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理论的《建筑初步》课程教学研究

2015-12-11 05:11彭蓬覃永晖
福建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基础

彭蓬,覃永晖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建筑初步》课程,作为城乡规划学、建筑学、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入门课程,其重要性在国内外高校都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由于低年级阶段所奠定的基础对学生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城市规划思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当前城乡规划学科内涵逐步发展改变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这门核心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学生非专业化的认知经验转化为熟练的图纸表现技能、较强的空间意识以及较高的公共政策素质成为决定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走向的关键。

1 城乡规划学科导向

继城市规划专业调整为一级学科且正式更名为城乡规划学,专业的研究方向随之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用范围逐步从物质空间领域转变为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领域。由此,城乡规划所体现出的新学科内涵以及特征属性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形态设计技能外,还应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城市空间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建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并掌握协调和兼顾各种社会利益的方法。

2 国外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特点

在西方国家城乡规划教育中,基础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工程技术领域逐步进入到对社会和经济、区域发展、城乡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城乡规划综合素养是放在基础教育首位的。

例如英国卡迪夫大学城乡规划与地理学院的学士培养计划(四年制)中,第一学年主要开设英国空间规划起源、社会学与多样化规划、研究方法入门、地产发展与规划、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经济学原理等课程。而那些偏重于工程技术设计的课程反而设置在高年级,并不像我国的许多院校那样,低年级教学局限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设计初步”、“设计基础”等教学内容。

3 国内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思考

3.1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仍然沿用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安排,一般分为《建筑初步一》、《建筑初步二》,分别设置在大一的上、下两个学期。如我校的《建筑初步(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中国与外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同时初步掌握建筑制图的基本方法。《建筑初步(二)》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进行建筑制图和使用建筑初步表现技法进行简单建筑效果处理,同时能使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独立的建筑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方法及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建筑初步》原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由(表1)可以看出,当前《建筑初步》教学知识点的设置,无论从理论授课内容还是从实践环节上均体现出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教学仍是一种依托于建筑学的教学模式,属于技术性教育。城乡规划的相关基本知识以及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并没有在核心基础课程《建筑初步》中体现出来。

3.2 课程教学困境

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已脱离建筑学并升级成为一级学科,但大部分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在建筑初步课上仍然以绘图基本功训练和建筑相关理论知识介绍作为主要授课内容。这种技术性教育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容易形成偏差,最终会形成只重视工程设计能力的提高而轻视公共政策素质的培养。

而另一方面,由于城乡规划是一种以空间为载体的政策集,在表现城乡发展变化的空间形式特征时,需要从平面到三维空间上使规划符合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和城市空间发展需求,这便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同样需要拥有较强的空间美学素养和形态设计技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教学时,《建筑初步》课程从建筑学衍伸出来的一部分关于空间塑造、形态美学以及表现技法的训练又是必不可少的。

4 《建筑初步》“模块化”教学改革

4.1 改革目标

对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建筑初步》开展的教学改革,旨在将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科学、巧妙地引入该专业基础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中,在逐步形成的建筑空间思维之上,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素质、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以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研究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即在《建筑初步》课程按照“模块化”方法改革后,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全面了解城乡规划的内涵、规划的学科导向,为学生在中高年级阶段顺利展开专业学习奠定专业技能、规划(设计)思维基础。长期目标即按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培养技能扎实、知识全面、人格健全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向地方输送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同时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2 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

所谓“模块化”教学方法就是将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分类,形成多个独立的模块,并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专项训练。通过对各模块教学的引导和控制,使教学中的建筑与规划思维透明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各个模块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通过“联想”和“比较”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个透明化的过程是学习建筑与规划设计表达的过程,也是训练理性思维、培养公共政策素质的过程。

图1 “模块化”教学逻辑体系框架

“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非是单一、孤立的,它们之间的承接递进关系反映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因此,整个《建筑初步》教学体系内容按照专业认知的逻辑性分为“理论基础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形态构成模块”、“规划与设计思维模块”四部分(见图1)。各部分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对专业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过程,具有清晰合理的教学脉络。

4.3 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完善

改革实践中通过对《建筑初步》当前授课内容的对比分析,结合已开设的其它专业课程,采用“减法”的方式对《建筑初步》的理论授课与实践练习内容进行合理删减。根据城乡规划专业内涵对规划人才的要求,采用“加法”的方式新增加紧扣学科导向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依照“模块化”的教学理念,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由建筑学到城乡规划学这样一个阶段性训练过程,采用“合并法”的方式对《建筑初步》保留知识点和新增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并加以归类。

在对课程的改革实践中,首先将理论授课中的建筑概论和建筑基本知识这两部分保留,由原来的16课时缩短为12课时。第三部分表现技法初步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性更强且容易掌握,因此在本次改革中将该部分作为课下作业,贯穿课程始终,不再占用理论课时。其次,在理论授课中新加入国内外城市建设发展概论和城市规划研究方法概述两部分内容,分别设置为6课时。调整后的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图2)。

图2 《建筑初步》改革后理论部分知识点构成图

图3 《建筑初步》改革后实践环节知识点构成图

5 结语

将《建筑初步》两学期的实践环节内容进行整合,对练习内容相近、训练目的相同的多个实践项目,如:《建筑初步(一)》中的两项钢笔线条练习任务(直线与曲线、知春亭)、两项钢笔画练习任务(建筑配景、赖特作品临摹)以及《建筑初步(二)》中的两项渲染练习任务(水墨渲染、水彩渲染)进行相应的削减,以期实现高效的技能训练目的。通过权衡各项练习所能达到的实践效果,最终保留钢笔线条练习——直线与曲线、钢笔画练习——赖特作品临摹以及水彩渲染——知春亭。同时,保留原形态构成训练的两项任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并新增规划思维训练,包括城市社会调查研究和城市小空间认知与改造两项任务,分别设置为9学时。调整后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图3)。

通过在《建筑初步》的理论部分增加城乡规划专业基础知识、在实践环节增加规划与设计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在逐步形成的建筑空间思维之上,进一步掌握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以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公共政策素质,从而使专业基础学习方向向城乡规划的本质回归。

基于“模块化”的《建筑初步》教学改革,在遵循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的认知规律基础之上,延续了传统的建筑基础表现技法的训练,拓展了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领域,加入了规划与设计思维训练模式,强化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公共政策素质的培养。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变化,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初步》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是将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方向更贴近专业内涵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田伟丽.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初步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7)294,261.

[2]徐岚,段德罡.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城市规划,2012(9)28-31.

[3]段德罡,白宁等.基于学科导向与办学背景的探索——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2010(9)17 -20,27.

[4]张文剑.建筑初步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204,208.

[5]高长征,卢玫珺.建筑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95-98.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城乡规划建设大厦给排水设计探讨
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