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敏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350001)
“公交优先”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主流意识,也是今后数十年市政道路建设努力的方向,为此中央政府为城市公交优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新版本的道路设计规范也对公交系统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交停靠站是公共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设施。而且在道路设计中,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往往要具有前瞻性。如果在前期阶段没有设置公交停靠站,在交通量上升时,道路周边用地往往已经出让,就不易在最佳位置设置公交停靠站。为了使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更好的实施落地,将“公交都市”的美好愿景和理念落到实处,本文在新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交停靠站的类型、设置位置、长度和宽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
规范规定:公交停靠站按其设置的位置分为路中式停靠站和路侧式停靠站两种,按几何形状分为港湾停靠站和直线式停靠站。公交停靠站的形式和道路断面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道路横断面一般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图1)。
图1 道路横断面形式
传统的单幅路和两幅路的公交停靠站有两种形式: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图2)和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图3)。这两种形式的停靠站都是利用路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其中利用非机动车道作为公交车的停车区,利用人行道作为公交站台。这两种做法的主要问题是:公交车停靠和加减速要占用非机动车道,对非机动车道的正常通行影响很大,尤其是当非机动车道较窄时,为躲避公交车的进出或停靠,非机动车交通往往进入机动车道行驶,影响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也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在用地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岛式停靠站(图4)。岛式停靠站是在接近公交停靠站附近的路段在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栏杆,在公交停靠站位置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同步向外侧偏移,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公交停靠站,如人行道宽度不足则同步拓宽道路红线。设置了岛式公交停靠站后,非机动车的交通行驶轨迹是连续的,不会受到公交车辆的干扰。各种车辆、人行各行其道,交通安全性能够得到提高。
图2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图3 直线式公交停靠站
图4 岛式公交停靠站
三幅路和四幅路一般道路等级较高,为干路以上道路,按照规范要求宜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因此可利用侧分隔带设置公交停靠站。公交车进出公交停靠站要经过减速、停靠、加速三个过程,设置了港湾式停靠站后,公交车停靠就不会干扰到其他社会车辆的正常通行,因此用地有条件的情况下均要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如最外侧的机动车道为公交专用道,也可设置直接式停靠站,将站台设在侧分隔带上。有些大城市将公交专用道设在道路中央最内侧车道上,则可利用公交专用道与社会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带设置公交停靠站,但要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避免大量行人过街妨碍交通。
侧分隔带的设置有利于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而且方便设置公交停靠站、右转车道,也有利于景观。因此在道路设计中尽可能采用有设置侧分隔带的道路形式。
公交停靠站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公交优先、市民优先的原则,兼顾乘客出行习惯,在客流集中位置设置公交停靠站,以方便乘客出行。同时,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类型及规模也要满足公交线路路网规划的要求,并充分考虑道路性质、沿线两侧用地性质、换乘便利性和交叉口交通状况及用地可能条件等约束,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标准化,体现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设置位置大致可分为路段上、进口道、出口道三个位置。
路段上的交通通行能力是比较好的,公交停靠站设置在路段上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较小,换乘距离可能较长。但也可在路段上设置过街斑马线,如设置了过街斑马线则要设置信号灯控制,如道路等级不高,行车速度不高可以设置黄闪灯提醒来往机动车辆注意;如行车速度快则要设置红绿灯。规范规定城区停靠站间距宜为400m~80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图5)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缩短换乘距离是公交优先的体现之一。一般城市市区公交停靠站距离在500m左右。因此如两个交叉口间距在500m以上或者路段上有学校、公园等人流大量集中地,可将公交停靠站设置在路段上,并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人行过街的方式。
图5 对置设站
进口道处设置的公交停靠站往往会影响右转的交通流,且也不利于左转的公交线路。因此一般直行和右转的公交线路才把站台设在进口道。右转车流不大且有设置右转弯展宽段的路段上可利用展宽段的延伸段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展宽段应增加站台长度。一些大型的交叉口,也可将机动车右转车道提前引到辅路上,将直行公交停靠站设在进口道停车线处,这样即节约了公交车等红绿灯的时间,又不影响右转车流(图6)。
图6 设在进口道停车线处的直行公交停靠站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出口道处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可以充分利用交叉口绿灯时间,有利于提高公交车总体运营效率,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公交停靠站放在交叉口处行人换乘的距离也较适宜,也方便行人通往各个方向。在规范中也明确了出口道处公交停靠站设置的位置应在展宽段向前不少于20m处,这样也很好的避免了对右转车辆的干扰。若公交线路较多,可设置深港式公交停靠站(图7),避免公交车进站排队影响右转弯车辆。
图7 深港式公交停靠站
公交停靠站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若有多辆公交车同时到站时,会因公交车无法停靠照成交通拥堵。但也不宜过长,若公交线路过多,可以分开设站。按照规范规定,公交停靠站长度最短应按同时停靠2辆车布置,最长不应超过同时停靠4辆车的长度,否则应分开设置。停靠站候车站台的长度公式:Lb=n(lb+2.5),式中:Lb——公共汽(电)车停靠站台长度(m);n——同时在站台停靠的公交车辆数,无实测数据时,取n=公交线路数+1;lb——公交车辆长度,一般为15m~20m。因此公交停靠站长度(图8)宜为35~70m。
公交停靠站台是供乘客等候公交车的设施,因此必须有一定的宽度,规范要求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m;当条件受限时,站台宽度不得小于1.5m。现代公交停靠站强调人性化设计,必然要求有一定宽度以方便行人停留。
图8 港湾式停靠站
公交停靠站要比路面有一定高度以保证行人安全,0.2m是比较合适的高度,即保证行人安全,行人下台阶乘公交车时又不感到困难。
公交停靠站不仅是公交车停靠的地方,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平台。公交停靠站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该包括乘客的候车平台、顶棚、站牌、区域地图、候车座位、商业或公益广告、广播等。规范规定站牌、无障碍设施和照明设施是必备的配置,候车亭、候车座位、自行车存放处等是可选择设施。现代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配置,简单的座椅、候车棚不仅为乘客提供方便,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公交停靠站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
站牌:站牌是公交停靠站的必备功能之一,站牌应内容简单、设计醒目,市民们可以很方便的看到站牌上的内容,并在等车时不易发生拥挤。合理的公交车站牌设计能够使人们更容易、更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乘坐的车辆。
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包括盲道和无障碍坡道。在公交停靠站设置盲道是为了视残者方便及时准确到达公交停靠站的位置,因此要求提示盲道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为了使人行道上行动不便的人穿过非机动车道,方便安全地到达公交停靠站,必须在穿行处设置缘石坡道。
照明设施:合理的灯光布置能够使人们清楚地了解路况以及车次信息,保证人们的夜间活动的安全,同时好的灯光设计能够将城市装扮的更加美观,美化城市形象。
候车亭:在多雨或者过于炎热的城市,公交停靠站有遮挡顶棚是必要的。候车亭的设计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例如沿海城市要因海水腐蚀性和台风多选择混凝土顶棚,北方地区考虑冬季较冷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候车亭。
候车座位:合理的安排公交停靠站座椅的数量以及摆放位置,能够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也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垃圾箱设置:将垃圾箱与公交停靠站设置到一起可以使人们更方便的找到垃圾箱。公交停靠站做为一个等候场所,人流量比较大,产生的垃圾同样会比较多,设置垃圾箱可以保证城市卫生。
兑零钱功能:人们很多时候会因为上公交车没有零钱而为难,设置找零机器会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
自行车存放处:要全方位的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服务品质、服务水平,使老百姓真正“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公交线路应与轨道站点、自行车存放处等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形成系统,使公共交通系统发挥最大效率。目前很多大城市都设立了自行车租赁系统,为广大群众的出行带来很大便利。自行车租赁点应设在公交停靠站附近。如公交停靠站附近设置有困难,应在公交停靠站内设置自行车租赁点的地图,方便百姓寻找最近的自行车租赁点。
为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品位,缓解道路拥堵,方便乘客安全乘车,国内各大城市都在进行公交智能化系统的建立。该系统是在主要站点设置电子站牌,站牌不间断的滚动显示通过该路段车辆的路号、车号、距本站台距离及进站位置;乘客还可以通过公交网站查询出行信息,制定出行计划、通过公交服务热线获取乘车信息;在各大站点和枢纽站还可通过触摸屏查询机获取车辆进站及转乘信息;乘客在乘车时还可通过车载电视欣赏节目、获取信息。公交智能站台还可显示公交车辆的到站预报信息,包括线路预报、线路绕行、距离本站预报等功能。公交智能化必然是未来公交发展的方向。
目前一些城市公交智能化可能无法一下子实施到位,也可预埋电力和通信管道,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以免日后实施时要破路造成浪费。
完善的公交停靠站系统是优质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车进出停靠易对正常的交通流产生影响,因此公交停靠站因尽量避免各种交通流交织,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或岛式停靠站。公交停靠站首选应设置在交叉口出口道位置,如交叉口用地较宽裕,也可在进口道设置进口公交专用道。现代公交停靠站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采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提高公交系统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当下道路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城市道路空间的合理利用[Z].
[2]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
[3]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S].
[4]CJJ/T 15-2011,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