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5-02-18 00:18:13赖建强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宁德应用型办学

赖建强

摘    要: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正处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升本5年来的实践和经验,从办学定位、专业结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般指1999年以后,通过合并、组建、升格、转制形成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宁德师范学院于2010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紧紧铆住“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应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线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努力探索,实践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转型发展的机遇。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标志着中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战略改革正式启动。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提出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可见,新建地方本科高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国家战略,势在必行,也将进入黄金时期。

(二)面临的挑战。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经历观望、探索后,大部分做出了“必须转”、“坚决转”的回应,但又发现“转型难”、“难转型”,遇到不少困惑,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定位不明确,虽然明确提出有别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但未找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原来专科办学的模式或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二是学科专业同质化。许多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区域性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设置较多地考虑现有资源和师资,对区域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不充分,造成各校专业结构趋同,进行形成就业结构性矛盾。三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能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教师缺少工程经验,而实践锻炼又停留在表层,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而教师引入又受学历学位瓶颈抑制,使真正双师型教师数量少、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培养的要求。四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能深度融合。学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行业、企业参与新建地方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产学研合作教育缺少深度融合。五是经费投放不足,许多新建地方高校,经费来源单一,国家财政支持少,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资金总量不大,加之“造血功能”又弱,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宁德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办学定位。

更新发展观念、明确办学定位,是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专升本后,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既要不同于研究型老本科高校,又要区别于缺乏学科基础支撑的高职院校,要走出一条特色的地方高校办学之路,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地企产教融合。在这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加强思想观念改造,更新理念,强化“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意识,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致力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类向多科性、应用性转变;二是由专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发;三是由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2013年初,学校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立足宁德,面向海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突出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努力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多科性、应用型的地方特色强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朝应用型大学转型,朝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方向努力。

(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特色发展。

学校成立校、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各教学单位深入海西区域调研,主动适应福建和宁德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强对专科专业的升本改造,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申报设置新专业,大力发展为宁德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做强有传统优势的数学和教师教育专业。升本以来,共申报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3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型专业17个,师范类专业15个。重点建设电机电器、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特色”、“品牌”专业,积极培育与宁德经济建设关联度紧密的涉海、涉港、涉能的相关专业。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基本形成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理工文管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紧密对接,并与其他高校学科专业形成互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应对地方与行业企业需求,学校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学方面等改革的35条措施,建设由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集中实践环节五个层次相互联系又逐层递进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平台,构建以筑牢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强化职业能力技能与专业技术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修订的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从2800—3100调整为2500—280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高达35%~55%,总学分从来的180学分调整为160+“非专业素质学分拓展计划”20学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可以获得0.1至10分不等的学分,提高了实践能力。

2.推进校地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紧紧抓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目标任务,与宁德九个县市区签订校地(县)合作战略协议,与宁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注重政府的引导和地方行业、企业的高度参与,努力推动校地企三方联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旅游系以宁德市屏南县白水洋5A级风景区定向培养模式,介以推动“清新福建”旅游人才培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以企业技术攻关难题设置学科专业竞赛项目,与企业联合申报横向科研课题,推动企业技术攻关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特别在教师教育优势专业上,学校以服务宁德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校地校”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宁德市高级中学、屏南县一中、宁德附小增挂为附中、附小,共建共享,教学相长,实现了专业特色建设与地方发展需求有机统一。目前,教师教育各类专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职业认知”、“教学技能实训”、“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四段式”渐进顶岗培养模式。

3.以教学改革立项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以实施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为契机,以深化教改为重点,设立教学成果奖和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资金,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教师可申报一门课程或一节课的具体改革项目。现有校级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0多项,省级以上20多项,其中新建本科办学水平提升计划项目8项,高校教学改革研究专项4项,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主要按专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编制校本教材,如《闽东特色的机电工程实践训练教程》,对实践教学内容、模式进行调整和补充,大量删除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设置创新实验环节。同时,连续开展了5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不同主题的“教学质量月”活动,为顺利实现“三个转变”及“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平台。

(四)实施“内培外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也称“双能型”教师,是指既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动力能力或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建本科高校大多通过“引、培、转、聘”等多渠道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学校抓住升本和办学规模扩大的契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教师社会实践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文件和政策措施,引进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急需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和优秀博士及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其中全职聘用了2位高水平建设大学的教授分别担任系主任,从闽东电机股份有限等公司引进3位高工任工程训练中心指导教师,“柔性引进”一批台湾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兼职教授,从亚南电机、宁德新能源等行业企业聘任35名高工、高管担任教师;并选派优秀教师到中小学、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一年,实现“双师型”教师“定量、定性”培养。升本五年,教授由17人增至41人;副教授由80人增至121人;博士学位教师由1人增至30人,“双师型”教师由2人增至153人。

(五)强化实践育人,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实验(训)室建设力度,改善实践条件。建有省级电机电器实训基地及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等7个校内实训基地和福建联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8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仅2013年学校实验(训)室建设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建设教师教育、旅游、生物、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省级实验教学平台3个,“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5个,并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保障。

2.搭建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选拔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按照“实+虚”模式,在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参加“卓越计划”虚拟班学习,完成每学期不少于72学时(其中校外实习实训不少于36学时)的“卓越计划”学习任务,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二是开展闽台高校交流生工作,学校选拔了5批共139名学生赴台湾屏东大学进行“学分互认”研修学习,并分享在台湾学习的收获体会,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三是加强学科专业技能和创新竞赛,出台《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组织及奖励办法》等保障措施,以赛代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设立创新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园,有电子商务、校园物业等32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把大学生创业实践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服务改革中,采取“一道一策”的办法,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结语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建地方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实现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决定了其办学的服务面向,应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6)》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立足校情、域情,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办学道路,提高办学定位的精准度,专业布局的适合度,办学资源的能效度,人才培养的特色度,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2010(2).

[2]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

[3]张红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用型人培养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试点,2015(2):9.

[4]王洪才.新建本科: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56-57.

猜你喜欢
宁德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04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The wav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ulti-layer vertical perforated thin plates *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
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 07:56:24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Effect of the PTO damping force on the wave pressures on a 2-D wave energy converter *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