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化育路径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

2015-02-20 15:40
关键词:价值观素养大学生

方 楠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互联网成为多种文化思潮输送的主要渠道。网络素养是人的思想素质在网络世界中的映射,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将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高质量的网络生活需要具备高素质的网络素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时代的发展引发社会领域价值观的重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向,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加坚实的力量和优秀的人才。

一、何谓大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网络知识,还涵盖了网络信息捕捉、筛选和网络热点事件参与意向[2]。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概念区别于一般人群,是指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其形成对网络的正确态度,培养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以达到理性使用网络信息为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并创造个人及社会价值的一种素质修养。由此可知,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内部主观能动和外界环境客观影响基础上的综合素养[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即网络道德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认知素养、网络自控素养、网络法制素养,五个方面互为依托、相互依存。

二、网络素养培育是自媒体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1.大学生网络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作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广泛接触网络,网络素养是使用网络应具备的基础素质。网络素养不是天生的,其健康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网络素养可使大学生尽情地在网络世界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提升能力,逐步塑造线上线下健全美好人格的统一。缺乏网络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就极易坍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只有打牢大学生网络素养这一基础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地传播至大学生群体中,其思想核心才能有效地被大学生所接受。

2.提升网络素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条件

网络素养的培育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根本表现。网络素养是在人格养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形成的,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素养很大程度上映射到网络世界中。上文所述的网络素养五个方面内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注重个体素养的独特价值,强调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均统一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价值导向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在现实和网络两个世界中不断蔓延,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一些消极思想充斥着虚拟和现实世界。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网络不断散播,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正因为如此,在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中,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最高境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大学生网络素养打上积极的、正面的、极具时代气息的烙印。通过培育优秀的网络素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信仰和自身实践的追求。

三、福州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为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笔者对福州市五所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问题涉及五个方面内容,涵盖网络道德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认知素养、网络自控素养、网络法制素养。问卷的设计参考了李克特量表,对大学生的认知维度进行测量。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行为的描述,包括常去的网络社区、每天浏览网页时间及每周登陆的频率;第二部分是青年对网络社区的评价、信息的处理能力、参与功效意识、意见领袖/非领袖地位、公共事务参与的描述;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网络知识的测量;第四部分是对大学生媒介接触得测量,包括对平面媒体、自媒体以及网络实时通讯工具等信息获取途径进行测量;第五部分是对被试者的人口学特征的测量,包括性别、学科背景、年龄层次等。

2014年9月至10月,调查组在福州市5所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即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发放问卷,通过随机抽样,共调查了1 500名在校大学生。样本的代表性与抽样的科学性可通过样本的基本属性反映。

在本次调查的1 500名大学生中,男生824人,占样本总量 54.93%;女生 676人,占样本总量45.07%,男女比例大致均衡。本次调查对象的专业涉及工、理、文、管、农、医、师、艺等专业,大致可分为理工类、文史类、文体类和医学类,涵盖五年制和四年制。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理工类占39.6%,文史类占36.5%,文体类占7.35%,医学类占16.55%,这个比例与在榕5所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各专业学生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和网络填答两种方式。实地发放时,调查组成员将问卷亲自交给对方,现场填答;网络填答是将问卷电子版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问卷回收983份,回收率达98%。问卷回收后,笔者在统计结果的同时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随机访问了 55位同学,听取意见,进一步增加调查问卷可信度。

3.动态相关系数图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深港通”开通前后两阶段深港两地的收益率对冲击的反应表现出非对称性,同时两地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持续动态相关性,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考察深港两地之间的动态关联度,需要通过动态相关系数图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宿舍是大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地点,占59.2%,其次是图书馆,占21%,选择在图书馆上网的学生当中有47%拥有笔记本电脑。仅有7.3%的大学生上网地点选择网吧,这说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的校园覆盖,网吧已慢慢淡出大学生的视线,已不再是大学生上网地点的首选场所,这对于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一个利好因素。同时,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手机的普及率近乎100%,达到99.7%。调查显示,87.9%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且使用频率较高,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方式的首要选择。

2.数据统计及现状分析

(1)网络道德素养。笔者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较好,具有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对于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表现出厌恶的态度,具有坚定的网络道德意志。调查显示,50.9%的大学生对网络道德不太了解或不了解,12.1%的大学生崇拜黑客行为,31.8%的大学生认为黑客行为是网络发展的正常现象,更有64.7%的大学生愿意充当网络水军而不考虑这些行为是否违背网络道德;64.2%的大学生对于人肉搜索的行为表示中立或支持;39.3%的大学生会经常登录色情网站,20.8%的大学生发表过过激言论或不文明语言,42.9%的大学生转发过未经证实却“博人眼球”的图片或文章。

(2)网络安全素养。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每日平均上网时间为2~3小时,平均每1~2周对个人电脑进行杀毒维护;新闻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网络社区为大学生浏览主要网页类型;54.1%的大学生个人电脑遭受过病毒攻击或感染恶意代码;网页下载与浏览、移动储存介质、没有及时升级杀毒软件是大学生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55.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能够清楚常见病毒,维护个人信息安全;82.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与个人密切相关;62.1%的大学生表示无法识别、防护及清除各类恶意代码(计算机专业同学除外);71.2%的大学生想多了解一些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3)网络认知素养。其概念主要是指能够认识网络信息在网络社区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分辨信息的真伪、可信度,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去伪存真。调查显示,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能够促进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相关项目赞同率最高,有83.7%的大学生赞同网络能拓宽交流渠道,79.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能增加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率,7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渠道,73.2%的大学生认为增加了交往欲望。同时,相比于对网络正面形象的高赞同率,当提及大学生们对网络负面影响时,33.4%的大学生认为频繁使用网络会产生依赖症,44.8%的大学生认为接触网络会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32.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会让人觉得更加的孤独与寂寞,42.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会让网络谣言和流言泛滥,使人与人的信任度降低。有63.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色情信息泛滥,毒害学生的身心健康,56.4%的大学生认为容易网络上瘾,57.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和学习。通过以上数据的判断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认知总体上是偏向于作积极评价,而有关网络负面形象和消极影响题项同意率均不高,除了网络色情信息泛滥,毒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题项同意率较高外。

(4)网络自控素养。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及时便利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但网络在带给人们愉悦的同时也容易引起使用者的依赖,甚至沉迷其中。在调查中,选择“每天数次刷微博、看网页”的同学最多,占到32.4%,这部分大学生已将网络视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产生一定依赖心理,想通过浏览网络来关注周围的事物或重大新闻舆论走向等信息。有85.5%的大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每天至少上网一次。调查的1 500名大学中,日均上网1小时以下的有311人,占20.7%,1~2小时的有528人,占35.2%,2~3小时的有472人,占31.5%,3小时以上的有189人,占12.6%,大学生使用网络频率较高,对网络的参与行为整体表现出较高的粘合度。

(5)网络法制素养。调查显示,58.9%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任何网络法律法规。以“网络病毒传播”为例,65.2%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网络犯罪行为,10.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但有8.6%的大学生表示佩服,甚至2.7%的大学生表示想尝试病毒传播。再以“引用网络资料(文献、数据)”为例,仅9.8%的大学生在引用文献、数据等网络资料时,严格按照引用规范;69.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在意或者根本无所谓。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法制素质相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以及网络道德素质而言显得较为薄弱。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一剂良方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自媒体时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根本价值观。

君臣佐使之间合理的配伍组合,能够提高治病疗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公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而言,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其中社会个体的价值观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直面社会思潮的“网络温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治疗网络病证的一剂良方,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提供了解决之道。

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要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通过网络途径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责任感,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1)转变教育观念,从国家层面把握好网络素养含义,净化网络道德环境。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性,从宏观角度将网络素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相应政策,将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进行有机整合。

(2)引导大学生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看待提高自身网络素养的意义。“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强化网络素养,塑造高品质的网络价值观,才能成长为一名可靠的接班人。同时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融入宣传战线,把握社会主流媒体的舆论方向,对网络道德、创新精神及人文素质进行宣传,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同时,要意识到社会公众人物、道德模范和“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榜样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开展校内外的道德模范、“公益之星”、“创业之星”、校园人物等网络投票评选活动,通过网络途径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社会属性相符合,并以此作为总体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要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从高校和社会集体层面培养大学生高素质的网络素养。

(1)完善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以图书馆文献检索和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重点,增加相关课程教学课时,提升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推动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其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将网络素养化育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如增加伦理道德、思想品德、心理学相关内容,形成全方面、多层次、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2)建设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首先,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督管理。拓展现代教育中心工作职能,建立校园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建设网络“五支队伍”,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联合网络运营商加强校园局域网的管理,采取网络使用实名登记,随时审查学生个人主页及链接,完善校园防火墙,封堵不良信息,通过监控、巡查等技术手段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同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建立舆情处置应急预案,网络事件信息收集反馈体系。其次,通过校园贴吧、BBS、学校微博、微信平台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在校园主页上增设心理咨询专栏,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

(3)健全社会网络监管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就是要净化社会环境。因此,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监管机制就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网络文化传播、网络舆论发布的法律、规章,制定出台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二是对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市场加强监管,实行严格的网络文化产品准入机制,严控不良信息在网络上随意传播,规范网络文化秩序。三是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扩大杀毒软件、防火墙使用范围,采取立法形式将网络安全相关规定落实下来,严厉打击网络侵权、欺诈等犯罪行为。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必须从自身做起,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网络素养培养相结合,要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个人层面培养健全的网络素养。

(1)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大学生虽然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阶段,但良好的网络心理状态、完善的网络认知感是必备的,这样才能形成健全的网络价值观。一是要保持“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产生人格异化,具备健全的网络价值观就要求大学生、他人、社会相融合共生。二是要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人格适应度。大学生要正确处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关系,将现实与虚拟世界相区别,避免产生网络“双面人”。

(2)强化网络技术能力提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受的不再是课堂教学这一种模式,网络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开通微博、微信、即时通讯工具、E-mail等,熟练掌握交互式软件使用方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学会分享合作,在虚拟协作学习中充分施展才华,可以提高现实世界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网络道德规范的自我修炼。自省、自律、自制、自爱是培养高素质网络素养,实现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第一,自省即自我反省,自省既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反射,也是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空间,身份隐藏,只有慎独,通过自省自纠,对自己的思想行为采取自我约束,才能逐步养成科学文明的上网习惯。第二,自律即自我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大学生要主动学习网络法律法规,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严以律己,自觉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才能将网络道德内化为主观行为。第三,自制即自我控制。要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情绪。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尚未成熟,情绪较易失控。应提高鉴别真伪网络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纾解紧张情绪,与现实世界中的同学、老师、家长沟通,自我调控情绪,道德规范才能内化为自制力。第四,自爱即珍惜自己。大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珍惜他人名誉,不随意泄露、“人肉搜索”他人信息。

总之,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文明将会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就必须直面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力,筑牢堤坝,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冲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欧阳九根,刘文献,梁一灵.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14):175-176.

[3] 贝静红.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0-71.

猜你喜欢
价值观素养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