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究

2015-02-20 15:42刘秀峰刘玉萍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德依法治国高校

刘秀峰,刘玉萍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究

刘秀峰,刘玉萍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摘要:探寻高校师德建设路径应回到师德建设问题本身,置师德于依法治国背景下进行考量。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师德规范,培育规则意识;要发挥法律的他律功能,培育法治思维;要完善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培育敬业精神;要建立新媒体师德档案,培育修德文化。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校;师德;路径

近年来,师德建设历经长久却效果不佳,高校部分教师行为失范、师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探寻高校师德建设路径应回到师德建设问题本身,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将其置于法治视角中,以外在的法规约束教师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期待、岗位标准,形成对师德本质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身行为和内在的价值追求,这是当下社会高校师德建设的理性回归。

一置师德建设于依法治国背景下的现实考量

(一)师德再认识

《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生在校园中能学习到“道”、“德”,这个任务是由教师来承担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间,“道”排首位,即光明之道、为人之道。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不论是孔子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还是陶行知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入木三分地阐释了为师之道的要义。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高校教师生活中的个人品德关联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师德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绝不能依靠抽象的政治说教来实施,师德建设既要兼顾教师的职业道德,又要兼顾教师的个人品德,只有“公私兼顾”,才能相辅相成。

(二)师德与法治的逻辑耦合

1.高校教师在依法治国背景中的历史责任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深度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国家人才的责任,在国人养成法律习惯的过程中,更应“行为世范”,自觉地承担起宣扬法律文化、培育国人法治思维与规则意识的历史使命。

2.高校师德需要法律的维护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在法治社会,任何人不可逾越法律,法律是必须遵守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正是这条底线的存在,使教师不能凭自己个人的意志、好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任意妄为,也不能随意不作为。法律在道德教化中发挥着指引、评价和强制的作用,任何一种道德教化失去法律的约束,都只能是苍白的说教。因此,高校师德需要法律的维护,师德建设的法治化是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3.法律需要道德支持

在社会转型期,用法律来维护道德之时,也需要道德对法律的支持。没有道德的法律是空泛的、没有人心的法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道德规范、原则和法律规范、规章制度一样都属于他律范畴,但道德主体的认知、情感、良心却是自律的组成部分,是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把外在道德法则转化为内心道德法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素养。这正是当下社会所缺失的,师德建设竭尽全力要唤回的内在道德情操。它赋予道德以生命,赋予法律以灵魂。没有这份道德素养,法治建设就没有持续的动力。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

现今高校普遍重视师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影响着高校教师的道德状况,使师德仍然呈现滑坡现象。

(一)高校师德的滑坡问题

1.价值观扭曲,责任心不足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有部分教师以经济利益唯上,将个人利益得失放在首位,不安心教学工作,无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上课敷衍。有调查显示, “接打电话”和“迟到早退”是教师课堂失当行为最为集中的两项[1];有的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将学术道德、学术良知抛之脑后,等等。

2.法治思维欠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违法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教师没有规则意识、缺乏法治思维。刘超良的调查显示:“有25%的学生认为有时个别教师有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唐陈绍调查到:“14.2%学生认为个别教师有辱骂学生、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而“虐博门”事件更是令人发指。对青年学生的人格侮辱和心灵虐待的行为,在新媒体的快捷传播下,必然导致对教师的负面评价日益增多,给整个教师社会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为人师表较差,示范作用降低

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但部分教师在政治态度、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却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有的教师对学生批评指责多,尊重爱护不足,没有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甚至是言行不一,严重背离了师道尊严。

(二)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1.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精神是师德建设的原动力,它联接着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责任意识、人格发展等,是教师人格力量的组成部分。高尚的人格力量是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所无法取代的,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十分深远。然而,随着大众教育的到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也许在物质条件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但是在内涵建设,特别是教师人文素质培育方面的准备却显得不足。在现今大学校园中,人才的培养被标准化,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逐渐取代了学术理想和人文精神。

2.师德评价标准失范

目前,我国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保障,但还存在具体细则不明、过于笼统,实施不彻底、执行力不够与约束力不强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违背师德行为的处罚在实践中很难操作。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对教师的唯经济效益的行为抱着放任的态度。师德评价标准失范,难以发挥对教师德行的约束、评价和制裁等功能。

3.师德考核、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教师在职前、职中、职后三个阶段的考评体系不合理,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在招聘教师时,只注重学历、专业素质的考核,而忽视道德层面的考查;在教师培养上,只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在职称评聘中,注重教学工作量的考核,缺乏质的考量,注重科研成果,缺乏实质上的育人成果、师德标准的要求;在教师任用上,看重的是学历、职称、科研成果,却弱化了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2]。

三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师德规范,培育规则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这里不仅突出了法治道德底蕴的地位,而且突出了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中的作用。师德是在教学关系中、师生关系中所要遵循的各种规则的组成,要培育教师的规则意识,就要制定蕴含着大学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办学制度规则,明确地划清“可做”和“不可做”的界限。

首先,要建立与教师职业和当下形势相适应的师德规范,使教师明确师德的方向、核心、重点及师德所具有的责任性、典范性、自律性[3],并将这些规则知识细化,落实到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各个环节。同时要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育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通过创设各种途径进行训练、反思总结、提高修养、养成习惯,进入一个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就成了人们习以为常,可以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事。而大学人文精神就在这种境界中培育而成,进而成为激发教师道德义务感或责任感的内在动力。

其次,师德规范要尽可能与法律相重合。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道德法律化的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道德和法律重合越多,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4]。师德影响着亿万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师德与法律在教学过程中重合的越多,道德教化的效果越好。通过立法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是文明社会的必经之道,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师德法治化是现今最为理性的选择。

(二)发挥法律的他律功能,培育法治思维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要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否深入人心,一所高校能否依法治校,同样要看教师是否具有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避免了人治思维方式的任意性、个体性和具体性的缺陷。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中,法治是最有前途的社会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法律的他律功能,是培育教师法制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师德建设的现实需要。

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再由自律到自由的过程。当师德不断穿越底线,需要重新培育道德心理的时候,外在的法律规范对人的约束、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强制性指引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促使人形成选择此道德行为的思维方式。

(三)完善制度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培育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师德,核心内容。敬业行为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然而,当前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个人价值观发生裂变,在人的本性具有无限膨胀的自然特性面前,教师的敬业精神逐渐消解,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教师自我践行师德规范已失去助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力量作为他律进行控制和调节,光靠个体的良心是很难遏制自然本性的无限膨胀的。”[5]在欧威尔的《动物农庄》一书中,一匹名为“拳击手”的马,辛苦工作成为统治者施压更多工作的理由。这种现象被称为“补偿性回馈”,意指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不仅打击辛勤工作者的积极性,也消解了观望者积极性的欲望。一个好的制度,必须能给人以激励,保障参与者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还能提升参与者的利他性。

培育教师敬业精神,要注重制度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减少因教师个人任性问题而造成的缺德行为,它包含激励政策、竞争机制、公正的考评体系、监督机制等。第一,建立激励机制,既要有内在的激励,又要有外在的激励。第二,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可上可下的岗位竞聘,把学生欢迎、群众公认的好老师标准作为每年岗位竞聘的重要指标,竞争上岗。第三,建立公正的考评体系。让教师信服的评价指标必须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教师个体,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敬业精神。第四,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构要明确岗位职权,责任到人;通过领导听课、专家评议、教师集体备课、自我评价、学生打分、家长调查等手段,努力提升教师的师德修为;制定专门的监督制度和信息可以通畅反馈的制度;开展网络线上线下监督途径,促进自觉和自主师德修为的习惯。

(四)建立新媒体师德档案,培育修德文化

师德档案涵盖教师的个人政治荣誉证明材料、师德学习材料、师德自查报告、整改方案、师德论文、师德教育总结等文字资料,真实反映教师的师德表现,对教师的个人成长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高校有关部门要积极组建微信建设团队,开辟新媒体师德档案。教师可以随时打开自己的个人档案,将自己在校园中实施师德行为所获得的效果用相片、录影、文字的形式存到自己的档案中;对其他教师的良好师德修为同样可以用上述方法上传到微信,一经查实,既给好修为教师累积师德分值,又给上传者相应分值。新媒体师德档案可作为年度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岗位竞聘的重要参考数据,作假记录的次数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此外,朝夕相处的职业圈的舆论导向对个体的影响是深刻的,具有约束力的舆论氛围易于培育教师内在的羞耻心和内疚感。可以建立以院系为单位的微信师德论坛,关注微信的舆论导向,对遵循师德规范的行为进行嘉许,对违规行为给予责备。长此以往,崇尚师德的修为文化必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纪怡,任建东.理工科高校师德状况调查报告——以北京某“211”理工科高校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5,(1).

[2]钟洁生.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1,(1).

[3]韩柏光.制度监督与激励: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4]杨俊华,孙玺龙.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法治思考[J].行政与法,2012,(2).

[5]李亚慈.论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责任编校:余中华)

Exploring the Path of Mor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LIU Xiufeng, LIU Yuping

(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Yong’an Fujian 366000, 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path of mor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problem itself, the morality construction, and consider teachers’ mor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We should formulate specific and feasible norms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the rules; we should play the fun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law, and foster the awareness of nomocracy;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foster professionalism; we should establish new media ethics files, and cultivate virtue culture.

Key Words: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thics; path

作者简介:刘秀峰(1957— ),男,福建福安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刘玉萍(1970— ),女,福建连江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5-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132-03

猜你喜欢
师德依法治国高校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