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蕾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物流产业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以及装备等,对物流全过程进行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信息采集、交换、传输、处理,确保物流各方实现无缝连接和协调,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我国在加入WTO 后开始引入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产业,国外先进的技术为国内物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根据调查发现,从2004 年到2013 年期间,我国基于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明显提高,直至2013 年底年均增长达到了83.5%。由于受到市场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着各种需解决的问题。
(1)具有降低成本、增加价格竞争力度的优势。物流作为资金流与商流的重要桥梁,在信息流平台的支持下,加快物流信息化管理的速度,缩短物流产品流动时间,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
(2)具有信息即时获取的优势。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通过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对企业供应和需求信息即时获取,从而在减少次品带来损失的同时,避免流动资金的占用和库存积压,增加资产利用率。
(3)具有信息透明化的优势。在整个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的管理中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这样全面的物流监控管理不仅提高了响应速度,而且使产业业务实现了协同管理,从而促进物流产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确保运营效率的不断提高。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自1991年起,我国物流产业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中。直至2013年,物流业增加值从2 257 亿元已经增长到145.7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同比增长达9.5%,社会物流总费用从5 182 亿元增长到7 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1%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远高于GDP 的增长速度。2009-2013年我国物流市场总额及增长速度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3年我国物流市场总额及增长速度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为主,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第三方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占物流总成本达到6.7%以上。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特殊阶段,而物流业作为当前重要的服务产业,且产业地位不断上升,经济的增长带动了物流需求。
(2)物流产业正进入“新常态”阶段。首先,虽然我国物流产业已经逐渐拥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但2013 年期间,物流产业在供应链模式下结束了以往20%的高速增长,其增长速度降至9%。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分别达47万亿元与4万亿元,虽然,同比分别增长了8.6%与8.5%,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分别回落了0.8 与0.7 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正处于一个温和增长的信息化阶段。
其次,物流产业资源进入高成本、信息化阶段。在电商、快递、电子、医药、食品等物流产业高态增长的同时,不仅加重了产业成本的投入,而且对物流信息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2013 年期间,电商购物交易总额达到了2.57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网络购物交易达到4 5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了27%。随着未来移动购物的高速增长,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将保持较高态势。
最后,整合和创新促使物流产业信息化转型与升级。整合是实现现代物流产业价值的重要手段,物流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流程再造和重组、合作等方式,对物流各功能、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从而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物流产业信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例如:顺丰速运在供应链模式下推出的快递与电商协同发展,加速信息化渗透融合,实现战略共享。此外,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融合、专业一体化的个性物流模式,为物流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帮助物流产业抢占市场竞争的最高点。
物流产业自1990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增大与优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物流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但由于我国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总水平较低,且处于初期,因此,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物流规模小,外包比例低。作为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代表和社会化分工的产物,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状况能够对社会化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状况做出准确反映。通过对国内外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和外包比例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和外包比例有明显提高,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见表1、图2。
表1 2009年-2013年国内外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
图2 2013年国内外物流外包比例
(2)缺乏健全的管理模式引导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在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供应链涉及的领域有限,因此,导致供应链相关领域内的一些职能未能得到有效的优化和调整,且因缺少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物流信息系统和标准体系,物流企业之间难以互联互通、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除此之外,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不同运输业间的信息封闭、物流企业各部门间的系统性差和分散孤立等,都将影响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在此,根据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调查资料可以看出,2007-2013 年期间,依照供应链管理模式引导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企业,在总调查企业中所占数量不足36.8%,且投入的增长率也不足4.8%,与国外相比明显较低。同时,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整合规划覆盖范围比率不足20%,所以,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发展仍然缺乏较强的支持力度。
(3)物流内部供应链流程与核心供应链业务流程整合存在问题。在实际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物流内部供应流程与核心供应业务流程整合缺乏成功的借鉴案例与经验,从而导致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同时,由于使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比例低,例如:目前大型物流企业对GPS、GIS的使用率仅在18%左右,使整个物流产业整合难度加大,信息系统也仅是个孤岛,信息化发展步履维艰。根据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业务流程整合调查资料发现,2009-2013 年期间,物流内部供应链流程信息技术应用每年整合覆盖的比率以2.7%的速度增加,直至2013 年底,整合总业务量达74.3%;而在核心供应链业务流程信息化整合中,其支出费用占总支出费用的89%以上,供应链相关成员的占有比重低,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产业信息化流程整合受到阻碍。
(4)物流产业各成员间的合作不够完善与牢固。由于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各成员间的合作不仅在机制上不够健全,而且合作基础不够牢固以及信息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从而造成成员间合作以短期利益为主,缺乏明确的信息化规划思路,这将严重影响整个物流产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根据供应链物流产业成员合作调查资料发现,2009-2013 年期间,每年物流产业信息化合作成员之间达成合作机制的增长幅度不超过3.2%,而每年短期利益行为的比率却以8.1%增加,导致2013 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011 年的2 倍。此外,每年物流产业信息化合作成员之间达成的合作投入不超过1.8%,造成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各成员间的合作重视程度低,机制迟迟未能完善。
(5)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中整合信息技术存在差距。在实际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中,与国外物流业相比,电子信息和其它电子物流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实际应用仍然存在差距,此外,信息资源共享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较低,导致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受到影响。根据物流产业信息技术应用调查37家物流企业中的资料可知,2009-2013年期间,每年物流产业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投入不足3.8%,所覆盖的范围和业务也不足40%,直至2013年上半年,这种状况仍然没有较大改变。此外,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导致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1)加强对物流产业信息发展的大力支持。根据物流产业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对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大力支持。从投资、公共资源等方面确定政府在物流信息化的管理范围与职责,从多角度制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明确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避免重复投入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从政策、协调、发展思路、资金等方面着手。此外,政府还要加大财物的投入和SCM、GIS、EDI、RFID 等信息系统的扶持与应用,实现物流设施的自动化、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鼓励企业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专业服务,开发物流信息化应用软件,使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
(2)加强物流产业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资源整合,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增强区域竞争力。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从建设中得到发展、取得效益。因此,必须先标准化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带动整个物流信息化进程。加大投入,严格执行国家物流标准,例如:信息系统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以及信息条形码标准等。才能确保物流产业运行的畅通,实现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
(3)建立健全的管理模式,引导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是根据供应链模式的要求,对物流产业进行全方面的改变与塑造。不断提升物流软硬件匹配度,优化业务运行机制与组合,不断加大物流产业相关辅助领域和环节的力度,为业务信息化的延伸创造较优的条件。
(4)对物流内部供应链流程与核心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细分。为了确保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健全发展,细分物流内部供应链流程与核心供应链业务流程是关键。因此,在信息化前提下,要优化整合整个供应链流程,实现内外部供应链流程的一致。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区域物流网络的规划,并全面优化和协调物流信息、运输、仓储、搬运等,以满足客户需求。
(5)建立健全的战略合作机制,充分应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实现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的稳健发展,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战略合作机制,清楚划分权责利益关系,最大程度地消除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各成员间的不稳定。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以提升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除了嫁接传统物流产业模式和电子商务平台外,还需融入其他电子物流信息技术到信息平台中,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产业信息化的集成管理。对物流基础产业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不断优化企业供应链,达到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信息实时化。
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除了采取以上所提出的策略外,未来发展过程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正确制定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策略。其信息化必须要达到便于开展合作和实时获取重要信息的需求。在我国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为物流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因此,在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不断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并构建健全的认证体系以及物流配送体系和网上支付体系等,从而加快信息共享。此外,政府还需将物流信息化纳入发展规划的总体设计中,全面统筹考虑和协调发展,打破地区限制,实现物流资源信息的整合。
其次,加强和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要求实现信息的无纸化和实时共享,从而便于相关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此,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全面调整和改造软件与硬件设施,尤其是对各通信设施方面的信息化进行改造,例如:对网络信息化的改造。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确保物流产业信息化、自动化的实现,如可采用电视实时监控和卫星定位系统等。
再次,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进行改造。客户服务需求一直以来都是各企业建设物流产业信息系统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在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前提下,确保供应链模式下各成员间的信息及时沟通和共享。而作为迅速发展的物流企业,以客户信息服务为重点,实现物流运行过程的实时有效监控与全程管理,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最后,确保服务标准化和差别化的实现。由于物流产业信息化系统将各合作成员以及各物流运行环节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实际过程中服务标准化的实现要从系统编码、数据接口、文件格式以及GPS 等代码中消除信息间的沟通障碍。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服务需求等,制定不同的物流产业信息化服务标准,实现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多种分配战略。
总而言之,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一个新常态的转型时期,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产业信息发展不仅对物流提供了严峻挑战,而且还为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除了产业链的带动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信息平台也为供应链上各成员提供了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例如物流中心服务、网络平台交易等。作为制造业大国,面对全球化产业营销的要求,在降低投入风险、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同时,实施供应链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有利于物流产业依照供应链模式进行规划。
[1]丁华,汪俊枝,郑彪.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研究:综述与拓展[J].生产力研究,2011,(7).
[2]许鹏.基于DEA的辽宁省物流产业效率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3]陈月乔.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2,(1).
[4]李永琳.基于博弈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徐鹏赢.以物流信息化为策略解决电子商务中物流瓶颈问题[J].价值工程,2010,(15).
[6]孙道银,李猛,纪雪洪.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