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良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物流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2009 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将提高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作为物流业振兴的主要任务。国家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关注,推动了物流及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新技术在物流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物流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在推进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缺少参考和专业人才的指导,出现了信息技术崇拜化、信息技术高消费化、信息技术人为复杂化等一系列问题。一些企业不顾企业实际,不清楚信息技术的真实属性而盲目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最终导致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的时间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这些投入变成了企业的负担[1]。而出现信息技术崇拜化正是对先进信息技术缺乏全面了解,片面夸大了技术的优势面,对信息技术应用缺陷缺少研究导致的。要解决技术应用的问题,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入手,提高其专业技术素养。因此,作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高校,应该紧跟行业趋势,以行业发展需求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导向,围绕行业需求和当前问题,进行教学改革。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应用于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技术及自动识别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EO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拣货技术(电子标签拣选技术、语音拣选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通常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方向课程,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系统地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熟悉信息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的操作流程,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作业和考核经常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考察学生对具体技术的掌握程度。然而通过对学生案例作业的分析来看,学生在案例报告中选择具体信息技术时,普遍选用了自己认为最先进的技术。在阐述时只是突出该技术的优点,而忽略具体案例中企业所处的应用环境是否适合使用该种技术,完全以书本对技术描述的优点作为选择技术应用的依据。这样的结果表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并没有理解技术应用的核心,一味去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了其核心的适用性。有的学生甚至在物流技术选型时只是将现有的物流设备都改成自动化设备,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已经实现了物流自动化与现代化。因此,从案例考核结果上分析,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还不能熟练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这说明目前《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还存在三个问题:
物流专业的应用型学科性质导致了其学科专业覆盖面广,理论基础薄弱。《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突出,它融合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物流信息系统、条码技术、EDI技术、GPS 技术GIS技术和RFID技术等,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技术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理论基础薄弱、前导课程严重不全、教学课时不足,该课程的讲述很容易沦为一门“信息技术概论”课,无法达到深入研究的教学目的[2]。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广,但是深度不够。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对知识讲述以理论讲解为主,围绕技术概念、特点、原理、应用效果进行说明,或者结合章节后的案例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经济效益进行阐述。但是对技术应用的前提及相关技术实施要点却鲜有涉及,对于技术应用的缺陷更是避而不谈。如对RFID 技术、电子标签拣货系统的讲解,更多的是强调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应用的优点,没有对其适用性和“缺陷”进行必要的讲解。从课程教学内容上容易误导学生,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认为只要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就理所当然的解决了具体问题。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内容从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到定位、跟踪技术都有涉及,但是针对具体技术的最新应用趋势更新不够及时,如二维条码QR Code 在物流及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创新、移动通讯技术给物流行业带来的变革都缺少相关知识的讲述,知识点不但缺少前沿性,还存在引用技术术语、标准不一致等现象。相对于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创新,物流信息技术类教材的更新无法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变化。
要改变课程教学的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文献调研能够发现,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不多,且大部分都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如刘雅丽等(2012)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群进行研究,提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前导课程的建设[2],麦碗菁(2009)基于项目教学方法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提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项目为主线的教改思路和建设方案[3]。姜显亮(2012)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改革建议[4]。这些研究涉及《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但是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中需要突出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特别是对技术应用“缺陷”的探索缺少针对性的研究。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教学改革的内容应该围绕改革目标展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入手,改革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基于此,本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立足于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缺陷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针对学生在技术应用中忽略技术应用缺陷的问题,拓展课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缺陷的知识要点,在课程教学中对具体技术的应用局限性进行突出设计,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这些“缺陷”,并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应用缺陷的方法。通过教学过程引导,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体会不同的技术可能带来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应用环境去探索该信息技术的“缺陷”,并找到适合的信息技术,从而达到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探索,找到适合于课程教学的途径,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问题”进行探索[5],开展基于技术“缺陷”探究的教学改革,以“缺陷”作为教学改革的落脚点,突出被忽略的技术“缺陷”,关注技术应用的条件因素,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采用基于“缺陷”探究的教学改革思路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然而没有哪一种物流信息技术能适应任何一种应用环境,物流信息技术要在物流行业中进行应用,发现技术“缺陷”,避免不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才是关键。沃尔玛中国库存管理高级总监在被问到“为什么沃尔玛在中国的超市没有应用RFID技术”时,其回答是:“技术是一种平衡,根据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对比我们实际的成本是什么,在技术投资、资本投资和人力投资之间,我们总是会找到一个点来平衡我们整个的系统”[6]。这也说明,实际上RFID技术也是有其适用性的,RFID的技术优越性并不能体现在任何场合。同样其他的物流信息技术也有其应用缺陷或不适用性。一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成功,并不是体现在该物流信息技术是否足够先进,而往往体现在其是否适用于具体的应用环境。因此,《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缺陷进行研究,让学生深刻体会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综合考虑各方的因素,特别是该技术的应用缺陷。
课程教学中进行“缺陷”探究可以强化理解、加深印象。“缺陷”探究是基于具体的物流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该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然后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课程小结或实验报告。这是一种制造困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去体验困境,思考突破困境的教学方法[7]。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挫折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缺陷”探究让学生思考物流信息技术的其他应用缺陷,通过小组讨论拓宽思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应该以服务教学目标为导向,从教学现状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基于“缺陷”探究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缺陷缺少必要的了解和关注,因此课程教学应该通过设计教学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教学案例对具体技术应用的极值条件进行设计,突出技术“缺陷”,让学生在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对于教科书中没有对技术“缺陷”进行必要讲解的部分,如RFID 在金属物品上使用时会接收电磁干扰导致的读写问题,季节性产品使用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时频繁变更产品与仓位对应后产生的问题等。从教学内容上对技术的应用缺陷进行拓展,让学生体会“先进”技术的应用并不能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甚至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学生在教学考核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技术先进性忽略适用性的问题,这违背了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技术的应用缺陷进行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技术应用的缺陷和不适用性进行探索,掌握解决具体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具体技术的特点,找出技术应用的条件因素,从而形成自己对技术应用的理解。如在电子标签拣货系统中对货物品种和单个订单拣选的数量进行设计,让学生体会技术应用在不同的条件和前提下,具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应用数值分析工具,找到技术应用的决定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手段是无法满足课程需要的。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供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掌握技术的应用。在理论知识讲述时应通过视频展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技术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对技术应用的具体细节进行设计,让学生思考解决技术应用难题的方法;结合小组讨论或案例汇报对学生的应用方案是否恰当进行讨论,提升学生对具体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缺陷”开展分阶段、有层次的课程教学,从而达到熟悉掌握具体技术应用的教学目的。
[1]徐章一.“物流信息技术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案[N].国际商报,2003-12.
[2]刘雅丽,孙光明,王硕.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群的探究与建设[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7-19,38.
[3]麦婉菁.基于项目教学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147-149.
[4]姜显亮.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78-80.
[5]刘娜.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1,(5):116-117.
[6]央视聚焦中国物流顽症:智能物流有多远[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519/23109869691.shtml,2011-05-19.
[7]邢大伟.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