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意、志论健忘

2015-02-20 03:05方英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谓之记忆力人体

方英嵩,滕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神、魂、魄与生俱来,具有先天性的特征。相对而言,意志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外向性、精神性的特性,以语言、行为、表情、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为主要内容[1]。健忘,亦称“喜忘”“善忘”“多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症[2],多与临床其他病症同时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学习、工作及生活。本文以“五神”中的“神、意、志”为支点,探析健忘的产生机制。

1 神与健忘

1.1 神的内涵 神在古代哲学范畴中是指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规律[3]。中医“五神”学说认为,“神”专指心藏之神,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等活动,有主持思维、情绪及神志活动的作用,是人最高层次的自觉意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神总统魂魄,并赅意志,”“神”因其独特的“将军”作用而成为余四神之首,总统并指导“魂魄”“意志”,调控七情五志。

1.2 神与健忘 通过文献研究[4]发现,五神可出现不同层次的紊乱,神功能紊乱可表现为失神、神乱、假神、神弱(健忘、失眠、多梦)。神与健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脑神、心神对人体记忆功能的把控上。

脑主先天之神,为肾命之使[5]。脑髓来源于先天之精,“脑为髓海”是以肾之所藏先天之精为基础的外延。《类证治裁·健忘》曰:“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指出脑为“记性”的功能承载器官,脑主记忆,故健忘与脑髓失充有关[6]。从肾认识“脑心同治”[7]指出肾精不足,髓海失充,会导致脑神机失养,记忆力减退而健忘。所以,脑神与记忆功能的产生、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脑为“元神之府”建立心神主宰脑神的基础之上[8]。与脑主先天之神相对,心主后天之神,为后天生命活动之统帅和调控中心[5]。“心有所忆谓之意”,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各种精神心理活动相伴随行,是人体进行各种思维精神活动的奠基石。人体的心理活动由心统帅,当人体面对外界事物或者环境刺激时,首先由心作出感应和应答,产生一定的印象和记忆,然后选择性将记忆保存起来,即“经验”,进而由长期积累的经验指导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由此产生一个较为合理的思维行为方式。

人体这些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完备都必须建立在“神”正常发挥的基础上。神的功能活动发挥正常,则五脏调和,心态平稳,情志调畅,表现于外可见神志记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等。所以当“脑神”“心神”功能受损,或者“脑神”“心神”失养时都有可能造成记忆功能异常而致健忘的产生。

2 意与健忘

2.1 意的内涵 意,从心从音,本义为发自内心的声音。杨上善注:“意,亦神之用也,任物之心,有所追忆谓之意也。”张伯华认为,“意”的含义主要有三:1)记忆;2)思维;3)注意[9]。以上均阐明意具有记忆、思维、注意等含义。中医“五神”学说认为,意是心思、心愿,是产生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和意愿,可理解为思维初期,还未形成明确定向,通过追忆和联想而有的初步意念[3]。

2.2 意与健忘 意,有意亢、意弱、意郁、意任等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其中,意任多表现为精神行为、记忆的维持不稳定和注意力不集中[10]。意与健忘的病变关系可体现在脾胃功能受损及情志失调上。

《素问·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不仅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营养物质的主要脏器,而且还是调畅和梳理人体全身气机的重要枢纽。侯静等[11]认为老年呆病的发生与“脾虚生痰”这一病理过程关系密切。当脾胃运化失司或者气机升降异常时,气血津液生成、转化不足,气机运行不畅,痰浊内伤,五神失养则可能导致“意”任,意“任”则记忆维持不稳,记忆力明显下降。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处于正常可调节的范围内时,有助于人体正常情绪的宣泄,维持人体的正常心理状态。而当七情超过人体可承受的心理程度时,就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黄帝内经太素》曰:“思以气结伤意,意伤则脾伤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因思则意舍不宁”。思虑过度、气机郁结则“意舍不宁”,进而导致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失调,而脾胃失司又可使“意舍不宁”更甚,如此恶性循环,而致健忘程度的逐渐加重。

3 志与健忘

3.1 志的内涵 运用计算机对《黄帝内经》中“志”进行检索,发现志具有以下几种涵义:1)意识,神志;2)意念;3)情志,心情;4)意志,志向;5)识记;6)肾气,肾精[12]。广义的“志”在某种程度和“神”意义等同,代表人的各种思维情绪活动。狭义的志有2种含义,一是“意”,与“意”不同,“志”是稳固的向往而准备付诸实施的思维活动[13],反应了人自己既定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心理过程及状态。二是人的记忆,《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慎守勿失,深浅在志”。

3.2 志与健忘 志,有志伤、失志、志有余、志不足、志悲、志乱、志衰之变。可表现为精神迷惑、失去理智,近事记忆力下降,健忘、言语错乱、易受惊、精神恍惚、闷闷不乐等[14]。志与健忘的病变关系可表现在“肾藏志”和“应惊恐”两个方面上。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肾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尹冬青等[15]认为,作为记忆存储的“志”必须藏于肾精之中,并受其涵养。肾所藏之精不仅可以濡养脑神以维持记忆,还可以对全身各部各脏器之精进行滋养和补充,以保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肾藏精及散精异常,“志”伤则喜忘前言,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健忘等。

《灵枢·本神》曰:“恐惧不解则伤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因恐则志室不遂”。《灵枢·本神》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不难看出,惊恐程度太过或者承受时间过长,一方面可以直接导致“志”伤,另一方面可间接导致“肾藏精”异常而“志”伤,志伤就有可能导致记忆力的下降、健忘。“肾藏志”与“应惊恐”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疾病恶化或者缠绵,久治不愈或难以治愈,这也是老年人健忘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小结

健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与神经系统病变同时出现,容易辨识,因其与增龄衰老、五脏失调、情志异常等多种病因密切关系,故临床病情多迁延难愈或进行性加重。中医“五神”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中医组成部分,对精神、心理、躯体等均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从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开创中医五神辨证模式。本文以中医五神中的“神”“意”“志”为契合点,以中医学为背景,较为明确清晰的阐明了健忘的产生机制,对健忘的临床辨证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李辛.“五神”及“形神合一”解析[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0.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2.

[3]李晗,滕晶.《黄帝内经》中五神的概念研究[J].中医研究,2011,24(9):8-9.

[4]王薛,滕晶.基于“形神统一”理论的中医五神探讨[J].中医研究,2011,24(4):1-3.

[5]王勇.“脑神”与“心神”辨析[J].中医研究,2002,15(5):2-4.

[6]滕晶.建构中医学脑病“五神”多维体系的思考[J].新中医,2014,46(4):1-2.

[7]朱翠玲,衡百川.“脑心同治”浅识[J].河南中医,2014,34(1):66-67.

[8]田昕,郭齐,杨傲然,等.关于“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几点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9):2066.

[9]胡霜,杨振宁,张伯华.中医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42-43.

[10]滕晶.以中医五神学说辨析老年性痴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2):92-93.

[11]侯静,孙西庆.从脾虚生痰论述老年呆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2312-2314.

[12]张登本,武长春,邢玉瑞,等.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09.

[13]滕晶.从中医“五神”理论探讨卧寐异常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468-1469.

[14]滕晶.试析中医五神之“志意”要素[J].吉林中医药,2012,32(1):4-5.

猜你喜欢
谓之记忆力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你的记忆力好吗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人体可笑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非凡的记忆力等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