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笑清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互文性视角下英汉新闻语篇的解读——基于民族通婚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马笑清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互文性是新闻语篇的显著特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通过话语再现和预设两个角度对英语新闻语篇及其翻译的互文性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重点考察原文和译文如何运用话语再现和预设表达各自的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为分析意识形态对新闻语篇翻译的影响提供思考。
新闻语篇;互文性;批评性话语分析
20世纪80、90年代,批评性话语分析被广泛运用于传媒话语研究中,其目的是透过表面的语篇形式,通过多种途径阐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联系,包括意识形态怎样作用于语篇的生成过程、语篇如何反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二者如何产生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又怎样为其服务。新闻一直是传媒话语研究的焦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新闻虽标榜客观公正,却难免受到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影响,隐晦地影响甚至是操控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作为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互文性的关注体现在互文性、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的影响以及语言对社会实践的介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先前文本的处理,互文性服务于传递当前说话人而非始言者的声音,这就给读者提供了解读不同语篇的方法和途径,使得读者能够透过语篇的表面形式去探求新闻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操纵意识和意识形态意义。
(一)互文性
受俄国文论家巴赫金“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和“文学狂欢节”的启示,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J)在其《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是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P947)克里斯蒂娃提出,在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中,来源于其他语篇的语料按其作用被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语篇,而“互文性”就是要表达语篇生成的复杂性和异质性。
人们在对互文性概念不断加以阐释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通过精确的概念界定,使互文性成为研究诗学、修辞学和符号学的一个描述工具[2],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人,包括叙事学奠基人热奈特(Genette),文论家孔帕尼翁(Campagnon)等。另一个方向是通过宽泛的概念解释,使互文性成为一种批判武器,互文性逐渐结合了美国解构批评、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其意图是“把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他人话语等诸多外部因素当作文本重新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把文本看作是一个自身包含多种声音的意指过程,以此来质疑文本的同一性、自足性和原创性”[2],这一方向的代表人物除了克里斯蒂娃本人以外,还有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互文性在其发展后期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一种武器。在这一领域,福柯(M.Foucault)的话语理论可以说是对互文性的独到阐释。他认为,话语建构社会,任何话语实践都以复杂的方式利用其他话语,此种互文性充分呈现了语言使用与社会结构的关联。[3](P99)互文性在解构批评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克里斯蒂娃的意识形态批判意图不谋而合,促成了批评语言学的发展。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
互文性近年来在“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领域内受到极大的关注。批评语言学以新闻报刊等非文学语篇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是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在解构批评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费尔克劳夫(Norman Fairclough)明确确立了互文性概念的重要位置。在著述《话语与社会变迁》中,他认为互文性与霸权理论的结合有助于揭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重现、诠释或者解读文本与话语的真实意义。[4](P84-102)费尔克劳夫将互文性分为显著(mani⁃ fest)互文性和构成(constitutive)互文性。前者指的是语篇中明确的与其他语篇的互文关系,主要包括话语再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预设(presuppo⁃sition)、否定(negation)、元话语(metadiscourse)和反讽(irony)等;后者指的是语篇中语篇类型规范或体裁的关系,包括语域、体裁、风格等。
本文从显著互文性视角对一则英语新闻报道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试图阐明意识形态是怎样作用于英中两篇新闻报道的话语实践的。
客观报道是大多数新闻媒体所标榜的准则,而在实际的新闻事件中,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的作用,新闻事件报道者一般会通过语言手段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以此来影响舆论的看法。同样,在翻译新闻语篇的过程中,译者一方面会酌量原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也会出于自身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在译文中表达自己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倡导婚姻自由,对民族间通婚的基本政策是“不同民族的男女、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结婚条件,可以通婚,符合婚姻自由原则,国家不得干涉。”[5]建国以来各个民族间通婚越来越频繁,这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选择美国主流报纸《华盛顿邮报》(2014-08-16)的一则题为“China promotesmixed marriages in Tibetasway to achieve‘unity’”的新闻报道以及中国主流报纸《参考消息》(2014-08-18)的译文,从话语再现和预设的角度来分析原文和译文的意识形态增减问题。
(一)话语再现
转述话语是互文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层面,又被费尔克劳夫称为“话语再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6](P54)新闻报道者通常会引用不同话语,同时又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和再现,话语再现因而具备重要的社会建构功能。通过多种话语再现方式,报道者隐秘地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同样,在翻译新闻的过程中,译者要将原材料的话语再现与自己的话语融为一体。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不同,话语再现与译文之间可能会出现某种冲突,译者会采取一些策略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重点通过消息来源和转述形式来分析原文和译文的不同话语策略以及背后所反映的话语倾向性。
1、消息来源
新闻报道一般要求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于是报道者通常会引用各类消息来源,使报道显得真实、客观,使读者相信报道并非一家之辞。消息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确切的消息来源;(2)指代不明的消息来源;(3)不可具体说明的消息来源。[7]具体分析如下:
例(1):According to newly published govern⁃ment reports,th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 favorable to interracial cou⁃ples.
译文:根据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民族通婚优待政策。
例(2):“As the saying goes,‘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we should make our ethnic relationship like that,”Chen said at themeeting in June,accord⁃ing to the state-run Tibetan daily.The government must“actively promote intermarriages.”
译文:据《西藏日报》的报道,陈全国在2014年6月的一个座谈会上表示:“要积极推动民族间的通婚,努力形成血浓于水的民族关系。”
例(3):In a phone interview,Tibetan poet Tser⁃ing Woeser,an activist who has frequently clashed with authorities,likened the promotion of intermar⁃riages to theworstpracticesof colonization.
通过分析发现在整篇报道中只有上述3处是直接确切的消息来源,但是由于其在文中的作用不同,译者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处理。例(1)中的消息来源是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将官方观点置于文章之首使报道显得客观公正,同时能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将读者的注意力很快聚焦到了民族通婚这一核心议题上。因此,译者进行了直译,这是借权威之口,表达自己的立场。例(2)中的消息来源是“Tibetan Daily”,并且用“state-run”作为限制语修饰“Tibetan Daily”,加之文中引用的是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关于推动民族通婚问题的讲话,很显然是在提醒读者注意消息来源的官方性质,从而使读者对消息来源中陈全国的讲话持保留态度。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将消息来源《西藏日报》(Tibetan Daily)置于句首,并且去掉了其修饰语“state-run”,突出强调陈的观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例(3)中的消息来源是曾经多次发表反动言论的所谓的西藏诗人TseringWoeser,民族通婚在她那里甚至被扣上了“民族压迫”的外衣。以上言论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且会对中国读者造成误导,在译文中被删除。
这篇报道中其余5处消息来源均是指代不明或是不可具体说明的,如:report published this month,government-run newspapers in Tibet,state media等。Bell指出不可具体说明出处可能“暗示新闻发布者的赞成。有些消息被视为如此地无可争辩,以至于使用消息时连他们的名字连提也不提。”[8](P208)报道者使用这种指代不明的消息来源与报道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民族通婚是一个国家政策,而具体的话语发出者只是在传达政府政策,其具体身份就显得不重要了。译者援引了以上三种消息来源,以便让读者了解中国政府和媒体对民族通婚政策的看法。但是在句首用“据报道”、“报道称”等拉开了原文与译文的距离,其实质是引起读者对原文报道内容的注意,暗含了译者对报道内容的观点和立场。对于原文中另外两处消息来源“critics”、“a 28-year-old Tibetanwoman”,采访对象模糊不清,难以考证,其专业性和权威性难免让人产生质疑,因此译者将其直接删除。
2、转述形式
在新闻语篇中,为了使新闻报道显得真实、客观,报道者会采用转述话语,从而让读者觉得报道内容并未掺入个人观点。通过多种转述形式,转述话语隐秘地对报道内容进行意识形态加工,突出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为了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Fairclough将转述话语分为四类:直接话语(direct discourse,DD)、蜕变的直接话语(direct discourse slipping,DDS)、间接话语(indirect dis⁃course,ID)和无转述标记的话语(UNSIG)。从转述形式上来讲,本篇报道原文包含间接话语和蜕变的的直接话语,而译文将原文蜕变的直接话语改为直接话语,同时也包含间接话语,由此可以显示译文的意识形态意图以及译者意欲借他人之口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原文貌似客观中立,仔细琢磨不难发现通过间接话语和蜕变的直接话语两种转述形式的有机结合,报道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在努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如:
例(4):同前文例(2)。
原文采用蜕变的直接话语,将民族通婚的目的放在句首,将促成民族通婚的手段置于句末,并且在intermarriages前面连续使用了三个语气强烈的词“mustactively promote”,一方面大力渲染政府在民族通婚问题上的强势行为,另一方面着力刻画一种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中国政府形象。而译者将原文蜕变的直接话语改为直接话语,将促成民族通婚的手段放在引语的前面,目的放在后面,以此表明译者对此问题的态度:民族通婚问题是有方法有步骤以期达到民族融合这一目的的理性行为。此外,译者删除了促成民族通婚的主语“the government”,以此来泛化主语,并且将“actively promote”翻译为“努力促成”,语气上更加缓和,一方面表明民族通婚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并不单单是一种政府行为,另一方面对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方针策略予以肯定。
例(5):In a reportpublished thismonth celebrat⁃ing such policies,the Communist Party’s research of⁃fice in Tibet saidmixedmarriages have increased an⁃nually by double-digit percentages for the past five years,from 666 couples in 2008 to 4795 couples in 2013.
译文:据报道,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高度评价了这种政策。在报告中,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称,近年来全区民族间通婚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两位数,从2008年的666对增加到2013年的4795对。
原文使用的是间接话语,报道者的立场表面看起来客观中立,但是前半句采用非谓语动词短语“celebrating such policies”修饰“report”,暗示这篇报道可能和“官方”存在某种联系。而译者将“cele⁃brating”翻译成了“高度评价”,显然是不同意报道者的立场,去除所谓的暗指信息。译文进而将原文的一个整句分成了两个句子,在第二个句子前面加上了“在报告中”进一步拉开了“报告”和“官方”的距离,如此处理表明了译者的良苦用心,细微之处呈现了译者对原文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预设观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篇中的预设不仅存在互文现象,而且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对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文本进行加工处理,预设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隐含在语篇中,使其成为常识性语境知识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合理化,并潜移默化地渗透给读者,使得读者不知不觉地接受原文观点或受其影响。预设可以分为三类:存在预设(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即“什么存在”的预设;命题预设(propositional presupposi⁃tion),即“什么是,能是,将是”的预设;评价预设(evaluation presupposition),即“什么是好的,可取的”的预设[9]。通过分析该篇民族通婚的报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预设形式:
例(6):For weeks,government-run newspapers in Tibet have featured happymixed couples in which the children love both cultures and equally speak Ti⁃betan and Mandarin.
译文:近来,西藏的官方报纸不断报道幸福美满的通婚家庭,这些家庭里的孩子热爱汉藏两种文化,既讲藏语也讲汉语。
原文使用“feature”作为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feature”作为动词有“由……主演”的意思,联系到“newspapers”的修饰语是“government-run”,报道者是在隐晦预设报纸上报道的通婚家庭都是政府刻意安排的。译者将“feature”翻译成了中性词“不断报道”,否定原文的隐晦意指的同时借其内容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间接地将原文的信息强加于读者,使报道内容显得中立客观。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措辞,报道者和译者对所报道内容的情感倾向性就显露无遗。
例(7):So far,the government push has seen some success.
译文:迄今为止,政府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push”作为名词有“推”、“搡”的意思,原文显然预设政府存在使用强力推进民族通婚的现象。而译者采用中性词“工作”翻译“push”,显然是要弱化原文的语气,从而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服务。而当原报道者和译者的立场和观点相悖时,则有下面的情况发生:
例(8):During their controversial six-decaderuleof Tibet,China’sCommunistParty leaders…
例(9):She compared it to Japanese police being encouraged tomarry localwomen during Japan’s oc⁃cupation of Taiwan.
以上两个例子的预设是西藏不属于中国,不然何来“60年对西藏充满争议的‘统治’一说,并进一步将民族通婚比喻成“日本人在统治台湾期间被鼓励去迎娶当地妇女”。原文罔顾事实刻意营造一种假象:中国和西藏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占领和被占领的关系,这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因此译者直接进行了删除。
互文性是新闻语篇的突出特征。本文通过话语再现和预设两个角度对英语新闻报道及其译文的互文性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表明新闻语篇渗透着对新闻话语权的操控。通过有选择、有目的地转述多种利益团体的话语,并在文本中隐藏自己的预设观念,报道者进一步向读者再现和强化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翻译中,由于文本的重新语境化,译者必须在当前社会认知和语境下对原文本的话语再现和预设观念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以服务于目的语的意识形态要求。以上研究证明将互文性分析和批评性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新闻语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互文性分析还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如何摆脱纯粹客观描写的实证主义和个人主观感受的束缚,客观公正地对语篇的互文性进行批评性分析将是此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A].引自朱力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李小坤,庞继员.互文性:缘起、本质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2009(4).
[3]Faucault.M.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M].London:Ta⁃visiock Publcations,1972.
[4]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age policy press,1993.
[5]陈明侠.关于民族问题的探索[J].民族研究,1993(4).
[6]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J].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5).
[7]朱贺.英语新闻转述引语的互文性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5).
[8]Bell,A.The LanguageofNewsMedia[M].Oxford:Oup,1991.
[9]杨蕊,孙志祥.互文性视角下英汉新闻语篇批评性对比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责任编辑刘晓艳]
[校对康桂芳]
H315;G212
A
1003-8388(2015)06-0126-05
2015-09-25
马笑清(1982-),女,甘肃庆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比较,话语分析。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008年以来美国主流报纸涉藏报道研究”(项目号:xc1303);西藏民族大学科研项目“美国主流报纸涉藏报道话语分析研究(2008-2013年)”(项目号:14myQ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