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菁
盐作为自然界最基础的元素,与水、火一样,都是构成生命要素的最原始、最神圣的组成部分;它被当作“图腾之上的图腾,越过狭隘的宗教、民族与地域,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崇拜的神品”。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盐的历史。盐文化的历史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传播性和渗透性。纵观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虽然中西方文化在地域环境、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盐这一人类社会共同的基础元素,在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相差无几,对中西方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语言文化、习俗制度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盐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文明起源于盐。不少关于盐的神话和传说向我们透露了人类文明的最初信息。在传于中国三峡地区的“盐水女神”、“白鹿饮(引)泉”、“白龙出井”等民间神话中,除“盐水女神”外,其他传说的主角都是动物,这决非是一种偶然现象。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到:“宝源咸泉,其地初属袁氏,地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上下,猎者逐之,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这个“白鹿饮(引)泉”的传说揭示了人类嗜盐的起源。动物因其生理需要和特殊的嗅觉、味觉成为了大自然中“盐”的发现者,而人类追随着这些动物的脚步,开拓了盐的历史,也迈开了人类文明的步伐。
美国的马克·科尔兰斯基在他的著作《盐》中也提出了类似的佐证,他指出北美交通图中的很多连接城镇的次级道路形状非常的奇怪,它们古怪地呈现非几何形,经过考察后,他发现这些道路大多是由小路或羊肠小道扩展而成的,再向前追寻,他发现这些小道是由动物们寻找盐而形成的。“动物寻找卤水泉以获得它们所需要的盐,有咸味的水、岩盐以及任何能够获得的自然盐都是动物寻找并舔食的对象。”人类跟随动物找到盐,因为便于取得盐,人类便在此定居下来,形成了城镇的雏形。
在中国,原始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就围绕盐的产出地形成了定居点。中国的大巫山地区的盐业资源非常丰富,在这里考古学家不仅发现了距今204万年的亚洲和中国最古老的人类——巫山猿人,而且在周围几百里的范围内还发现了距今约65到80万年的郧县猿人和郧西猿人。同时,河南南召人、陕西蓝田猿人的发现地距巫山也并不遥远,这两处猿人也可能是大巫山泉盐的取食者。
我们把眼光转移到美洲大陆,就会发现美洲大陆上所有伟大的文明中心也都建立在容易获得盐的地方。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印加人在库斯科城建立起了强大的印加帝国,人们至今还能看到他们在库斯科城外建立的盐井。哥伦比亚也是如此,原来的游牧民族因为盐而定居下来,还学会了如何制盐,他们围绕着盐水井建立起了继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之后,美洲印第安古代文化中的又一奇葩——奇布查文明。
“人类采盐最原始的方法是直接从含盐量高的干涸河床刮下盐结晶块。但没多久人类便发明了较复杂的产盐方法。”也生产出了不同种类的盐,但主要的盐的种类有三种。
第一种是海盐。海盐主要依靠日晒和自然蒸发,在日照丰富、地势平坦的海边开发盐田,从而使盐分析出来。同样,在含盐量较高的湖泊采盐,也是采用这种自然蒸发的方法。这样生产出的盐又称为湖盐。传说中国最早的海盐生产在距今约5 500—5 000年前,夙沙氏煮海为盐,即所谓“夙沙作煮盐”,开创了中国海盐生产的历史。
第二种是井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制成的盐就叫井盐。早期非洲人从含盐量高的盐土中采盐。把盐土用水过滤,得到的盐水经蒸发便得到了盐晶。在中国传统产盐方式中,井盐是最复杂的。我国文献最早中对井盐的记载见于《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说明从汉代起,中国就利用盐井取盐。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也记载:“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前247年)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随着井盐业的发展,清道光年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
第三种是矿盐。矿盐就是从盐矿开采来的盐。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天然矿盐,有的地方盐矿深埋在地下,有的甚至裸露在外,形成天然的盐丘和盐山。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如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有300多个圆柱形的盐丘;伊朗的盐山则多贯穿着地面。盐矿开采技术与煤矿相同,沿着矿脉挖出深深的矿井。最早有关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的文献是由一个叫卡西米卢斯的贵族记载于1044年。后来,矿工们在地下130多米深的巷道深处建起了博物馆、餐厅、娱乐大厅和教堂。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维利奇卡古盐矿博物馆列为世界最高级文化遗产。
另外,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玛雅人,从植物中提炼盐。他们烧掉特定种类植物的棕榈叶和绿草,将灰烬浸泡在水中,然后蒸发成盐。这样的取盐方法中国古代也有过记载,《晋书·四夷传》记述了古代东北肃慎氏没有盐,人们“烧木作灰,取汁而食之”。这就是焚薪成盐。
明代广西地区严重缺盐,人们无盐可食,就想到去深山中寻找替代品。《粤西诗载》说:“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这样的取盐方法与古代的肃慎氏和热带雨林中的玛雅人有着惊人的雷同。且不论广西人们取盐的方法是否一脉相承于肃慎氏,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与玛雅人绝无可能有所关联,可见,中西方人类在对于盐的执着是极其相似的。
人类文化因为盐而产生、发展、繁荣。只要翻一下盐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盐比黄金贵,许多国家的人民的确把盐当做金钱来看待。食盐也曾经是一种主要世界贸易商品。繁忙的盐路造就了一个个国家与城市的辉煌和衰败。在古代,没有盐不能立国,为了争夺盐而发动了多次战争。
盐运繁荣的不仅仅是运输行业。盐运数量庞大,从事这些运输工作的人数众多。数量众多的盐运从业者吃、穿、住、娱的需求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盐运必备的车辆、船只等给城市的制造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盐运的管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设立为城市奠定了上层建筑的基础……。城市遂因盐运而繁华。
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威尼斯原本是仅有一连串珊瑚小岛的滩涂之地,威尼斯人向大海索取生存资源,从地中海中制盐然后贩运到缺盐的欧洲内陆。因为盐业运输的繁荣,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造船业、贸易等行业就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威尼斯逐渐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和最为富有的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商帮如徽商、晋商的崛起也都与盐业有关,中国盐业的垄断政策不仅使盐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还给盐商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清末之前,中国的盐主要依靠京杭大运河由南至北运输,盐商们定居在运河上的主要城市,他们的极奢生活大大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形成了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的繁荣局面。杭州、扬州、河下等都是因盐而繁华的城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因盐运繁荣起来的城市随着时间的积淀,城市文化也达到鼎盛阶段。说到因为盐而繁华的城市,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河下,一个位于大运河沿岸的小镇。明朝中后期,淮安河下因为各种原因成为运河之上盐运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成了进士之乡,还诞生出全国闻名的山阳医派。盐商们奢华的生活催生了现今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众多的名人名著的背后都有淮安河下的身影。同样在威尼斯,有世界上最美广场之一的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这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镇,产生了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威尼斯的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社会形态中的体现,物质财富的丰富引发了精神财富的繁荣,这一切造就了人类的文明。
盐即民生。由于人类的嗜盐性,盐不但是财富的代名词,还是民生的控制者。控制了盐,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权力。无论在远古时代还是人类文明已高度发展的近代,盐一直是战争起因中的“金苹果”。为了争夺盐,公元98年,古罗马人上演了一场政变;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他们分别是姬姓和姜姓部落的首领,在经历了阪泉的三次大战后,最终黄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华夏民族。据说他们战争的起源就是为了争夺山西运城的盐泉解池。中西历史上的很多战争、历史事件,从玛雅文明的失落、罗马帝国的强盛、中国的秦楚争霸、战国七雄的逐鹿到南唐的兴亡、吴三桂的溃败等等,背后都有争夺盐的影子。
战争对于文明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战争,繁华的城市变成焦土;珍贵的艺术品被毁于一旦;人民遭遇浩劫……。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战争也会带来积极的因素。比如,战争是各大文明由隔绝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重要方式之一,黄帝通过战争统一了华夏民族。亚历山大的远征从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甚至在他死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地传播。原本各自隔绝的文化在战争中被强制地融合,虽然历经血与火的洗礼,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这样的融合无疑是时代的进步,是文明的发展。因此,盐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地缔造了人类文明,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人类文明的产生到发展繁荣,都与盐息息相关,由于盐自身特殊的物理性质,随着时间的迁移,盐的实体逐渐消散,我们只能在盐场中寻找曾经制盐的残影,从繁盛一时的盐路和墓葬中盛盐的瓦罐中猜测盐代表的富庶。但是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繁华的城市、强大的帝国和无可比拟的财富,它已经融入了人类的习俗、生活,以另外一种形式保存在人类文明的脉络中,成为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元素。
盐能够去除细胞里多余的水分而使细菌不易存活,因此,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用盐保存多余的食物。这种功效的扩展与延伸,让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创造出极富特色的民俗文化。各国都有腌制食品的习俗,德国的熏肉、韩国的泡菜等都是世界知名的腌制美味。这些美味饱含了人类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人类用盐腌制食品的传统流传至今,流传的不仅是保存食物的方法,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是文明的传承。
盐的杀菌功能众所周知。埃及人使用盐来保存尸体制造木乃伊;中世纪,北欧的农民把稻谷浸在盐水里,避免真菌的传染,以获得丰收。这一避免腐烂和洁净的能力赋予了盐一种宽泛的隐喻性,使得盐成为避鬼驱邪的圣物。在日本的相扑运动中,力士们登场前要撒过大把大把的盐,才正式开始表演。盐在此的特殊意义,就是清除恶灵。犹太人和穆斯林都相信盐能够驱赶邪恶。《圣经·旧约》中提到用盐擦拭刚出生婴儿的皮肤可以避免鬼怪的侵扰。至今,荷兰还保留着在婴儿摇篮里放盐的习俗。
另外,盐的隐喻性还包括忠诚和祝福等众多内容,与盐相关的民俗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为数众多,从西方古老的《圣经·旧约》到东方的各类史书中都有对盐俗的记载。众多的民间习俗源于盐的功能和其带来的隐喻性,但我们不能忽略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盐的易得性。民间习俗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盐的特殊功能外,作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不管是富裕之家还是贫贱之家,盐都随手易得。人们把盐看成圣物,因为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盐是人们生活中的物质之本,生命之源。尽管中外各地围绕盐产生的风俗习惯存在着差异,但其根源却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盐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由于盐业的起源、生产和开发而产生的盐文化,不仅见证了盐业文明之古老,而且见证了盐业文明之真实。盐的力量可以创造文明也可以毁灭文明,无论功过是非,盐这种独特而又必需的物质成就了历史,盐生产经营管理者的理想和追求以及他们的要求和愿望都深深地浸刻在盐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中,融入了历史的真实中。虽说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基于盐这种人类必需的基础物质所建立起来的盐文化是没有地域、种族之分的,中西盐文化具有同一性。它们无一不在人类文明精神文化遗产中闪耀着辉煌灿烂的光彩。
[1]田永国,罗中玺.乌江盐殇[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
[2]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马克·科尔兰斯基.盐[M].夏业良,丁伶青,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王仁湘,张征雁.中国滋味:盐与文明[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5]李树新.开门七件事文化熟语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