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璇
摘 要: 独立院校虽然在当前的教育教学领域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教育方式,教师对于工作职业的安全没有保障。各方面的压力导致我国独立院校的教师成为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高发群体与高危群体,因此,对独立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投以更大的关注,提出相关的干预对策并进行探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师职业倦怠 影响
一
对于职业倦怠这个概念的形成,外国的学者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很多相关的文献。在这方面,国外学者们的贡献不仅非常早,而且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关于职业倦怠理论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临床、社会心理学及组织观点这三个方面。其中在临床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弗登伯格提出职业倦怠是一个人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所造成的结果。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勒诗和佩斯编制了马勒诗职业倦怠问卷,并确定了职业倦怠三个特征:1.情感衰竭;2.人格解体;3.低个人成就感。用这三个特征评估职业倦怠的情况。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奎内斯提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得到的与付出的不平衡的原因,这种不平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个体处在刺激过多的情境之中;二是个体处在刺激有限,缺乏挑战的情境之中。这使我们可以对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也可以根据这些观点进行深入学习。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出现对于教师职业怠倦的相关研究,但数量极少,研究内容较肤浅。真正意义上的对于教师职业怠倦问题进行研究,是在2003年,而我国的教师职业怠倦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间较短,虽然有着令人欣喜的成就,然而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刚开始进行职业倦怠问题的相关研究时,主要关注于研究中小学教师领域,而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已逐步涉及高校、独立学院、幼儿园等不同的教育层面,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只有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与调试。李春琦和李丽萍[3]提出,切实落实职业培训及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干预措施。王永琳等[4]建议,加大教育重要性宣传力度,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集体自尊感。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学院,是和普通高校并重的教育机构,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工作强度和管理体制相对其他高校,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不论从教学管理还是福利待遇,独立学院都与其他高校无法相比,教师因此在自我认同方面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没有主动创新和应对工作的动力,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使教师队伍出现了较强的职业倦怠现象。虽然独立学院在创办过程中存在一些先天缺陷,比如说现今的独立学院大多依托和秉承了其母体大学的优质资源等,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包括办学定位、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等。而研究致使独立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除了要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外,独立学院在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上存在自身明显的特点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由此得出的相应的策略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对症性。
二
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很多原因,追根究底,他们所衍生出的职业倦怠现象也不尽相同,虽然它的形成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们结合部分教师的访谈结果,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是独立学院的管理机制方面。独立学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一种教育体制,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同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新型教育基地。和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教师却没有得到社会体制的认可,把独立学院的教师排除在教育体制以外,没有从公平的角度对待独立学院的教师,而是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在人事管理上,独立学院教师并没有被政府纳入事业性编制,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保证,工作起来不安心,没有归属感。特别是教师在工资及福利待遇上,都无法和事业编制内的教师相比,使教师产生了过渡和偏安的思想,一有机会就会跳槽或转行。独立学院教师在体制内的身份比较尴尬,教师的切身利益和无法得到保证,政府又迟迟不予以解决,教师在职称、待遇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高校教师,使独立学院教师常常漠视自身工作,消极处理身边的事物,没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逐步产生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二是学校对待教师方面。由于政府没有对独立学院给予财政拨款,所有经费来源都要自筹,因此在办学条件、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会受到资金紧张的影响,工资和福利待遇上不去,教师就会产生抱怨和消极对待工作的想法,倦怠现象油然而生。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还是学校方面不能够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教师感到委屈却没有地方倾诉,使教师的归属感进一步减弱。
三是教师的自身认知方面。独立学院的教师都比较年轻,大部分都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就进入独立学院任教,没有经过教育系统的长期磨炼,特别是在教学方面都还是缺乏经验的新手,很容易造成出力不讨好的局面,使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身心极度疲惫。在对待事业编制问题上,多数教师认为比不上其他高校有编制的教师,没有归属感,对待本职工作很多教师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不积极进取,被动接受工作任务,缺乏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四是独立学院的某些学生素质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也给独立学院的教师增加的压力,工作难度越高,工作量越大,教师的焦虑心理就越重,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也就越高。
三
独立学院教师压力的根源主要是来自社会和自身的生活环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就是社会上的各种群体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日益提高。近几年,各个国家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的竞争力,对本国的教育体制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力图让教师利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推行新的教学课程,把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些改革是行之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缺少和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样却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压力,使许多教师很难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社会的期望值过高,教师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了精神紧张、心理焦虑和工作疲惫的主要倦怠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出现严重的主要倦怠现象。
二是职业因素。独立学院的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较其他高等院校明显复杂,不论是同行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教师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工作量明显偏大,工作时间明显偏长,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心理负担。教师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整天除了教学就是搞科研、写论文,还要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实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学,把个人的业余时间也都耗费在了教育工作的研究上。还有教师除教学之外还要面对学校领导、学生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评价和考察,也要管理好自己所带的班级,处理好学校领导及同事之间的关系,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此外,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位升级、工资待遇等都给教师以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学校在职称、晋级、课题申报等方面还有按资排辈的现象,使年轻教师在崇高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之间失去了平衡,期望值过高而得到的回报较少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加上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听话,付出难以得到回报等都会加重教师的挫败心理,形成新的压力源,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是个人因素。独立学院教师在教育体系所占的比例较小,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而教师作为学校的独立个体,每个教师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和人生价值观。教师在独立学院生活,由于个体的技能和水平不尽相同,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也不相同,某些条件较差的教师由于素质和个性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产生想法和矛盾后就郁闷不快,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由于没有人对他进行及时开导,慢慢就形成了教师难以适应环境,不近人情的古怪脾气,怨天尤人,孤芳自赏,闷闷不乐,遇事容易冲动,渴望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对工作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平心静气的加以解决,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
四
独立学院教师工作任务较重,各种事情纠葛起来十分难处理,所以就会产生很大压力。虽然压力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大环境施压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剧增。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惜血本,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成就。而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人们的心中不仅是值得尊敬的人,还是孩子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学习不好埋怨教师,思想波动也怪老师,孩子出现任何毛病都是老师的教导无方,强加给老师一些责任,造成了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社会上一些无端的指责更是加大了教师的思想负担,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教师体力和精神的透支,心理落差增大,出现心理压力和冲突。
二是教师的工作压力给自身的身心造成极大压力。从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来看,教师所承载的是教书育人和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工作,教师所付出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在事业上要教好书,在工作上要育好人,所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工作上还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不能一成不变,使教师在脑力劳动上付出了太多,造成了大脑的极度疲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要求教师加班加点地工作,经常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娱乐和参加体育活动,更无法照顾家人,经常遭到家人埋怨。繁重的工作和家人的不理解,使教师身心无比疲惫,睡眠不足,造成教师经常带病坚持工作,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工作和精神上的压力与日俱增,积劳成疾,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教师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
三是教师的生活压力导致教师身心极度疲惫。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适应性较强,生活独立,所承受的生活重担也就比别人大,教师具有竞争向上的性格,从不肯轻易认输;有社会责任感,富于正义的品质,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敢于抨击,常给人一种清高、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久而久之,造成了某些教师孤僻的性格,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最终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和心理压力增大。如果不及时缓解,就会严重影响到这些教师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并产生急躁、焦虑等心理状态,职业倦怠的现象也就会随之出现。
对于教师主体而言,要摆正自身的职业认知水平,提高心理调节能力,预防和控制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对于独立学院的来说,要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安排教师,解决好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学校还要多为年轻的教师着想,为他们多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满意度。要积极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教师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不再孤立无援,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会极大地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可以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要着眼长远,社会各界多方面努力,从教育政策、教师管理等方面加以改进,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充满热爱之情,真正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体会到教师的光荣。
参考文献:
[1]蔡韦龄.福建省独立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研究[A].福建工程学院学报,1672-4348(2013)05-0507-04.
[2]宋志英.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2:114-115.
[3]李春琦,李丽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7):102-103.
[4]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3):51-54.
[5]刘红云,孟庆茂,张雷.教师集体效能和自我效能对工作压力影响作用的调节——对水平分析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073-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