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9)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祝词》中的美学思想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9)
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的成员,第二代领导的核心,邓小平积极参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为构建毛泽东思想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美学和文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美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美学。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继续弘扬文艺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适时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确定了中国特色文艺事业的正确方向。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继续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实践,建构了比较完整的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以后,中国文学艺术花园已经是百花凋零,满目荒凉,百废待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建设者和忠实实践者,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斗倒穷凶极恶的“四人帮”,严肃批判“两个凡是”,大胆实践,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务实求真,雄图大略,全面、系统、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文论思想,组成了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邓小平理论美学的继往开来,提纲挈领的经典就是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以下简称《祝词》)。它是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思想的集中阐述,它是划时代的、纲领性的里程碑式的文献,它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康庄大道。《祝词》既全面、系统、科学地理解和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又大刀阔斧地纠正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某些极“左”路线和倾向的错误及其不良后果,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形势、新条件下,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体系,制定了合乎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文艺政策,为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艳阳春天,创造了良好氛围,指出了正确方向,铺设了宽阔道路。
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所谓‘黑线专政',完全是林彪、‘四人帮'的诬蔑。”他说:“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1]179-200这是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的现实基础,也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出发点。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中国走到了重大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在这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邓小平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所造成的经济瘫痪、思想混乱、政治不明、文化荒废的严峻局面,以非凡的远见胆识、丰富的政治经验、高明的斗争艺术,抓住政治思想路线这个纲,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纲举目张。他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澄清被十年浩劫所搞乱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前提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拨开云雾见青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和“文化大革命”的遗风,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展开了“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端正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的决策和指导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国家,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拨正了中华民族革命航船的航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和晚年错误,全面、系统、科学地阐释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面否定了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失误,同时坚决反对企图完全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宽广道路。《祝词》就是邓小平这一重大决策和伟大实践之中关于马列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它正确、全面、科学地估计和评价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文艺战线和文艺工作以及文艺工作者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情况,表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辩证法,为继续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总结奠定了扎实基础。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一种具体体现。恩格斯在1889年8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说:“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出了很少的一点成绩,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这样做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很大的帮助,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但是,许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褪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那时就可能有一个巴尔特挺身而出,甚至可能抓住在他那一流人中间确实已经退化为空话的东西。”[2]59-60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主张从实际出发来研究文艺问题和美学问题的。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是主张这一条实事求是的原则的。他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3]542邓小平正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导来研究新时期的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论的。
邓小平指出:“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在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1]180-181
邓小平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运用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阐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致瓦尔特·博尔乌斯》的信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1]161邓小平就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学艺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巨大作用。他并不是一般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而是具体阐述了这种历史任务和巨大反作用:一方面,他指出了这种反作用的斗争方面,即“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具体也就是“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同时,他也指明了这种反作用的正能量方面,即“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不仅如此,他还把这种反作用的两个方面归结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任务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人的发展的人学思想。邓小平在这里的论述,无疑是发展和丰富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美学思想[3]538,把文艺由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以及“武器”和“工具”,扩展到改造旧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广阔天地。
邓小平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1]181这些论述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思想,为纠正以往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或无产阶级政治”和“为政治服务”的极“左”偏向做了有效的铺垫,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过程中找准了方向,认准了道路。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之中具体的论述,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阶级都非常注重动员人民的力量,并且宣称自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4]51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市民就是把自己说成是当时的“第三等级”的代表,也就是具体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等95%以上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代表,因此他们就是人民的代表。实质上,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是富有的资产阶级,他们并不能真正代表劳动人民,所以,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资产阶级市民就成为了工人农民等人民大众的敌人。而无产阶级革命却是真正代表工农兵大众利益的革命阶级,因此,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发展,革命的队伍就会日益扩大,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在19世纪中后期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确立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思想和宏伟目标,因此,他们更多地考虑的是文艺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本身的关系,也就是无产阶级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比如,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1844年)中说:“首先请回忆一下织工的那支歌吧!这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在这支歌中根本没有提到家庭、工厂、地区,相反地,无产阶级在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1844年)中指出:“最后,我从一首表现工人自己对工厂制度的看法的诗中摘引几节来作为结束。这首诗是伯明翰的爱德华·波·米德写的,它正确地表达了工人中的普遍的情绪。”[2]226也许这是因为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更多地发生在产业工人集中的城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加重视工人阶级本身与文艺的关系。然而,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列宁,却在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关注农村和农民以及“走向民间”活动等情况中,注意到了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人民,特别是宗法制度下的农民的联盟,于是“人民”的概念被突出出来。列宁主义美学和文论,在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人民性”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则,要求文学事业成为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明确了文学“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丰富和发展了列宁主义美学和文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把马列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文艺的正确方向。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坚持这一正确的方向和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科学地分析了初期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和人民范畴,制订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是,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风云变幻,使得毛泽东过分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峻状况,从而产生了文化文艺战线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使反右派斗争运动严重模糊了人民的界限,直到最后发动“文化大革命”,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导致文艺园地的百花凋零,一片荒凉。“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邓小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回到毛泽东思想美学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方向、方针,真正回归到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本位,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以共同致富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本质,突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进一步解决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的根本问题。
邓小平说:“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1]181-182这是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没有直接明确地规定的文艺的任务。当然,这一方面是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的人学思想,即文艺要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崇高思想,也是他继承和发扬了斯大林“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马列主义美学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必须把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中国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就是因为我们的文艺是属于人民的,是离不开人民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邓小平还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他具体指出:“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1]183,184邓小平的这些美学思想处处闪烁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人民至高无上”的理论光芒,同时又在努力消除“文艺从属于政治和政治路线”、“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狭窄视野和负面影响,祛除它的阴影而把文艺的崇高任务扩展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这样,“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针”就自然而然地呼之欲出了。
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的精神。”邓小平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一样,深谙文艺的审美特征,充分发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突出了文艺的形象性、真实性、思想倾向性,尤其凸显出了文艺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理想。这里邓小平的论述似乎立刻令人想起马克思和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关于“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论述,令人联想到列宁关于“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论说。邓小平还结合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融合、生活丰富等等的实际状况,突出了文艺的多样化原则。邓小平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的、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1]182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历来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阐述之最全面、最系统、最充分、最具中国特色、最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表述,因此也是马列主义美学之最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阐释。
邓小平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化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1]182-183。邓小平在这里最为明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及其文艺方针政策,最为直接地指出了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与马列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亲缘关系,同时也最为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方针政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还最为鲜明地揭示了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文艺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推陈出新,敢于创新,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邓小平说:“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格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邓小平勉励文艺工作者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负责,精益求精,给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为此,邓小平一方面要求文艺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另一方面要求文艺工作者“还要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1]183-184。听到这些语重心长的言语,我们似乎在耳边又回响起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亲切话语。为了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邓小平还“衷心祝愿文艺队伍更加团结壮大”。邓小平要求“一切社会主义的和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一切维护祖国统一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更好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文艺的创作、研究或评论”,要做到老中青的团结进步,并且要求“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1]184。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实质上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事业中,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总结的具体体现。
邓小平说:“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他不仅指明了当前党的领导的任务,即“着重帮助文艺工作者继续解放思想”,打破精神枷锁,而且规定了领导的工作原则——“领导者同文艺工作者平等地交换意见;党员作家应当以自己的创作成就起模范作用,团结和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前进。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他明确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1]185邓小平总结了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倡导一种合乎文艺规律的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他既坚持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的党性原则,又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以行政命令干涉文艺事业、文艺创作、文艺欣赏的惨重教训,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重视文艺工作、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领导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丰富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的文艺领导权理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当代文艺事业、美学思想和文论思想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了道路。
总而言之,这篇《祝词》是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指南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的根本保证。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发。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纪怀民,等.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4]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51.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ization of M arxism Aesthetics:The Aesthetics Though of Speech Greeting the Fourth Congress of Chinese w riters and Artists
ZHANG Yu-ne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s the general designer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Deng Xiaoping w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Mao Zedong thought.After the ten years of catastroph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he stuck to the Marx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brought order out of chaos,embarked on reform radically,continued to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aesthetics in China.Tomeet the Chinese new literary spring,his theory,like a breath of fresh air,refreshed the social atmosphere.H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character contained by Mao Zedong's aesthetics principle,the direction of serving the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and the theory of people's supremacy.He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adopting foreign things to serve China and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He upheld the policy of“all flowers bloom together,and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Moreover,by abolishing the slogan of“literature serving politics”,He correctly hand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put forward the policy of“literature serves socialism and the people”.He insisted on the“four principles”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ront,paying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dialecticalmethod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Deng Xiaoping was strongly against the bourgeois liberalization.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in a new period of China,Deng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he Chinization of Marxism aesthetics in China.
Deng Xiaoping;Marxism aesthetics;Chinization
D0-05
A
10.3969/j.issn.1008-4355.2015.05.02
本文责任编辑:林士平
2015-08-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学'语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11CZW017);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研究”(ZD2014110);华东政法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项目(A-3101-15-121)
张玉能(1943),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