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宏
适应新常态必须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赵伟宏
新常态下,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要正确认识新常态,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要求上来,使之成为想问题、做事情的基本遵循和重要依据,在工作指导上转理念、调思路,在工作方向上转方式、调结构,在工作推进上转步调、调节奏,具体讲,就是要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一要正确把握化解矛盾与谋求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三期叠加”相互作用、交织影响,共同推动了新常态的形成。新常态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日趋明显,从旧到新、从破到立,一些新矛盾、新问题随之伴生。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由此引发了就业、稳定等一些社会问题。完成新常态下的顺利转轨、华丽转身,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应对这些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就是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当前,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既是长期的历史积累,也有蝶变前的破茧之痛。大矛盾孕育大发展,新问题带来新机遇,新角度产生新希望。矛盾面前,必须树立正确态度,把矛盾看作事物发展的必然,视为事业前进的动力,不气馁、不回避,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又要积极主动作为,大胆突破、逐步化解。唉声叹气解决不了问题,垂头丧气迎不来光明。面对房地产泡沫,国家多措并举抓调控;面对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风险,国家下定决心“去杠杆”;面对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国家铁腕施治“挤水分”,这些都是对早先积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与化解,并不断取得成效。
化解矛盾是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无论形势多么复杂,问题多么突出,发展始终是主旋律。淘汰落后是为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化解过剩产能是为优化产业结构卸下包袱,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可持续的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是为了发展轻装上阵扫出障碍。解决矛盾和问题,只有用发展的办法、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没有合理的增长速度,没有发展的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将更加艰难,结构调整甚至会面临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成为一句空话。事实告诉我们,一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发展的深化,反而容易得到化解。通过技术革新,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就能拉动新的增长;通过产品替代,形成新的消费,就能带动新的就业;通过新能源应用,不断减少消耗和排放,生态环境就能得到不断改善。
二要正确把握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适应新常态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立足当前,练定力、强内力,也要谋划长远,重规划、求
长效。
立足当前,是为长远做铺垫、打基础。新常态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过去的刺激政策已不可持续。立足当前,首先必须承认这种变化、接受这个现实、调整心理预期,要适应这种变化,承受住经济下行、转型阵痛、问题凸显等带来的冲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以短期阵痛赢得长远可持续发展。要从当前实际出发,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稳扎稳打,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动力转换,以一步一步的积累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
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是必然趋势,但往哪个方向转、调成什么样,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作引领。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这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一个区域来说,大到转型发展的方向、结构调整的目标、新型动力的培育,小到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禁止发展什么,都要对照新常态的要求,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有自信,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迷失方向。
三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与差异发展的关系。新常态是对现有格局的深刻调整。做好新常态下的各项工作,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同中存异,协调推进。
从宏观上来讲,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各个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只有更加注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绘就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美好图景。从微观上来讲,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要同步发力,而且投资结构必须与消费和出口结构相匹配,这样才能避免掉入“产能过剩”的怪圈;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企业兼并重组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跟进都要同步发力,这样才能在存量调整、增量优化、结构升级中达到更加合理的平衡,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整体推进要避免盲目跟风、“一刀切”。具体到一个区域来说,新常态的反映形式、表现程度是不同的,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在发展速度上,有的可能增速回落大一些,有的还具备保持较高增速的潜力和空间;在经济结构上,有的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有的还处在起步或加速阶段;在发展动力上,有的新兴产业已稳步发力,并占到较大比重,有的正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转移,仍处于规模扩张期。所以,面对新常态,既要把握发展大势,更要立足不同的区域特点、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找准“与众不同”的特色做大做强,实现差异发展。
四要正确把握突出优势与补足短板的关系。突出优势,就是放大长项的引领作用,催化优势的放大效应。补足短板,就是减小发展的制约因素,弥补弱项的掣肘影响。
新常态下,低水平扩张、低层次发展的规模优势正在消失,环境承载空间越来越小,低成本劳动力、能源资源供给优势已经走到了尽头,靠政府政策刺激、行政力量推动的动力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要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完善的配套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这些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支撑,也为未来转型发展、高端提升奠定了基础。新的优势不断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规模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逐步放大。这些优势都是发展资源,利用好就会产生乘法效应,把优势变成胜势,利用不好优势就会逐步弱化,甚至可能成为劣势。所以,必须倍加珍惜、科学把握,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目前来看,我国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这是目前增长乏力的主要动因。要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补足这些短板。社会共识已经形成,“单位用地产出、单位能耗产出、单位排污产出”正在逐渐成为各级作决策、上项目的前置条件,发展的质量效益成为共同的目标追求;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自主创新能量也将集中迸发。只要我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随着短版的逐渐补齐,必将形成多重优势的叠加效应,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进入高端引领、高效增长的发展轨道。
五要正确把握守住底线与提升标准的关系。当前,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各种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发展的不
稳定性有所上升。要实现新常态下的平稳过渡,必须紧紧盯住风险的“红线”,牢牢守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底线。底线一旦失守,就会在重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再好的发展蓝图也会沦为空谈。增速下降可以接受,但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阵痛可以承受,但必须通过步伐调整保证全局稳定。当前,有的地方出现企业大面积亏损,甚至有些企业破产倒闭,这是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果,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国际经验表明,追赶型后发国家在经历高增长后,经济回落往往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种是转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一种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面对新常态,要使经济成功迈向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单靠消极地守住底线、被动适应远远不够,必须不断提高标准,主动引领新常态。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主动作为、超前谋划,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活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和“助推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本文作者:中共邹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闫鑫
赵军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