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晚红
多元语态下时政报道的新特征
——2015中国时政报道研讨会综述
■ 曹晚红
时政新闻一直是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是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体现。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下,时政报道如何适应传播格局和传播语态的变化,创新新闻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是新闻界和新闻教育领域面临的新课题。2015年4月10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时政报道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凤凰卫视等九家新闻媒体的一线新闻工作者,结合今年的“两会”报道,就“多元语态下时政报道新特征”这一主题探讨了中国时政报道的改革和创新。
当前媒介环境正在发生巨变,传统时政新闻的报道体系也在重构,针对今年两会报道的新的媒介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在致辞中谈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改变不仅在媒介形态的改变,还在于舆论呈现出多元语态,因此,在多元语态的环境中,如何创新理念,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对时政报道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王冬梅进一步指出,移动互动网时代的时政报道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时政报道不再仅仅局限于主流媒体的传统舆论平台,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手机端新媒体已经成为各大媒体时政报道的重要延伸平台。媒体积极利用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发送和推动时政报道,发起微话题的讨论,筑起新媒体的矩阵,不仅满足了微博微信平台手机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而且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引导舆论。
在以多元语态为特征的新的媒介环境下,2015年,主流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纷纷设立全媒体报道中心,尝试多种新闻报道形式,构筑全媒体、全平台的传播矩阵。
人民日报社媒体技术公司总经理叶蓁蓁分析了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模式,“中央厨房”的全称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报道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方式故事化和报道数据可视化。在四化的基础上,前方一次采集,厨房生成多种产品,最终通过多元渠道到达用户。2015年“两会”期间,“中央厨房”推出了118个全媒体产品。
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副主任邓凯对媒体融合的“光明之路”进行了探讨。和“中央厨房”有所不同,光明日报再造的新闻采编融合平台更像流水线,通过再造新闻采编流程,搭建融媒体平台。光明日报在“两会”报道中,通过一次采集、多格式生成、多终端发布的方式,按照新媒体的规律进行了
编排和发布,形成了立体化的报道格局。
时政新闻政治性较强,有关国家政策方针、会议、报告的报道较为枯燥,很难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新华社总编室创意策划中心主任邹声文在分析2015年新华社时政报道的创新探索时指出,目前的时政新闻有表达轻松化的趋势,什么叫表达轻松化,并不是把习近平换成习大大就可以了,最主要的是内容表达要适合这个群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时政采访部主任郭亮认为,时政报道现在的最大困惑不是新闻的发布率、占有率减少了,而是对于用户的有效到达率降低了。只有内在的东西跟老百姓接轨了,时政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有效到达率的问题才能解决。
新浪新闻中心原创主编李大明对新浪2015年“两会“报道如何革故常新进行了探讨。新浪网的“两会”报道有一个口号: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报道两会,用创新让用户尖叫。互联网上推出的产品要用创意打动用户,给他良好的用户体验,从尖叫引领用户分享。因此新浪新闻2015年“两会”报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品形态,如中国时政话题首次用户参与式报道,包括自主定制的新闻、全新交互模式、可穿戴设备等。
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持证记者超过3000名。如何从扎堆的记者、扎堆的选题中脱颖而出,新华社总编室创意策划中心主任邹声文和《新京报》时政新闻部主编宋识径均强调了独家新闻的重要性。邹声文谈到在“十八大”结束后,新华社推出的中共高层新阵容的系列人物特稿,包括习总书记女儿骑自行车的报道。这一组特稿准备了半年多,发出来后塑造了新一届领导人的亲民和个性的形象,在海内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
宋识径指出,对《新京报》这样的都市类媒体来说,必须要做增量信息的提供者,要善于抓住那些大家“视而不见”的细节。例如,在人民大会堂的部长通道上,数百家媒体集体采访国家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大多数媒体的问题聚焦于打车软件,只有《新京报》记者迅速发了这样一条快讯:《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家人购车三年没摇上号》,独树一帜,因而被很多门户网站转载。
从2012年以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已成功主办了四届“中国时政报道研讨会”。论坛的成功举办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纷纷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