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珍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1)
·翻译理论与实践·
论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从实践哲学的视角解读
蔡瑞珍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三明365001)
关联翻译理论是认知语用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典范。将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文本解释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该理论本身的研究论著却相当有限。本文尝试从实践哲学视角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三元对话交际、认知语境、意图观、最佳关联性及信度与效度分别与语言对话交往实践、生活世界、语言构成性规则与协调性规则、实践的动态性及交往语用等效进行比较分析,印证该理论蕴含的实践哲学思想。
关联翻译理论;基本概念;解读;实践哲学
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实际上是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向。这种转向使翻译活动开始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成为一种理性的交往实践。关联理论由Sperber & Wilson提出,从认知角度研究话语理解过程,认为言语交际是个明示-推理的互明过程。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此书是认知语用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典范。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两轮明示-推理交际活动,译者要在原语语境与译语语境之间寻找最佳关联,确保译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原语读者相似的认知效果。关联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动态性与阐释性,这与实践哲学建构翻译观是相统一的。目前,关联翻译理论主要应用于文本解释力方面的研究,从实践哲学视角对该理论本身进行阐述的论著相当有限。据笔者了解,目前只有张景华博士发表的两篇论文“辩证性——关联理论的翻译本体论阐释”[1]8-14和“解释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践哲学”[2]52-55。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即三元对话交际、认知语境、意图观、最佳关联性及信度与效度分别与语言对话交往实践、生活世界、语言构成性规则与协调性规则、实践的动态性及交往语用等效等进行比较分析,解读关联翻译理论蕴含的实践哲学思想。
1.实践主体的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活动表现为对象活动,人只能在客观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存在,通过对象化活动产生主客体融合的世界。实践的过程是人对象化自身,又使对象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仅产生物质产品,同时也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以及观念世界和情感世界,并不断发展自身[3]125-126。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又有改造社会、超越社会的能动性,因此,人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主客观辩证的统一体。
2.交往实践的语言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语言作为交往性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中介,没有语言就不会有实践[4]233。人们在语言交往活动中交流思想,相互理解,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世界客观的、一致的认识,而这种客观的认识反过来又为人们实践服务,指导人们的对象化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4]233-234。实践主体在语言交往实践中首先要遵循语言本身的语法、语义等组织规律,即遵循语言的构成性规则,这是交往实践得以进行的前提与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实践主体还要尊重语言的使用规范与准则,即人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协调性规则,这是交往实践得以成功进行的保障。也就是说,实践主体一方面要具有语言资质(语言能力),要受到语言构成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要具备交往资质(交往能力),遵循交往共同体形成的社会规范,受到语言协调性规则的制约[3]152。因此,交往实践的语言观是理性的、辩证的。
1.动态三元对话交际VS语言对话交往实践。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置于交际的模式来研究,强调翻译是对源语进行语内或语际动态阐释的两轮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对话过程。这一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静态二元关系,而是由原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构成的三元动态关系:源语作者(第一交际者)和译者构成对话交际双方,源语作者通过源语文本对译者提供明示信息,译者根据关联原则,结合原文的语境和原文提供的的话语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完成交际的第一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译者(第二交际者)再根据译文读者(第二接受者)的认知环境,以及自己对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形成译入语文本并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完成整个对话交际过程。
实践哲学认为翻译活动是一项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是一项“主-客”、“主-主”、“主-主-客”相统一的对话交往实践[3]136,[4]257。文本对于译者来说是客体,但是文本是主体化了的客体,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向赋予文本。译者通过阐释文本,领会文本的意义等过程就是在与作者进行对话,最终与作者达成共识和相互理解。同样,译文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主体化了的客体,译文是译者对于原作者意义理解的再理解与重构,读者通过译文实现同译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通过译者实现与原作者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翻译过程是一种“对话的参与”,是主体间以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物,在尊重知识的客观性和文本的定向性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合理、有效地阐释。
关联翻译的对话交际模式与翻译对话交往实践活动相统一,是对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及个体世界的理解与解释。原因如下:(1)翻译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突破了翻译研究纯语言的静态模式。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解码-编码过程,更是译者通过激活原语与译语间的认知心理图式,寻找最佳关联,努力实现原文作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的动态推理过程。(2)翻译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要求译者不仅要根据语言本身的语义、语法规则,识别原语的信息意图,还要遵循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规则,推导出原作的交际意图。(3)翻译的明示-推理交际活动,不仅强调译文理解的正确性,还要确保译文解释的有效性。理解正确就是要尊重知识的客观性,把握文本的定向性。解释的有效性就是要符合社会群体交往准则与规范,为社会群体所理解与接受。
2.认知语境VS生活世界。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个心理结构体”,是“听话者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5]15,是人的大脑对客观外部世界认知化和结构化而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表征。Gutt认为人的“认知语境包括相当广的潜在信息,不仅包含物理世界能够提取的信息、记忆中可提取的信息、话语本身的信息、上下文语境、文化因素,以及其它储存的信息,还包括借助物理世界与记忆系统所能推导的信息”[6]27。认知语境这一概念使传统的语境观从静态转向动态,言语交际过程就是双方语境假设参与的过程。成功的交际是双方不断改变、调整或选择认知语境假设,实现双方认知语境假设趋同,从而取得说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最大相关性[7]100。
生活世界这一词是胡塞尔在20年代开始使用的,不同哲学家对生活世界有不同的表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种前反思、非主题化的经验世界,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世界是语言游戏世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则是语言交往实践的本体论世界[8]7。无论是经验世界,还是语言交往实践世界,都是与人相关的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活世界就是人生于其中的世界,是现实的人的世界。生活世界包括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亦即自然世界,指“共同属于事物总体”,是一种客观的实体存在。社会世界是指“共同属于个人内部关系的总体,该总体被社会成员认为是合法的”,是合法化的个人内部关系的总体。主观世界是“经历的总体,该总体往往只能对个人起特殊指导作用”[9]5。三个世界相互并列,互为制约。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是人们交往实践的知识基础,社会世界的契约与规范是人们交往实践必须遵循的准则,主观世界的交往实践不能违背客观世界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世界的准则与规范,因此,生活世界是个主体间际的世界。
从生活世界与认知语境概念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1)认知语境是社会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作语言交往实践的社会世界。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知识建构、对社会世界规范准则的习得,从而促进个体世界认知体系的完善与进步,这样人的认知语境就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2)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和综合性与生活世界的本质是相符的。认知语境是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是众多客观语境因素与主观语境因素在大脑中的综合”。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交际的进展,“新的百科知识会不断被激活、被补充,双方共有知识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共有的知识在交际过程中完全可能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10]12-15。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综合的、动态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社会世界习得的获取会改变其主观世界知识体系。
3.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VS语言构成性规则与协调性规则。关联理论认为意义的基础是意图,意图是意义的本体。翻译作为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活动,其目的是获取译文的最佳关联性,即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文文本时能正确推导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而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1]10。翻译交际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原作目的或意图能否被译者识别并传递。交际活动中有两种意图: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信息意图是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可以帮助听话者明白一系列假设,相当于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话语的明说相一致;交际意图是让对方明白说话人有一个传递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的意图,往往包含话语的隐含意义,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交际的真正目的之所在[11]180。翻译时译者要从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中去发掘其交际意图,才能保证翻译交际的成功。
实践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走出了结构主义语言学静止、封闭、自主性的语言束缚,但也反对解构主义将“语言规律性颠覆,过分强调个体主体意识的张扬,转而关注现实世界使用的语言,即言语”[3]127。语言本身有自身的规律性,也就是有自己的句法-语义模式,认识掌握语言的自身规律,即语言构成性规则,是交往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但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除了涉及语言系统和结构外,还有主体的参与与语境的制约,必须遵循交往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规范与准则,即语言的协调性规则。“语言的构成性规则能使人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而协调性规则能使人说出得体的话语”[3]127。只有认识并掌握这两种规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利进行。
关联翻译的明示-推理过程就是获取传递原作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过程,是理解与驾驭语言规则的过程。正确把握信息意图就要了解源语语言的构成性规则,这是前提与基础。译者只有掌握了解源语语言中由词汇、句法、语义等语码所构成的规则体系和组织规律,具备“语言资质”或“语言能力”,才能正确把握原作的信息意图。交际意图的识别,需要借助语言的协调性规则。语言的协调性规则是“人们长期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范或制度”。译者只有了解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规则,具备“语言交往资质”,才能识别原作的交际意图。语言的构成性规则为译者正确把握信息意图提供保证,而协调性规则则为译者恰当识别原作交际意图扫除障碍。同样,译者在传递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时候,也要激活译语语言构成性规则与协调性规则方面的认知,才能确保整个翻译交际成功。
4.最佳关联性VS实践动态性。关联性是关联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关联理论认为“每一个交际行为本身都应设想为具备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的目标。最佳关联性是指话语值得听者付出加工努力,且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就能识别交际者的意图[12]49。也就是说,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是衡量关联性的重要指标,两者与关联性呈反比关系,即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越小[13]95。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构成了翻译交际的矛盾统一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处理二者的矛盾才能保证翻译交际的成功[1]11。由于个体认知语境差异,理解相同文本所消耗的成本不同,对最佳关联性的把握是有差异的。因而,最佳关联性是个区间概念,是动态的、相对的,只要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与获取的语境效果相匹配,交际就是成功的,至于花费了多少努力,获得多大程度上的语境效果,不同个体都会有差异,只要符合社会群体共识,都是可接受的。
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指“实践活动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可感知的, 实践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自觉能动性指“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历史性指“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的生物性行为,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运用社会性的物质工具所进行的现实活动,它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4]41-42。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显然是动态的,客观物质性虽然相对比较稳定,但是随着人类不断创造新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客观物质性也会发生变化,原来的思维、习惯、文化等或被淘汰,或被更新,或被赋予新的内涵。实践活动的三个属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共存于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
关联翻译中的最佳关联性与实践的动态性是相统一的。对译者而言,文本就带有客观的物质性,是原作者赋予思想感情,以语言符号固定下来的实体内容,是作者生存环境与与生活方式的反映。译者对其进行阐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天马行空,不受束缚,他的阐释不仅受到文本定向性与框架结构的制约,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性的制约。也就是说,译者的理解与解释要以社会理解作为参照,考虑其阐释的文本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接受性。阐释性、合理性与可接受性不是固定的、具体的,它实际上是动态的,是个区间范围,只要符合社会群体共识,为社会群体所接受,译文都是合理有效的。关联翻译中衡量最佳关联性的两个概念——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本身就是一个区间概念,不是用具体的数字能够衡量的。只要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与获得的语境效果符合社会群体的可理解度与可接受程度,那么译文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5.信度效度VS交往语用等效。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阐释的、动态的、交际的。关联理论把“信”定义为“最佳相似性”(optimal resemblance),即“传达者(reporter)意欲传达的内容,译文在阐释性方面与原文相似,这种相似性与最佳关联相符,亦即译文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gratuitous processing effort)”[6]106。“阐释性相似”是指译文在“文体特征及其艺术效果”上最大程度地趋同于原文。“相似性与最佳关联相符”就是读者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同时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最佳相似性要求译文不仅在“意美”方面与原作趋同,而且在“形美”和“音美”上与原作近似。这种趋同度与近似度越大,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获得的语境效果就越相似,译文的信度就越高[15]63;反之则越低。关联翻译理论对效度(validity)虽没有直接给出定义,但翻译是明示-推理交际活动,要使交际成功,读者首先要明白原文话语的明示信息,即识别作者明确表示的意图,这是前提。其次,读者要通过推理识别明示信息背后的交际意图,这是结论。但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存在差异,如果“两者认知语境重合,相同前提自然能得出相同结论,但如果两者认知语境互相冲突或是欠缺,那只能修改前提确保推理结论相同”[15]61,以保证翻译交际的成功。因此,效度就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识别原作交际意图的程度”[15]63。读者识别交际意图的过程就是付出处理努力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过程。由于读者的认知语境不同,付出处理努力的大小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译文读者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文读者获得的语境效果越相似,译文效度就越高;反之则低。因此,要使翻译交际成功,首先要考虑译文的效度,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译文的信度。
实践哲学把翻译看成是语言交往实践活动,对翻译标准采取更为开放、更人性化的标准。如吕俊、候向群[3]238把它归纳为: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谭芳[16]10把这三条归纳为“交往语用等效”。该标准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最低限定翻译标准。由于译者不同,对原文的理解与解释,持有的价值观念、态度立场,以及对读者认知能力、阅读期待的把握都会有差异,“很难制定出高度统一的终极标准,‘忠实’只能作为译者要采取的态度,不能作为衡量译文的尺度”[3]246。只要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释的有效性,译文都是可以普遍接受的。(2)翻译标准更为多元与开放。虽然译文有最低标准限定,“但同一性质的文本允许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类型的文本可以制定特殊的要求,避免了一元论的简单硬性规定,为通往多元开放创造条件。”[3]247(3)翻译标准更加综合与辩证。翻译标准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需要客观知识,即是社会群体所认可、所接受、所共有的知识,这是前提与基础。同时,译者在文本定向性与框架结构范围之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有别于其他人的理解方式对原文进行阐释,当然他的阐释要符合社会群体共识,为社会群体所接受。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信度”与“效度”的阐述与“交往语用等效”翻译标准相统一。(1)强调翻译效度优先于信度,这与翻译的最低标准相符。只要读者能够识别原作的交际意图,获得与原作读者相近的语境效果,就实现了翻译的交际目的,至于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翻译的信度,那是译者努力追求的目标。(2)译文的信度与效度是通过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来衡量。而这两个概念相对比较抽象,由于认知语境的差异,不同读者获取相同的语境效果所付出的处理努力不一样,读者对信度与效度解读也会不同,因此,信度与效度也是动态的、开放的。(3)翻译是一种阐释性运用。译者要运用主客观知识,正确评估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与获取的语境效果是否相符,原作的交际意图与译文的读者期待是否相吻合,要在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原作意图与读者期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以确保其译文解释的有效性与运用的可接受性。
语用学应用于翻译研究是建构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建构翻译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它的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与普遍语用学,它的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把翻译看成两轮明示-推理交际活动,明确将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纳入翻译交际对话过程,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动态性与阐释性,其本身就是一种建构的翻译理论,蕴含着实践哲学的思想。
[1]张景华.辩证性——关联理论的翻译本体论阐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8-14.
[2]张景华, 崔永禄.解释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践哲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52-55.
[3]吕俊, 候向群.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Spberber Dan, Wilson Deirdre.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Ltd, 2001.
[6]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7]郭亚东, 郑建新. 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文本的建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 24(9):99-103.
[8]李文阁.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吴苑华.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1.
[10]游玉祥. 关联理论与语境研究的范式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 (1):12-16.
[11]冉永平, 莫爱屏, 王寅.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2]Gutt Ernst-August. Pragma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Some Relevance-Theory Observations[C]//Leo hickey.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3]曹曦颖.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4-96.
[14]龚振黔. 实践特性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7(1) : 41-43.
[15]司显柱, 刘莉琼.论译文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翻译,2009(3):60-64.
[16]谭芳, 黄振定. 批判与建构——论翻译的主体间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10):7-12.
[责任编辑肖晗]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CAI Rui-zhe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ofSanming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1,China)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is a model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not few of the theory appli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 while the works of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tself is quite limited. 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giv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th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by making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ernary dialogue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context, intentions, optimal relevance and the fidelity and validity with language conversation practice, life world, language about regulations and rules, practice of dynamics and communicative pragmatic equivalence respectively as to confirm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fundamental concepts;interpretation;practical philosophy
2014-10-09
本文为三明学院教改课题重点项目(J1403)以及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FJJKCGZ14-045)的阶段性成果。
蔡瑞珍(1973—),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059<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
1672-8505(2015)01-0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