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冲突与融合

2015-02-20 18:19刘晓君谢建
关键词:冲突价值观主体

刘晓君,谢建

一、价值选择及其过程

价值选择,是指“主体根据需要和条件,通过价值分析和比较,从客体对主体可能产生的不同价值中选择最优价值效果的活动过程”[1]294。受不同主、客体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价值选择表现出主体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但是,作为人的一种选择活动,价值选择遵循普遍的逻辑过程,即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践行—价值调节。

价值认知,是主体对于外界的各种价值信息进行思考、理解、辨析、认同乃至内化的过程,是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认识基础。价值判断,是指主体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客体于己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以及有多大价值进行判别和断定的过程,是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逻辑前提。价值践行,是指主体根据价值判断进行价值选择,确定价值目标,制定行动策略付诸实施,并能持之以恒,是价值选择的核心过程。价值调节,是指主体对价值选择的前三个环节进行回顾和反思,修正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之间的偏差,调适个体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应对各种价值冲突的心理平衡能力。价值调节是个体价值选择中的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过程。

主体通过不断进行价值选择,逐步形成自己最终的价值观体系。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主体不停地受到内、外部不同价值信息的冲击、价值环境的影响,在价值上表现出一定的波动和冲突,主要包括价值认知的偏差、价值判断的摇摆、价值践行的游离以及价值调节的不稳定等方面。

二、“90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冲突

“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及定型期,由于其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注重凸显自我、张扬个性,对客观世界容易采取批判、怀疑的态度,在价值选择的不同阶段均表现出较强的冲突性和不稳定性。

(一)价值认知冲突

(1)价值理解中主体本位与客体本位的冲突。价值是通过主体的价值理解呈现出来的,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之前,必须对价值信息进行理性、科学的思考与理解。而“人总是以自己的视域来融合外在的视域”[2],因此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视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理解。从主体本位的视域进行价值理解,主体会将自身的利益、需要作为出发点,更多考虑自身的兴趣、喜好和习惯,价值理解必然带有更多的主观意向。从客体本位的视域进行价值理解,主体更注重客观事物的科学规律和真正本质,注重社会普遍认同的主导价值观对自己认识过程的影响,价值理解则更趋于客观性。“90后”大学生大多是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生子女,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较强,在学习、生活以及人生规划中常常仅以个人利益、自我发展为驱动,忽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和困惑性,具体表现在对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奉献、功利与非功利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上。

(2)价值认同中主流与非主流的冲突。价值认同是指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价值的认可,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的过程。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主流与非主流的碰撞和冲突无处不在,使得“90后”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充满着动荡与困惑。首先是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困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90后”大学生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也随时随地接触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观念,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认同困惑。例如: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崇尚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仰缺失等。其次是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认同偏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不乏各种形式的非主流文化现象,与主流文化在互相排斥中并存发展,并以其不合常规、标新立异的内容与形式受到“90后”大学生的青睐,甚至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如非主流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影视文化、恋爱文化和消费文化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娱乐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当其逐渐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弱化主流文化时,必将形成大学生不良的价值认同习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

(二)价值判断冲突

(1)价值判断标准中一元与多元的冲突。首先,从价值判断自身来说,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每一个主体都会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体系,主、客体之间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从而造成价值的多元化。而主体要进行价值判断,就必须把握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从逻辑上讲,正确的价值判断只会产生于统一的、核心的、为绝大多数价值主体普遍认同的评判标准。因此,价值标准的多元化态势与价值判断标准单一化的逻辑需要之间势必出现矛盾。“90后”大学生受其影响,在充分享受多重选择标准带来的自由感与宽松感的同时,也经历着难以判断、苦于选择的困惑与煎熬。其次,从价值观教育来说,任何社会都会建立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教育之中。“90后”大学生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价值判断过程的主体。他们一方面接受着高校价值观教育体系中主导价值观、一元化判断标准的“灌输”与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实际的价值选择中使用着非主流的、多重的判断标准。这既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混乱、模糊、相对化的现象,也弱化了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实效性,不利于大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价值判断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冲突。除了客观的标准和尺度外,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主体的价值判断还受到各种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理性因素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标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属于逻辑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精神因素[3]83,对主体的价值判断起决定性作用。在理性因素的影响下,主体的判断活动合乎逻辑规律,接近客观真理。非理性因素是指在主体理性思维之外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和本能等精神因素,对主体的价值判断过程起到推进或者阻碍的作用。“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对于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双重影响因素的识别、控制能力较弱。在价值判断上,一方面难以运用理性思维能力去进行正确的认知与判别;另一方面又不善于对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影响进行自我调控,在价值判断过程中往往容易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甚至完全在非理性因素的引导下做出错误判断而浑然不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最常见的表现是内心应然性的认知导向和最终实然性的行为结果之间的脱节和矛盾。

(三)价值践行冲突

(1)价值践行中行为动力的冲突。从主体行为的推动力来说,追求自由是主体内在的、本能的,也是最直接的行为动力。当主体的某种行为充分尊重、遵循了自身的意愿并达到自身目的时,主体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并鼓励自己坚持这种行为。当主体的某种行为不得不遵循社会约束而违背了自身意愿时,一种可能是会产生挫败感和抵触心理,从而导致行为懈怠甚至偏离;另一种可能是主体因为行为接受社会约束、符合社会要求而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从而逐渐产生崇高感和道德感,代替主体追求自由的本能欲望。“90后”大学生在价值践行中常常处于追求个体自由的内在动力和谋求社会认同的外在动力的摇摆和平衡之中,从而难以保证在价值选择上的知行统一。

(2)价值践行中主体自身意志力的冲突。从主体自身意志力来说,主体在价值践行中容易陷入行为自持和从众的冲突。除了在认知和判断上受他人影响之外,主体在行为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追求与他人保持一致,也不论这种“一致”正确与否。因为“他可能希望在团体中免受惩罚 (如不被别人排挤和嘲笑),或者希望得到奖赏(如被别人喜爱或被别人接受)”[4]27。如“90 后”大学生常常会遇到同辈群体的价值选择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及同辈认可和主流认同之间的冲突。受同辈文化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们往往很难坚持自己经由正确的价值认知及判断做出的行为选择。

(四)价值调节冲突

(1)价值调节中主体自我认同和自我反思之间的冲突。主体做出某一价值选择并付诸实践之后,并不意味着这一选择行为的结束。随着各种社会评价的产生,无论褒贬都会对主体产生一定的压力。如果是褒扬的评价,会强化主体在价值选择上的自我认同;如果是贬抑的评价,主体则需对过去的价值选择进行反思。正是在这种认同—反思—再认同的矛盾运动中,主体的价值选择才能趋于科学合理。“90后”大学生在自我认同和自我反思的矛盾运动中可能会产生如下困惑:一是自我认同不断面临挑战的困惑。“90后”大学生经由认知、判断和践行所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一旦遭遇不同的价值评价,思想、心理尚未完全稳定和成熟的他们必然难以承受,陷入困惑;二是自我反思难以奏效的困惑。自我反思的前提是推翻已经产生的自我认同,也意味着否定自我、重新定位。“90后”大学生面对这一矛盾缺少心理准备和应对经验,往往会出现思想的波动、心理的纠结,甚至丧失信心,自我反思的正面功能就难以实现。

(2)社会情境变化和主体价值选择相对恒定之间的冲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多元化的发展,主体面对的价值选择环境日趋复杂,需不断重新认识社会环境,调适自身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努力保持自己的价值选择尽可能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首先是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传统价值取向相对稳定之间产生了冲突。多元化的趋势如潮涌而至,而传统的、主流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观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永恒不变的稳定性和不可挑战的权威性,主体需在社会情境的不断变化中,在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取向之间,在常规性与突发性的价值现象之间进行平衡与调整,以便进行正确的选择。其次是社会变迁快节奏与主体价值选择慢节奏之间产生了冲突。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往往容易忽略主体在价值选择上循序渐进的心理需求,导致他们不由自主地养成“快餐”式的选择习惯,逐渐背离价值选择的基本规律与合理途径。尤其是“90后”大学生在自身成长、发展与人生的多变时期,当一个个“选择”接踵而至时,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或是随意选择,甚至发展到选择意识淡漠而厌烦选择、放弃选择。

三、“90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融合

(一)正视现实,采取科学的价值认知引导模式

“90后”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冲突和他们在价值认知上的困惑与偏离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中在价值认知引导上和现实生活的脱节,使得大学生淡化了对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的信任,甚至陷入价值认知的误区。因此,高校的教育者应当采取科学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引导。

(1)以引导大学生正视价值选择多元化的现实为切入点。首先,引导大学生认识价值选择多元化的客观性。价值选择多元化是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趋势,社会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激烈碰撞必然造成“选择的困惑”,这是每个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和不能回避的,认识到这一点是“90后”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前提。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中遇到的价值选择冲突。既然价值选择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和“冲突”就十分必要。社会的发展是在各种矛盾的不断冲突和融合中实现的,个人成长亦然。“90后”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冲突和困惑、思想上的混乱、心理上的焦虑不仅不会成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掣肘,反而是促进个人走向成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途径。正是这种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不断思考正确与谬误,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稳定的、科学的价值选择倾向。

(2)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主导价值观念意识为根本。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大学生在困惑之余产生价值选择的相对主义倾向,尤其是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认为在价值选择上应当“不偏不倚”,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由于否认共同的、主导的价值观,价值选择的相对主义不仅不能解决大学生选择的困惑与冲突,反而会导致其冲突更严重、思想更混乱。因此,价值观教育要特别重视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念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价值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价值的相对性中必然包含着绝对性的东西”[5],价值观是一个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调整,并逐渐确立相对稳定、有主导价值观念模式的系统。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具有统摄、协调其他价值观,引导、规范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及其行为的作用。其次,要引导大学生真心接受主导价值观念。在价值观教育中切记“一言堂”或“满堂灌”,要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其他各种价值观并存,允许大学生在主导价值观之外去进行其他的选择、尝试与比较,寻找主导与非主导价值观的契合点,并注重凸显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3)以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为重点。在价值观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认识能力,以帮助他们在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中能清晰地认识各种不同价值,进行正确判断与选择。首先,提升大学生的价值理解能力。要端正大学生在价值理解上对自我、对社会的定位,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自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认知冲突,避免出现极端化的价值理解。其次,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能力。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各类价值观的甄别能力和对主导价值观的接受能力。在价值观教育中,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对不同价值观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分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能从情感上认同,在行为上做好自觉遵循的准备。

(二)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价值选择协调机制

(1)尊重主体,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主动性。由于过去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忽视,因此造成“90后”大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仍然存在着“无从选择”“被动选择”的现象,严重违背价值选择是个体的一种主体发挥作用的规律,造成大学生的选择结果并非自愿,甚至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教育者应当充分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以引导者而非权威者的身份,积极建立彼此之间的平等关系,启发他们在选择的重要关头反复思考、主动感受、果断选择,帮助他们从“要我选择”变为“我要选择”,不再为“选择什么”或者“如何选择”而困惑。

(2)包容差异,注重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渐进性。“90后”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体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多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不同个体在价值认知水平、价值判断依据、价值践行方式以及价值调节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主体在价值选择上的冲突程度和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度是不一样的。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允许、包容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耐心对待他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反反复复与不断尝试。教育者应当给予大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允许他们“犯错误”或者改变选择取向、判断依据,随时与大学生加强交流,鼓励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对比,自我评估和反思,权衡正误,不断调整,不要急于求成或是替代选择、强加选择,引导他们通过切身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共识,进行科学的价值选择。

(3)情感育人,提高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有效性。不同主体在价值选择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情感育人功能,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在价值选择中遇到的冲突与矛盾。首先,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增进情感信任。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满足一种需要,“90后”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需要纷繁复杂,且变化多端,也容易产生各种矛盾。教育者在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他们的各种需要,不轻易忽略、否定他们的需要,尤其是对他们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实际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难题要重点关注。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同时建立情感信任,为价值选择引导的长效性奠定基础。其次,要增强大学生价值选择中的正向情感体验。教育者在价值选择引导过程中应当努力激发大学生的正面、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克服非理性情感因素的消极影响,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在具体的价值选择过程中产生正向情感共鸣,从而推进他们主动面对选择,解决困惑。

(三)知行结合,探索有效的价值选择养成方法

(1)在实际的价值选择情境中切实践行。实际的价值选择情境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两个方面。首先,在社会生活方面,教育者可以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充分感受个人价值观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不断丰富自身的价值选择经历,培养他们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如当前高校开展的“三下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等活动,均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队、全程指导,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进一步端正了对主流与非主流、一元与多元的态度,从而锻炼了自身的价值选择能力。其次,在个人生活方面,主要指个人的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各种冲突情境。教育者应当及时捕捉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这种冲突情境,将其有效转化为价值选择引导的良好契机而开展教育。如心理咨询、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方式,均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自身所遇到的冲突,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

(2)在虚拟的价值选择情境中模拟践行。除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价值冲突之外,发生在自身或其他人身上的价值冲突也可以在大学生中进行模拟实验。社会情境发展变化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选择冲突境遇,其中凸显的价值观的冲突对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冲击较大。教育者可以在大学生中设计类似的冲突情境,邀请他们参与其中,允许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各种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互评和互析,教育者可以从旁引导,得出正确的选择结果。如在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和辩论、道德情景剧、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等活动中,都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模拟践行中完成对冲突的体验、分析、处理和调节过程,并通过同龄人的共同参与、彼此启发和教育者引导而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1]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龚群.论价值与理解[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潘正云.论价值冲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猜你喜欢
冲突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