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试论公共安全事件中电视新闻评论的引导策略
——以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为例
■陈海燕
当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媒体的责任如何体现?2014年3月以来,在昆明、乌鲁木齐、广州连续发生的暴恐事件,不仅一再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也给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展开了高难度考卷。以时事评论见长的《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中,运用好新闻评论这把“利剑”——汇聚舆情、释放情绪,引导危机缓解,提高应对能力。本文尝试分析《直播港澳台》2014年以来对几起“暴恐”事件的报道,力求为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提供一些参考。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形成了最大的舆论场。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乌鲁木齐暴恐案”事发当天,相关网络新闻超过240篇,微博超过7.7万条。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不经“把关”就能直接发布,有时难免混淆视听,造成舆论混乱。2014年央视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直播港澳台》在网络传播上,视频点击率高居全国新闻节目之首。《直播港澳台》的时事评论员们,借助电视媒体的主动传播和网络媒体的急速猛量转发,在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过滤作用。
与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不同,《直播港澳台》的时评员们并不靠个人化的特色来赢得喝彩。在昆明、乌鲁木齐、广州暴恐事件报道中,《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有近20位嘉宾从不同视角对事件发表评论,在关键时刻发出建设性的声音,掌控事态的发展趋势,形成舆论场。这些来自国外、港台和内地的评论员们,身份多元、角色多样,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相当专业的人士,他们对事件的“评论”,其实就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专业来分析事实的真相。
评论员角色的多元化和背景的专业化,让他们的观点具有天然的平衡力,其说服力和引导力也更强。尤其是当谣言四散、外媒歪曲报道来袭时,多位“真相帝”的出场驳斥,让这些本来就没有多少生命力的“病菌”不攻自灭。从而将真实准确的信息迅速推向舆论制高点,真正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也很好地强化了观众对节目的黏性,培养了一大批“粉丝”。
纵观国内优秀的时评类节目,现在不仅要拼谁说得好,更要拼谁能让观众听得入心。《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除了在嘉宾的评论上下足功夫,更为人称道的是,一直尝试把观点深入节目的肌理,从主持人的讲述、文稿的撰写,甚至到标题的使用,点点滴滴都是评论。
出镜亮明观点。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第一现场往往难以到达。对于做第二落点的评论性节目,记者出镜能提供的现场信息非常有限,要想让记者在现场的报道更有分量,加入“评论”是有效方法。记者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报道现场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进行评论。在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直播港澳台》驻美记者的出镜不仅驳斥了美国《时代周刊》和CNN的错误言论,也抛出西方媒体在反恐问题上暴露双重态度的议题,让人印象深刻。
采访引出观点。在2014年发生的3起暴恐事件的报道中,细细研究《直播港澳台》节目,几乎每条相关新闻(除了极短的口播口画),都用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达到了观点层层推进、互相印证的作用。“了解真相的人最有发言权”,与事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员,在描述事件经过时,无形中往往会加入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及感受。这些个性鲜明的表达,也具有很强的评论性质,能印证评论员和嘉宾的观点。同时,节目中很多评论员的观点,也不仅是通过连线展现,常常会用采访的形式,与新闻报道紧紧相扣,不断深入。
一旦有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如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论,对稳定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关键。在稳稳把握正确导向的同时,理性、客观、多维是《直播港澳台》非常鲜明的特色。
首先,节目非常重视评论的持续性和解读的多面性。在重大时刻,《直播港澳台》用日播新闻和周播专题共同形成合力,持续关注事件、报道真相、弘扬正气。日播新闻重在报道动态,解读事件传递出的信号,分析各界声音,斥责谣言制造者和境外不实报道。在专题节目中,则注重聚焦基层反恐,面对恐怖袭击,老百姓该怎么办?军队该怎么办?通过正确、全面的反思危机、提高公民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其次,节目注重“评论节奏”的控制。随着反恐报道的深入,节目的评论,已经突破简单地对事件发表看法,并且凸显了新闻评论的“解释性”。从“点评”上升到“答疑解惑”,再到“深度反思”。例如,在习近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之后,《直播港澳台》的评论话题就上升到国家层面,试图从顶层设计上探讨如何应对反恐的新情况。
在危机的消退期,节目的评论则在总结、反思上下功夫。当突发事件强度减弱,危机可控,社会生活开始恢复时,观点的展示就侧重在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危机处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上,以此提高未来抵御灾害的能力。
以前常常有一种说法,认为新闻评论是纸媒的长项。而今在新媒体轰炸下,受众早已不能满足于抽象的“说长道短”。怎样让新闻评论也能看得见摸得着,甚至跟观众互动起来,是今天的电视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暴恐袭击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画面不多,可能引起观众反感的画面也不能使用,怎样才能还原现场、厘清事实,同时又做出专业的分析?演播室的现场评论效果最好。
《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一直在尝试突破嘉宾单人讲述或者面对主持人讲述等固定模式,评论的形式由内容而定。在包装虚拟植入的帮助下,模型再造、现场演绎、情景再现都成为可能。评论员可以坐在虚拟太空舱讲述,也可以还原到火车站广场进行分析。演播室的评论充满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在真实还原现场情景以后,很多不实传言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虚拟演播室的迅速转化,也能让时空瞬间更迭,直观地增强了评论的时空跨度,5月12日的节目,演播室现场就从2005年伦敦爆炸案,到2007年马德里爆炸案,到2013年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火车爆炸案,再到广州火车站,“实地”分析暴徒为何常把车站作为第一选择,人流密集之处应该如何防范恐怖袭击。同时,在主持人身边,又用动画演绎了广州市的两位草根如何冷静应对歹徒、争取宝贵时间,给大众提供应急知识和逃生案例。
充满形象化的演播室评论,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接受程度,也让评论嘉宾的个人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在5月12日的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都留言,对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先生评论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因为他在现场生动地展示了20年前,台湾袭击领导人所用的“秘密武器”——一把藏有9柄飞刀的扇子。
正确对待危机的一个基本视角就是把危机看成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演化为更大的社会问题;相反,如果隐患被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危险就会被消除,社会会继续向前发展。面对突然爆发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一档电视时评节目,如何引导受众、社会理性地认识、科学地防御、全面地反思,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相当复杂的课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报道,都必须在不妨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早在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事件中,就因为有媒体在电视报道中透露了剧院的秘密通道,使得恐怖分子轻易获得了这一重要情报,迅速在秘道中布设地雷,使得俄特种部队只能改变行动计划。回看世界恐怖事件的报道,新闻媒体有成功的案例,更有应该吸取的教训,求实、理性、负责、慎重地传播正能量,才是我们报道公共安全事件的基本态度。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