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探析

2015-02-20 15:40赵淑妮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刘 浚,赵淑妮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45之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39,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3]52,从而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揭示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生态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化实践、生态行为实践和生态制度实践的总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首先要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1.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就历时的角度而言,生态文明是继远古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文明形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4]12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各大文明的最本质反映。远古文明是敬畏自然,农业文明是顺应自然,工业文明是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代,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相伴而来。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要求,它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虽然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继承、批判和超越,但绝不主张消极怀旧,“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生产生活方式”[5]625。

就共时的角度而言,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共处于一个社会大系统之中。一方面,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又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文化依托和建设载体。因此,生态文明应该逻辑地渗透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之中。

2.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45-46。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它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支撑、生态政治建设为保障、生态文化建设为引导、生态社会网络建设为载体所进行的系统性建设实践。因而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整体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社会总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在宏观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不同层次构成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建设和对“五位一体”子系统耦合而成的社会总系统的建设;在微观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构成社会整体结构的不同层次的建设和对社会总系统的独立运作的五个子系统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39。因此,必须以系统思维抓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发展生态文化,创新社会治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它有三个基本规定性。

第一,中国特色。“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4]122,其核心是和谐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征服文化大相径庭。儒家从“仁爱之心”出发,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万物众生中去,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佛家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奉“勿杀生”为“五戒”之首,主张“众生平等”,认为只有爱护善待万物,才能求得来世的善果;道家从神秘空灵的“道”出发,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道”运动变化的结果,人应该遵循“天地之道”,顺应自然。儒释道的生态智慧,是我国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4]12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整个世界历史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8]128,人类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然,但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9]383,否则自然将对我们施以无情的报复。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消费排泄物的再利用进行研究,认为产品废料例如飞花等等,“可以当作废料归还给土地,或者可当作原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10]134-138,制造机车的铁屑可以“往返于两个工厂之间”[10]134-138。他们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10]134-138。(2)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植树造林”[11]47,“兴修水利,保持水土”[12]4,“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13]160的思想。邓小平认为“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14]363,要保护环境,消除“三废”污染。江泽民认为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要“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5]463。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想。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必须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16]104,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严重污染,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提出了以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三同时”制度等为核心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到了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启动了一系列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工程,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东北天然林资源为保护重点。2005年以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我国环境保护实践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蓬勃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增加人民的生态福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恰好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性一致,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使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维护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健全和稳固服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性。

第三,生态特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2]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形成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具有独立的作用和地位,在建设内容上有其特定性。就理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要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就方针而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位,同时在生态系统恢复上由原来的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就发展方式而言,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坚持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谋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就建设目标而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39。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出于对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现状的考量,而且是塑造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良好国际形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1.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总体而言,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

(1)资源约束趋紧。一方面,我国自然资源十分紧缺。最新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 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突破60%[17]。用水消耗量十分庞大, 2012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 244.5亿m3,耗水率为53%[18],导致水资源紧缺。2013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全国人均耕地 0.101公顷(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9]。另一方面,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从不可再生资源到可再生资源,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使资源开发陷入了“开发—浪费—再开发”的怪圈。

(2)环境污染严重。2014年中国水利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高达785亿吨,15%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千米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18]。一些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合格,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严重下滑,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16]106-107。

2.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领域延伸到环境保护领域,“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7]94。国际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设置环境技术壁垒,强迫发展中国家承担与自身发展能力不符的环境责任,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5]628。因此我们要站在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上,增强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在环境发展领域谈判和对话中的地位,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大国形象,就必须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4]120,真正形成“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2]39的良好局面。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6]103-104。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一个核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6]107,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良好生存环境和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就是实现了以人为本。其次,“三个基本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统一发展,国际与国内、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4]123,实现代际可持续发展。最后,“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4]126,以系统工程思维推进“五大建设”全面发展与统筹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高度一致性。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特征,为生态文明建设设定目标,采用一定工作方针,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化、行为和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同步推进这一系统工程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1.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39,这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尊重自然,是指抛弃“人类中心论”的狭隘观点,认为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将自然看作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朋友,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4]121,真正做到人的行为方式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相符合。顺应自然,是指自然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种相互联系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遵循、顺应这一客观规律,“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4]121,否则,最终会削弱自然界的生产、修复能力,妨害人类自身的发展。保护自然,是指要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7]95,不仅要保护原始的自然景观,而且要努力把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环境改造成为适合人居的良好环境。

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39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美丽中国包括生态建设的自然和谐之美,以及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后形成的科学发展之美,民主法治之美,人文化成之美,和谐幸福之美。

自然和谐之美,指通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7]100。科学发展之美,指“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4]126,进行无害化、绿色化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民主法治之美,指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6]104,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局面。人文化成之美,指“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6]87,建成生态文化强国。和谐幸福之美,是指人民具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16]91,形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3.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2]39。

节约优先,就是着力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利用率。“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20]209,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总储量大、种类繁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比较低,加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长期采用粗放式,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都较低,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保护优先,就是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经济后生态”的错误发展道路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7]96,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从源头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防范环境风险,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在生态上由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7]98,体现了我国从源头扭转生态恶化的决心和勇气。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动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保护天然生态区并增加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恶化地区应进行封育和围栏,减少人工的干预。

4.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2]40-41,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责任原则。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明确阐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即“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差别的责任”[21]411。中国必须同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按照我国对生态环境恶化所起的作用和国家综合能力承担相应责任。就国内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就要承担起更多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公平原则,即指国家、地区、代际之间在环境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就国际关系而言,公平原则不是绝对公平,“要充分考虑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22];就国内关系而言,地区之间也要注重相对公平、公正;就代际关系而言,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不能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前提,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4]126。

各自能力原则,指应当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各自能力的不同为标准,承担相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第 13.3条指出:“发达国家缔约方以及其他缔约方亦可根据其自身能力,……向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型国家缔约方提供资金援助”,也就是说,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也要考虑本国的发展能力;地区之间,发达地区、城市也要按照自己的发展能力,为落后地区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帮助。

5.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要取得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必须从生态文化、生态行为和生态制度这三个方面全面推进。

第一,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进行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41,生态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前提。生态文明意识,一般是指公民对生态环境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感觉,是客观的生态环境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生态文明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树立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支持的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6]107这种哲学式、本源式的理解溶解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之中。(2)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是保证。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不仅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得以传承,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基本途径是建立系统、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做好国情认知教育,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5]640,让人们及时了解当前生态科学的发展前景,形成深厚的生态文化素养,自觉接受法律制度的约束。(3)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是灵魂。生态文明道德作为一种“软约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为人类行为提供一种基本的判断和评价标准。培育生态文明道德,就是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地位,“提高青少年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5]640,引导社会成员对人类行为的“善”与“恶”进行清晰界定,培养一种崇高的生态道德情操。

第二,着力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2]39。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行为建设应从以下方面来努力:(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5]633,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谋划,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在综合考虑海洋资源开发承载力、海洋开发现状的前提下,划定海洋主体功能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40, 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就生产活动而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40,加强资源利用过程管理,减少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就个人生活而言,切实从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铺张浪费,“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7]96。(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2]40,遏制重点流域水体污染、富营养化趋势,对水源实施分区治理;对全国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实施联防联控,运用特定技术以降低PM2.5的浓度、为大气脱硫脱硝等;对城市生活垃圾和重金属、化学品工业垃圾进行分类治理,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52,具体而言,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源头严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3]52,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实行严格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6]109,实施自然资源用途管理制度的关键是遵循资源的自然属性。其次,建立“过程严管”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16]105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为最大经济、人口规模划定一条“红线”,当接近这条“红线”时提出警告;完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最后,建立“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41,是指要建立一套以“准确评价和定量考核”为核心的评价制度,对每个地方和部门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准确评价,在此评价制度基础上,有效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6]105。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时政文献辑览,2008.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5-46.

[7] 新思想 新观点 新举措编写组. 新思想 新观点 新举措[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792.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 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 中央文献出版社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EB/OL].中国石油网:http://www.cnpc.com.cn/cnpc/jtxw/201501/412c3b78f5a541cbbd3ef1d62ab3d4fe.shtml, 2015-01-30.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http://www.mwr.gov.cn/zwzc/hygb/szygb/qgszygb/201405/t20140513_560838.html,2014-05-13.

[19] 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312/t20131230_129 8865.htm,2013-12-30.

[2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 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集[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2] 江泽民. 采取积极行动 共创美好家园: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J]. 环境工作通讯,2002(11):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