中国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培养路径探析

2015-02-21 04:09桑华月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生观中国梦大学生

中国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培养路径探析

桑华月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杭州311231)

摘要:民族、时代和理性是“中国梦”背后的三个精神维度。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架构中的个人价值、未来理想和思维方式出现了的若干隐忧,表现为个人中心主义、未来虚无主义和言行极端主义。因此,中国梦张扬的集体意识、社会担当和中道理性思想,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重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人生观

收稿日期:2014-10-21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3年度重点科研项目(2013A04)

作者简介:桑华月(1979- ),女,河南固始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1“中国梦”与人生观的关系

“中国梦”一词不是空穴来风,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经历了多次语义变迁[1]。据专家考证,最早使用这一称谓的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既“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2]之句。近代以来,有志之士面对衰败的国运,提出各种中国梦。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就曾发起寻找中国梦的征文,杨杏佛、朱自清、施蛰存、周韬奋、马相伯、茅盾、巴金等诸多社会名流和贤达应答。1986年,旅美学者孙惠柱夫妇创作了名为《中国梦》的英文话剧。而到了新世纪之后,习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学者童世骏把“中国精神”分解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包括绵延几千年的古老中华优秀传统,也包括超过一个半世纪的现代中国先进文化”,“我们要从中国发展的时代高度出发,来理解和诠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扬和提升中国精神”[3]。就此而言,中国梦背后的精神维度,至少包括民族家国意识、时代理念和中华精神三个方面。而每一个维度的践行都和个体的思想和言行密不可分。因为,没有个体命运的建构,就没有集体价值的实现。从宏观上看,中国梦是一个集体的梦,是家国宏大叙事的一部分,但从微观上看,中国梦是由无数个体的梦想组合而成的。

就此而言,中国梦和个体的人生观息息相关。作为反映个人道德意志和思想状态的核心范畴,人生观在处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中举足轻重。人生,即“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生观,即“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4]962。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在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不但会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产生追问,并对此产生比较稳定的根本性看法,这就是人生观的基本形态。在这一形态中,个人与其周围的世界处于矛盾和统一的状态,人生观会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候是积极和正面的,有时候是消极和反面的。人生观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但人的世界观最先触及的是个人对集体、社会乃至民族国家的认同程度。因此,中国梦的精神维度也深入到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积极的正能量,对大学生人生观中的若干消极维度具有修正作用。

2民族国家对个人中心主义的重塑

首先来看中国梦背后的民族国家意识。中国梦首先是集体的梦、民族的梦、国家的梦,就是要张扬一种高度的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国家是指“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4]952。民族国家的首要目标是政治统一。民族国家意识,虽然强调对国家的高度忠诚,即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团体利益之上,却不是片面强调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nationalism),因为后者试图用消灭或驱逐种族集团的办法来解决种族多样性问题,著名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反犹太政策。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因为此前中国的疆土一直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许多少数民族(蒙古、满等)都曾统治国家。诸如岳飞、文天祥、于谦、郑成功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人物,其忠诚的核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或者民族,而是自己所在的统治利益集团。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五四运动期间表现出来的民族自醒和国家意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一种反殖民主义的表现,可以说,是殖民主义催生了中国的民族国家理念,这种理念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拯救“亡国灭种”危机的斗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梦背后的民族国家理念,正是当前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认同和凝聚力的核心要素。

中华民族不但有“尚贤的民本主义”,更有“重情的团体主义”。 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作品中无数次讽刺国人“一盘散沙”的国民劣根性,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百折不挠的隐忍和坚持。和平年代里,岁月的流逝缺少刻骨铭心的记忆,青年一代很容易沉湎于个人中心主义而忽略家国叙事。很多人认同自私是人的本性,当外界无法满足个人全部私欲的时候,就退一步追求“合理利己”,即以个人利益为基础,他人视为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这种人生观倾向在当代大学生中是存在的,部分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重心是自己。许多当代大学生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只有个人生活好了,社会才能美好,国家才能富足强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十分浮躁和短视,学习是为了拿文凭就业,上课是为拿学分,对关系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命运的话题不感兴趣。于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被倒置。

很明显,面对当代大学生国家集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梦的民族国家精神维度是一剂强心针。上世纪30年代,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国难家仇溢满胸襟,热血青年对国家的情感让人动容。在此,不妨重温1933年1月老舍先生的那首小诗《慈母》,“没见过比它再伟大的东西,因为它的名字叫‘国’。”对于“中国人”这三个字,老舍百感交集,“但是那三个中国字,我的姓名,是宇宙间最甜的荔枝与甘蔗!它们,三个小珠子似的字,串着我的灵魂,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了我!”[5]这种先有大家才有小家、先有大我才有小我的核心要义,正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着力汲取的。

3时代担当对未来虚无主义的填补

再来看中国梦背后的精神维度之二——时代理念。世界民族之林,大浪淘沙,弱肉强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陷入全面危机,民族自信几乎被洗刷殆尽。陈独秀说,“此种散沙之国民,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国家之衰亡,不待蓍卜”[6]。鲁迅更是对中华民族在世界版图中的地位深感忧虑,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7]57因为,鲁迅所担心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7]323。可见,觉醒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都怀有一个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他们在民族启蒙的洪流中,裹挟着深重的时代危机感和民族担当。任何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沉浮,都是一场艰难的竞赛。时代在发展,世界格局在急剧变幻,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落在每一个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肩上,这是时代给当代大学生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国情和大学扩招之后带来的教育体制瓶颈,就业成为每年六百多万大学毕业生头上悬着的达摩克斯之剑。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改革的突飞猛进,并未能成功地为当代青年开辟多元和充足的就业岗位,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和平台并不多。考研热和考公热背后蕴藏的是大学生就业的危机形势,毕业等于失业问题严重困扰大学生。大学四年需要耗费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家庭大部分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而付出巨大代价换来毕业之后,却不得不面临少量的工作岗位和越来越严苛的条件。每年因就业问题而逃避沉沦的例子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都将历经一到两年的迷茫期。之所以迷茫,除了对未来前途和命运不确定性的担忧之外,更与高考前的应试教育有极大关系。许多学生在高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无数次告知,你们现在少睡觉、不玩手机,紧咬牙关坚持到最后,大学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手机随便玩的自由世界。于是就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一部分大学生入校以后,脱离了高中老师的管束,经过家长的默许,散漫之风反弹,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手机、新媒体社交平台和虚拟网络游戏之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很快发现,他们或多或少被之前所受的教育“蒙蔽”了,大学并不是没有约束的自由之地。大学里有满满的专业课,有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有的大学生忙的像陀螺,却静下心来发现收获不大。还有一类学生远离故乡外出求学,虽然不得不学习自立,但一部分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没有归属感,未来迷茫如影随形,部分学生因此变得孤独厌世。

鉴于此,如何破解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社会理想之间的悖论,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8],“脚下的土地”是生存之根,但“头上的星空”更应该是时刻仰望之所在。人生理想,是人对于自身整个存在过程中形成的可能出现的未来的展望和追求。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赋予了严正的社会担当,这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理想正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最为缺乏的,也是造成上述消极局面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进入大学,历经十几年应试的、短视的、势利的教育之后,必须要对其人生观进行重塑和再造,要他们从长久以来的“迷梦”中尽快醒来,尽早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时代的召唤,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个人的崇高使命,都要求大学生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正确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当代大学生要在进入大学后,尽快实现从“自然人”到“时代人”、“社会人”和“文明人”的三维转变。就此,有理由确信,中国梦将在大学生确立为家庭、为社会、为时代的责任担当方面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4中道精神对言行极端主义的纠偏

最后来看中国梦蕴含的中华精神。梦想和理性是中国梦的两翼,“中国”二字,表层的空间理解就是“泱泱大国”、“中央帝国”。实际上,所谓中华之“中”,不仅仅指空间上的“宅中位正之谓也”,更指时间上“时中之指”,即“旷观世界之历史,古往今来,变迁何极!吾人当于今岁之青春,画为中点”[9]。也就是说,中华精神的时间维度,就是要立足当下,传承过去,开拓未来。《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中者,天下之正道也”。中华之“中”,即中道辩证之意。中华精神,即审视历史维度之后的理性精神。“中华精神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这种两极相通、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这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健全心理。”[3]7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许多糟粕,但是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近一百年来的岁月淘洗,其以“中”为要的辩证精神和健全思维一直是值得珍视的财富。

毋庸讳言,中庸之道并非完美,但科学主义和现代观念也并非无暇。五四运动“矫枉过正”的策略取得了中国新文化变革的胜利,却无意中开启了走极端的先例。纵观中国现代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时左时右的钟摆现象司空见惯。文化的中西对峙、思想的中外冲突、历史的二元对立成为常态。我们习惯于要么将所有事物贴上主流标签,要么为曾经被遮蔽的事物翻案。这种翻云覆雨的惯性思维,是历史本质论的突出表现,其实质是用一种凝固方式去解构另一种凝固方式。对此,中华精神的中道理念,或者说理性意识,是非常值得珍视的。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在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养成,自我的强烈膨胀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会走入两个极端。其一是自负。自负者,世界和他人都是为我而存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的大学生会颐指气使,缺乏团队意识,与周边同学的关系紧张,还往往会将师长和学友的善意批评视为耻辱,继而感到愤怒。经常可以在贴吧和新媒体平台发泄对师长和同学的怒火,这种非正面的发泄虽然不会导致直接的冲突,却鲜明暴露了一些自认为有特长的优等生的自我陶醉。其二是自卑。越是自负的个体,越容易自卑。当个体无法意识到其自我意识膨胀伤害了周围其他个体,认为自己得不到大多数人认同,会产生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假象,最终其自我意识被封存心底,感到世界与其为敌,从而自怨自怜,走入自卑的极端。此类大学生生活在极度自我的狭小领地,既不被别人理解,也不理解别人,更不会理解自己自卑情绪越来越沉重。事实上,无论自负还是自卑,都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出现极端的表现,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理应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的“中道”之心,这正是中华精神蕴含的巨大魅力之所在。

综上,中国梦背后的精神向度,与当代青年人生观的核心要素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梦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家国意识,张扬集体主义;强调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感和担当,注重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指引力量;还蕴藏着中国古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中道和理性思辨品质。这三个维度的深广内涵,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中出现的诸如个人中心主义、未来虚无主义和言行的极端主义具有重要的修正和纠偏价值。曾有学者将中华民族精神的五个特征概括为尚贤的民本主义、重情的团体主义、务实的理想主义、辩证的理性主义和好学的世界主义,可以说,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将会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培育和重塑产生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谦千.“中国梦”一词的由来[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6):110-116.

[2]李镇维,冯钟芸.历代诗歌选:第3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3]童世骏.提升中国梦背后的精神力量[N].解放日报,2013-12-21(7).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老舍.慈母[J].东方杂志,1933(1):1.

[6]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J].新青年,1951(2):10-15.

[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海德格尔.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9]李大钊.青春[J].新青年,1916(1):9.

责任编辑:张晓辉

Analysis on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from the View of “China Dream”

SANG Huayue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spirit of age and the ration ar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hina Dream”. In terms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personal value, ideal for the future and thinking mode have a number of problems. For these problems, individualism, nihilism and extremism are the most prominent. Therefore, “China Dream” that emphases on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ational concept provides a powerful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an active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reshaping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Keywords:“China Dream”; college student; outlook on life

猜你喜欢
人生观中国梦大学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