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妍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5700)
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干预
李红妍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5700)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干预的效果,以便为以后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经治疗护理后,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说明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救护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护理干预;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疾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近两千万,并且死亡率仍在上升。心肌梗死的特征主要为发病迅速,且病死率高。为研究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干预的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3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2.7)岁;对照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3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0±2.5)岁;所有患者的梗死部位是前间壁、前壁、下壁,其中13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3例前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且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心肌梗死发病,患者心绞痛的时间均超过30分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两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
1.2.2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充分休息,避免劳累;护理人员根据温度条件,适当为患者添加衣物,避免受凉;鼓励患者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减少情绪波动因素。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生理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主要包括脉搏、血压、尿量等。一旦发现这些生命体征、生理指标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
1.2.3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环境护理、排便指导护理、注射护理、循环系统护理。
(1)心理护理。对2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进行心理护理,开导患者,为患者讲解疾病原因,给予健康指导,使患者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减轻或是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时,除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外,还应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过度的情绪波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对患者的倾诉做到认真倾听,并耐心回答患者的困惑,从而有效提升护理的效果,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康复。
(2)呼吸系统护理。针对患者呼吸频率加快问题,应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并观察记录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呼吸道感染所导致的发热会引起心率加速,心脏充盈不足,造成毛细血管和肺静脉的压力升高,加重心肌缺血。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呼吸系统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若体温升高,应及时处理,同时对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察。鼓励患者适当多做深呼吸运动,对痰多的患者,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助于患者排痰。针对痰液较多、粘稠的患者,可通过氧雾措施进行治疗。适当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吸氧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方法,给予患者鼻导管1-2L/min流量氧气持续吸氧3-5天,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3)排便指导护理。鼓励患者每天定时排便,一天1-2次,便秘时可使用缓泻剂,以防止排便过于用力,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为减少患者出现排便猝死的几率,应对患者的排便加以指导。
(4)环境护理。良好的病房环境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进行环境护理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洁工作,由专门人员每日定时清扫病房,确保病房洁净,做好通风工作,对患者使用的床上用品及时更换、清洗;二是控制病房噪音,让患者有一个清净的休息环境。
(5)注射护理。有需要输液的患者,在对患者输液时,当遇到环境温度较低或是患者手冰凉的问题时,在输液瓶下放置热水袋或是在患者手下放置温水袋,提高患者手部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动作要轻,力度不能过大,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感受,以免引起患者反感,影响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注射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感受,把握好注射力度,做到优质护理,提高护理效果。
(6)循环系统护理。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首先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每隔十分钟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包括脉搏、血压、尿量、心率、血气分析等,确保各项指标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其次应进行心电监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动过速问题,而心率过快(超过120次/min)就应该防范早期心力衰竭。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此外还应监测患者有无其他心律异常问题。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心律异常以及心电图变化做到详细了解,发现患者心率异常时应及时急救。最后是液体、电解质护理。对输入液体的种类和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一般输液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30滴,输液总量不能超过1000-1500毫升,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呼吸困难、胸闷、心绞痛等)全部消失,进行心电图检查正常;好转:患者症状(呼吸困难、胸闷、心绞痛等)较治疗和护理前有明显改善,进行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死亡: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情况。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肌梗死发病的原因主要有:过度劳累、高血压、糖尿病、寒冷等,与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行为或是营养因素有很大的关系[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疾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心肌梗死特征主要为发病迅速,且病死率高。该病病情不稳定,常会发生心力衰竭等危及患者的生命。早期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或是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胸闷等,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费力,并伴有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无法入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睡眠质量[2]。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时,除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外,还应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减少由于患者情绪激动造成猝死的几率。再如每隔十分钟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包括脉搏、血压、尿量、心率、血气分析等,确保各项指标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心率过快应尽早防范早期心力衰竭[3]。通过护理人员安慰开导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并实施规范的优质护理,能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死亡率。
本文通过对40例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救护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张蓉,宋歌,周甄凤,.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69-71.
[2] 王显红.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36-37.
[3] 张玉英,马杏云,赵伟,等.循证护理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315-3316.
李红妍,1981年生,女,彝族,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