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滨滨,张 腾
(长沙大学音乐系,湖南长沙410043)
目前,中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2000余万人,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也在逐年增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又称“准心理咨询”。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经过培训或辅导的非专业人员通过心理安慰、劝导、支持和鼓励等方式为辅导对象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的过程。
朋辈教育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专业心理辅导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朋辈辅导员是学习的促进者,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氛围,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以调动其自身潜力,迈向自我实现的境界。
相对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更加宽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定义是:志愿参与本项活动的大学生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专业培训和督导,志愿事心理援助工作,在本项工作操作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和援助的同学给予心理支持和辅导,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1]。具体特点如下:
认同性:在大学生中开展朋辈教育,由于咨询者和辅导者年龄相近、受教育程度相仿、兴趣阅历相似,因此更具有认同感。实践表明,人在低防御的心理状态下,更易倾吐心语、流露心声,纾解内心的积郁和忧愁。
及时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朋辈心理辅导减小了由于专业心理辅导宣传不到位、覆盖不全面、疏导不及时而引发悲剧事件的几率。朋辈中有心人的细致观察、及时上报,能实现心理辅导工作的早发现和早沟通,从而防患于未然。
高效性:由于沟通双方存在诸多的共通点,打开心门的时间将更短,彼此互动的效率也更高。
专业性:较之简单的朋友疏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同学的情绪变化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辅导技巧,能更专业有效地完成沟通。
(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颖而富有魅力的方式,它为传统的心理教育注入了活力。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对新制度的探索,同时,它响应了时代对当下大学生的号召和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减少了社会和家长对大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的隐忧。所谓朋辈教育,正是用人们身边最近的那双手,叩响他们心中最深的那扇门。
(二)对辅导者而言,朋辈心理辅导能增强辅导者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恒心和耐心。一个优秀的朋辈辅导员,不仅需要聆听的智慧、援助的热情,还需要沉静的大脑和包容的内心。帮人解疑答惑,与人共历生命的悲喜,能提升辅导者对生活的认知,增强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同时,在开导他人时常要做换位思考,这种思维转换能力可衍化为替他人设想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涵养。除此之外,朋辈辅导员作为同龄人的榜样,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网络,形成“宿舍——班级——系部——学校”的层进模式。以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为例,该系成立“心灵花园”工作室,由总支副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直接指导工作,并由一名心理联络辅导员老师及一名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具体开展工作。该系心理部由部长和各班心理委员组成,班级各个寝室又设置了寝室信息员。寝室信息员负责本寝室同学心理动态的信息反馈,将他们的烦难和困惑及时反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根据有关心理知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填写每周一次的“心理晴雨表”,将较为严重的情况如实记录下来,向辅导老师反映,并报总支书记,商讨辅导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朋辈的身份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二)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长沙大学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由学生自荐,再从自荐的学生中,精心选拔,综合考量,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思维方式、专业素养、沟通技巧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从而组织成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每个月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对这些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配合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同学们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
(三)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与心理特色活动。长沙大学各心理部在每个月份都会有传递心灵温暖、实现朋辈互助的心理活动。如年度4次的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围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开展的班级情景短剧表演、“心暖”征文、“感悟心灵”成长演讲赛、“抱抱团”等活动;围绕感恩月开展的“感恩快递”、“子衿灯会”“音乐传递心声——心理治疗音乐会”“阳光拓展”等。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学生在朋辈辅导工作中充分的热情和能动性,其成功反响更表现出朋辈互助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四)采取信息化手段。擅长文字交流的中文系和工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系曾多次合作,共同设计出新颖活泼、阳光向上的心理辅导网页。各系部通过QQ、微信、微博等公共帐号,突破时空的界限,为大学生提供更便利及时、高效可靠的朋辈辅导。
(一)从“朋辈辅导”的自身定位来看,我们应明确朋辈辅导的“准专业性质”。它不要求深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朋辈辅导员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无力解决),只是作为专业心理辅导的补充性措施。因此,朋辈辅导员应明确自身的定位,以预防性的心理辅导为主,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应交由专业辅导员解决。
(二)从学校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应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视和投入。针对培训过程漫长、人员和技能易流失的现状,应及时思考应对措施,如通过奖励制度和连任方案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员长期投入工作。同时,应定期开展“朋辈督导”,培养朋辈辅导员的自我调节能力,防止其因自我资源不足而产生心理困扰。
(三)从朋辈辅导者的角度来看,应注意年龄和阅历对辅导工作的限制性。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尚待开阔的生活视野很可能给工作带来阻力。同时,应加强朋辈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培训,防止轻易泄漏他人的秘密。
(四)从被辅导者的角度来看,不能长期依赖朋辈辅导。对朋辈的长期依赖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只有以朋辈辅导为成长的助力,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真正站起来,才实现了朋辈辅导的初衷,达到了完善自我的目的。
实际证明,朋辈心理咨询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辅导模式[2]虽然也有不足,但它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并支持,积极结合实际引导、构建灵活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互动模式,有效创新其工作机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必能逐渐走向规模化,效益化,在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1]张高峰.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2]李存峰,王承清.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