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忠,纪 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上海 200071)
按揉类手法对颈椎病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等长肌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孔令忠,纪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上海200071)
[摘要]目的观察按揉类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按揉类手法治疗,对照组接受T-600全自动智能牵引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以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及等长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7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运动活动度以及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长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对照组仅前屈、后伸运动活动度及前屈、后伸等长肌力显著提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运动活动度的差值以及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运动等长肌力的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按揉类手法有助于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及力学性能,按揉类手法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及力学性能方面较T-600型自动牵引机为优。
[关键词]颈椎病;推拿;按揉类手法;颈椎活动度;等长肌力
颈椎病是指因颈部椎间盘、椎体、小关节及相关韧带的退行性改变等,导致肌肉、韧带、神经、血管、脊髓遭受到刺激或损害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呈逐年增长并伴随年轻化的趋势[2-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颈椎病的治疗中,推拿手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普遍认可。上海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长期从事颈椎病的临床手法研究,尤其在以按揉类手法为主治疗颈椎病方面,经长期的临床观察证明,该类手法疗效满意、安全性高。颈椎病引起的常见颈椎功能改变主要为颈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及肌力变化等。本研究应用美国BTE公司的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Multi-cervical Unit,MCU),从颈椎关节活动度、等长肌力方面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进行观测,为按揉类手法对颈椎病患者功能状态的影响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4]和1998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5]拟定。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经风寒湿邪侵袭。②颈部板滞,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结节。③颈、肩背疼痛,或有头痛头晕,或伴上肢肌力减弱、放射痛或麻木。④颈椎X线和(或)CT和(或)MRI摄片显示:颈椎间盘和(或)小关节、椎体退变,韧带钙化以及单纯颈椎曲度改变。⑤症状、体征与X线和(或)CT和(或)MRI摄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相一致。
1.2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以颈椎病为主诉病种。③在进行本试验期间未采用其他治疗手段。④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龄、同乡、同年大学毕业,四岁以前连母亲都相同。这是苏楠做梦也想不到的。和李峤汝这么多的缘分,全世界也罕见。
1.3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包括恶性肿瘤、骨折、骨髓炎、脊髓型颈椎病等)。③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④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肱二头肌腱鞘炎、肩关节周围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颈椎间盘严重突出、颈椎管狭窄、颈椎及椎管内肿瘤、骨关节结核、感染等。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以及治疗不合作或同时进行其他治疗而影响本项研究者。
2.1.1治疗组采用按揉法推拿为主进行治疗。按照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6]中的手法操作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取穴按照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7]进行取穴。①用大拇指按揉患侧肩井、天宗、肩中俞、风池,每穴各2 min,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手法频率120~160次/min。②用中指按揉患侧极泉10次;然后用大拇指按揉患侧远端合谷、中渚、后溪,同时嘱患者主动活动颈部(屈伸、侧屈、旋转至最大限度),时间共3 min。③最后,拿揉肩井、风池,掌按揉颈肩部肌肉,共3 min,手法频率60~80次/min。每次推拿治疗约20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
类似活动的灵活开展及现代技术手段加持,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渠道和方式,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真正体现出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意义,提升了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每次牵引治疗约20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
2方法
2.2MCU测试方法患者坐入MCU测试椅,呈正坐位,固定MCU头部数据传感仪。首先,调整数据传感仪至活动度位,使颈椎向各个方向最大限度运动,测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侧旋转、右侧旋转颈椎活动度。其次,调整数据传感仪至力量位,测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长肌力。分别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观测,将所有测试所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用Excel表进行汇总。
1.4脱落标准①依从性不好,未能定时接受治疗的患者;②中途使用其他治疗或其他药物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③在试验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不良反应者(对此类患者不纳入疗效分析,但应统计不良反应)。
2.1.2对照组采用T-600全自动智能牵引仪(上海三埃弗电子有限公司YZB/沪2107-26-2006)行颈椎牵引。患者端坐牵引方凳上,头部前倾10°~15°固定枕颌带,行颈椎电脑间歇牵引。牵引质量依患者体质量、性别而异。牵引力最大设定为体质量的1/10~1/6,持续30 s;最小设定为2 kg,持续5 s。首次牵引时最大质量为5 kg,逐步增加牵引力。
1.5一般资料共入组72例患者,均为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上海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根据Excel生成的随机数字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脱落4例(2例合并针刺,2例合并口服非甾体药物),对照组脱落7例(4例中断治疗,3例合并针刺),共61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29例。其中治疗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42.69±9.19)岁;病程1~48个月,病程的中位数为5个月(四分位距为6.38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8.31±10.88)岁;病程0.5~72个月,病程的中位数为5个月(四分位距为7.50个月)。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1 结论 以杭州龙井品牌为例对农业品牌真实性、网络口碑和顾客价值共创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的结论有以下几点。
2.1治疗方法
微课程的课程开发管理归属及教学功能定位 课程是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信息的基本载体,具有服务于人的某种需要的功能,体现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课程具有社会属性,微课程也不例外,社会系统的诸要素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我国实行国家课程管理制度,2001年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4]。依据微课程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微课程理当定位于学校课程类型,即通常所说的校本课程,它是信息时代产生的新型校本课程。
3结果
3.1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治疗前两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运动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前后屈伸运动、左右旋转运动及左右侧屈运动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对照组仅前屈、后伸运动活动度显著提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运动活动度的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提高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1。
3.2两组颈椎等长肌力比较两组治疗前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长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仅前屈和后伸等长肌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长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长肌力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提高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长肌力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椎等长肌力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1。
4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按揉类手法对颈椎病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等长肌力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这是因为颈椎生物力学失衡可引发颈椎病[8],而颈椎平衡由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维持,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此为动力平衡;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又称静力平衡。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任何一个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9]。关节活动障碍及肌力降低又是颈椎病的主要表现。按揉类手法治疗颈椎病,其手法操作除了施予颈部诸穴,还通过经络辨证施予远部穴位。按揉类手法对颈椎病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其一,松解颈部肌群、后纵韧带、后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项韧带、寰枕关节侧副韧带、齿突项韧带、翼状韧带等诸韧带的张力;其二,减轻神经根及椎动脉等血管神经的牵拉及压迫;其三,扩张椎间隙及椎间孔的空间;其四,增大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及下段颈椎的滑移度及活动度。总之,按揉类手法可能通过局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直接或间接改善以上肌肉、韧带及其附件的动静力平衡来实现其活动度改善的。按揉类手法对颈椎病患者等长肌力的改善作用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其一,改善颈部相关肌肉组织的营养代谢;其二,促进损伤肌肉组织的修复;其三,解除肌肉的痉挛。总之,按揉类手法可能通过局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直接或间接改善颈部相关肌肉组织的营养代谢,促进损伤肌肉组织的修复,解除肌肉的痉挛来稳固颈部动态平衡,进而来实现总体等长肌力力学性能改善的。手法操作除了施予颈部诸穴,还通过经络辨证施予远部穴位,手法对颈椎总体等长肌力力学性能的改善可能是局部与远部穴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6-1037.
[2]Wheeldon JA,Yoganandan N,Pintar FA. Strain energy density used as the biomechanical signal for osteophyte growth in the cervical spine:biomed 2009[J].Biomed Sci Instrum,2009,45:143-148.
[3]Naidoo RN,Haq SA.Occupational use syndromes[J].Best Pract Bes Clin Rheumatol,2008,22(4):677-691.
[4]孙宇,陆琪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5]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455.
[6]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9-116.
[7]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5-189.
[8]贾茂林,赵继荣,成文.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中医手法和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J].中医研究,2013,26(8):5-6.
[9]徐蔚华,马燕红.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概况[J].颈腰痛杂志,2013,34(3):245-247.
Effect of Foulage Manipulation Therapy on Joint Range of Motion and Isometric Strength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pathy
KONGLing-zhong,JIQing
(ShanghaiMunicipal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ffiliatedtoShanghaiTCMUniversity,Shanghai200071)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oulage manipul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pathy. MethodsSeventy-two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for foulage manipulation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T-600 automatic tractor therapy. Both groups underwent two weeks of treatment. A multi-cervical unit was used to measure joint range of motion (flexion, extension, left rotation, right rotation, left lateral, and right lateral) and isometric strength (flexion, extension, left lateral, and right latera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Four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seven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dropped out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both joint range of motion (flexion, extension, left rotation, right rotation, left lateral, and right lateral) and isometric strength (flexion, extension, left lateral, and right lateral)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P<0.01). In the control group, joint range of motion (flexion and extension) and isometric strength (flexion and extens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P<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the improvements in all directions of joint range of motion and isometric strength (P<0.01). ConclusionFoulage manipulation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joint range of motion and isometric strength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pathy and its clinical efficac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600 automatic tractor.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pathy; manipulation; foulage manipulation therapy; joint range of motion; isometric strength
收稿日期:(2014-08-30;编辑:曹健)
通信作者:纪清,0101@stcmh.stnc.com.cn
作者简介:孔令忠(1987-),男,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ZYSNXD-CC-HPGC-JD-011)
[中图分类号]R681.5[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5.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