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依兰县松花江农场学校 孙红利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黑龙江省依兰县松花江农场学校孙红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201-01
古人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索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动因;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体会到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由于数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并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有意义的实例,直观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下面,我结合听“百堂优质课”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些体会。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本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一节课中,能恰当地引出新知,展示知识价值的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导入,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目的在于设置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愿望的情境,以便在课堂教学开始就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自行探究的强烈愿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导入语,往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一开课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抽象性强,需要实物演示才能解决。而小学生思维主要是依赖于感性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应有声有色地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游戏、猜谜一些有趣的实验等恰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杨老师执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课时,杨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有效重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数游戏引入新课,将全班学生分为男、女生两个大组,然后出示1到15这15张数字卡片,让男生找出2的倍数,贴在绿圈中,女生找出3的倍数贴在红圈中,谁先贴全了谁就获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为自己小组出谋划策。讨论后,杨老师让两组各推荐一名代表上来贴数,两组代表都抢着找符合条件的数。这时冲突发生了,女生刚在圈中贴好了6,男生就过来也抢着要6……就这样,两组学生将6和12抢来抢去。这时,杨老师宣布游戏结束,并问:“为什么你们都抢着要贴上6和12?”学生自然地回答:“因为6和1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杨老师顺其自然地说:“也是2和3的公倍数。”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公倍数的概念。杨老师接着启发引导:“怎样才能让双方都获胜呢?”学生想到了将红圈与绿圈相交,将6和12贴在交叉部分。多好的想法呀!
(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融入生活,引发兴趣
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平面图形的拼组“的教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七巧板或是积木进行拼组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也形成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
当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鲜明的现实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我们应该不断撷取生活中的新鲜素材来充实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一)让学生充分地思考
例如,王老师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王老师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把思考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然后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对小操场进行了改建,如果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球改建后的面积?(原操场宽20米)”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自己动手画一画图,看看可以怎样思考,有哪些方法?学生思考,操作后纷纷举起了小手。生1:“我先用150÷5=30(米)求出原来的长,也就是现在的长,再用20-5=15(米)求出现在的宽,再用30×15=450(平方米)求出现在的面积。”生2:“我也是先求出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出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再用原来的面积减去减少的面积,从而得到现在的面积。”学生纷纷对这两种方法点头肯定。王老师进一步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再想一想,观察图看看。”教室沉默片刻后,一学生站起来说:“原来的宽是减少的宽的4倍,也就是后来的面积是减少的面积的4倍,那么现在的面积就是减少部分的3倍,直接用150×3=450(平方米)得出结果。”这一方法的出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给学生讲解的机会
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平等相处。有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实践证明,让学生当老师,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站在了学习的主动地位上;其次,学生必须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否则就讲不出道理;再次,学生要讲出道理,要灵活运用旧知识。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学内容,我们大可以采取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大胆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一学期下来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这样的机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给学生创设快乐生活的教学情境,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学习比较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兴趣化”,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扩散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