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族精神家园的忠诚守望者

2015-02-20 15:40孙坤明
关键词:优良传统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孙坤明

民族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共有的历史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归宿[1],对于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为全民族团结凝聚提供精神依托,还可以为一个民族提供奋发抗争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正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2]。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借鉴历史伟人邓小平守望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经验,深入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和建设,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助力。

一、对民族精神家园危机的清醒自觉

1.侵略者的文化奴役和反动阶级的文化卖国行为破坏民族精神家园

邓小平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面临危机时总是能够保持清醒自觉。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政策有其险恶用心。他列举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亲日派奴化政策的种种卑劣手段,分析了敌人文化侵略特点,强调“我们应足够估计其危险性和毒辣性”。他坚决反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共顽固派鼓吹买办性的封建主义旧文化,因为它“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政策起了帮助的作用,对民族前途危害至大”[3]23。针对这些情况,邓小平引用张闻天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提出,宣传和践行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与敌人展开文化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战;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鼓舞民族士气,提振民族信心。邓小平着眼于抗战的需要,分析民族精神家园面临的各种冲击和破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斗争和民主教育等举措,以其高度的历史自觉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做出了重要贡献。

2.资产阶级腐化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余毒威胁民族精神家园

1978年以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十分敏锐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再次面临严重的危机与挑战。为此,他果断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都要硬的目标。邓小平强调,要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年要有理想。他以中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来说明:坚持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前进。邓小平还认为,时刻铭记和深刻反省中国近代的屈辱和抗争历史,中国人民就会获得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可见,高度历史自觉激发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一直浸透在邓小平骨子里,成为他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改革开放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撑。邓小平的这些认识,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财富,又注入了时代气息浓厚的崭新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宝库。

二、培育民族历史文化信心和情感

1.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是树立民族历史文化信心和情感的根本基础

注重培育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信心和情感,是守护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使不少国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丧失了信心和情感。一时间,“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但伴随着向西方学习尝试的不断失败,一些人陷入痛苦和迷茫。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万众一心,救亡图存,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他们在研究世界优秀文明的同时,开始注意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化”成为一股重要思潮。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信心重拾和情感重塑。邓小平是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新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信心。

2.以身作则的楷模行为是树立民族历史文化信心和情感的良好示范

邓小平以自己模范行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党员干部,使他们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充满自豪与自信。他高度重视和肯定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现实意义,认为悠久而辉煌的中国历史可以支持我们国家和人民战胜灾难,摆脱困境,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比如,邓小平认为,基于对历史认同的民族自豪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保障。在与香港知名人士的交谈中,邓小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形象已经改变。中国的形象,已不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时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都有起码的民族自豪感。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正因为如此,香港人要有能治理好香港的信心[4]60。在接受外国记者提问时,他说,台湾同大陆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中国的统一历史;而近代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是维系两岸关系,促进两岸统一的情感纽带[4]219。

3.学习研究历史是树立民族历史文化信心和情感的重要保障

培育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信心和情感,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历史。“文革”结束之后,邓小平在整顿军队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干部的教育训练,尤其是历史学习。他主张军队干部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科学和生产知识,还要学点历史。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提的重要一条意见就是:青年人要学点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5]304。在肃清“文革”思想遗毒的过程中,邓小平赞赏陈云提倡学习的建议,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样就能了解党是怎样领导革命的,了解毛泽东同志有哪些功绩,使大家知道中国革命是怎样成功的”[5]381。邓小平这一要求,有利于干部群众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有利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历史情感,实现了思想解放和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成熟的思想条件。

三、继承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1.注意发挥杰出人物的模范作用

邓小平十分强调对中国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弘扬。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十分注意发挥杰出人物的模范作用。1942年,邓小平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的文章,高度赞扬了刘伯承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党的优良品质和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邓小平敏锐地注意到在一些人中出现的贪图安逸和享受的不良思想苗头。他在谈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准备全国代表大会事宜时指出,“中国青年运动的传统值得讲,现在青年中有忘掉传统的倾向,劳动观念也不强了。我们的传统是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在清华大学给师生做形势报告时,他批评道:“现在有一个风气不好,就是总是对个人的享受不满足。”为此,他强调要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主张“要学我们的先辈,学过去的青年,学习他们为了革命是怎样艰苦奋斗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要艰苦奋斗,就要顾全整体”[6]1335-1338。他勉励青年团员克服自己的弱点,要把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光荣传统继承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地加以发扬,勇敢地、愉快地迎接自己的战斗任务。

2.继承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攻坚克难的法宝

邓小平提出,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继承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以便增强信心,攻坚克难。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遭到了严重的挫折。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和三年自然灾害,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建设的信心受挫。面对困难,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党的五个优点,其中特别强调:有好的传统、好的作风,实事求是、有理想、有信心和不怕“鬼”等内容。邓小平指出,当前困难的出现与党优良传统的削弱是有重要关系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克服当前困难,必须把党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加强起来,发扬起来,树立好的榜样,当好人民的勤务员。1966年视察延安时,他要求当地政府“要保持延安艰苦奋斗的本色”[6]1906。1972年,在宁冈县视察时,邓小平对陪同人员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传统丢不得”[6]1962。邓小平的这些分析,明确强调了党优良传统的坚持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的密切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革”结束后,为了整顿军队,克服派性问题,邓小平要求部队高级干部认真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身作则,继承发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迅速扭转军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再次强调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说,80年代的发展虽然很好,但有不少失误,其中最大的失误便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4]290。而且他指出,这一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在以后的多次讲话中予以强调,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失误,必须认真汲取其中的深刻教训。正是由于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因为注重继承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党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克服各种困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四、整理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1.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

守护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需要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邓小平十分重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中医脱胎于封建旧社会,在阶级斗争思维绝对化的一些人头脑中,曾经被简单地视为封建主义遗毒,一度遭受十分错误的对待。邓小平能够对中医持十分科学的态度,而不是简单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他在与相关人员谈这个问题时指出,中医经过我国几千年历史的证明是好的。其中有很多不好的东西,是“因为没有经过科学整理”[6]1343。他主张,要认真整理发掘中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造福人民。1950年,他在给鲁之俊著《新编针灸学》一书题词时写道:“把我们国家许许多多的科学遗产,加以评判地接收和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6]919。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中医事业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民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革”中遭受错误批判和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建议恢复和重建我国民间文学工作。邓小平认为这个意见“提得对”,批示:“照转请华主席审示”[7]198。1980年,邓小平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关于兵马俑出土和博物馆建馆情况,了解如何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在工作人员请他试握一把最完整、光亮的青铜长剑时,他说:我手上有汗,拿了会损坏文物的[7]651。这一细节体现出邓小平对文物保护亲力亲为,对传统文化珍视以身垂范的高尚品格。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决主张予以清除。延安时期,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主政权问题时指出,中国是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反映到党内就是党员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1941年,邓小平在论述一二九师文化工作方针任务时指出:要提倡科学,宏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3]25。“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带领干部群众进行反思总结时强调,封建主义残余和民主传统缺乏是“文革”浩劫的重要历史根源。他列举了封建主义残余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种种消极影响和表现,提出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准确地如实地分析封建主义遗毒,划清其与社会主义的界限,既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也决不允许用“四人帮”那套假社会主义来搞封建主义。他还要求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邓小平十分警惕“山头”主义的危害。人民军队“历史上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一度在军队内部不同程度上产生山头主义。延安整风时,中共中央、毛泽东号召反对宗派主义,解决了山头主义的问题,从而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建国初,为了大规模恢复发展经济和开展国家建设,中央决定统一财经。针对在财政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现象,邓小平在持财政工作会议时强调,“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3]199。这一要求,对于妥善解决央地关系紧张,推动国家大规模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文革”结束后,在分析军队派性问题时,邓小平指出了其山头主义的历史根源,并从组织纪律维护,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切实解决。邓小平的这些认识和探索,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石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 语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以其高度的历史自觉,一直致力于守护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重大课题,在诸多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和实践探索,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当前,我们要清醒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面临的各种威胁和挑战,深化危机特征把握和产生根源分析,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继续立足国情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扎实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全民族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以先进党员的模范行为和崇高精神,感染激励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科学研究和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和保护珍贵文化遗产,警惕和肃清文化糟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蓄力腾飞夯实基础。

[1] 高永久,陈纪.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核心[J]. 科学社会主义,2008(2):75.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优良传统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