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玲 卢晓庆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实行近四十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新生人口数。但是,由于不同省市总体的监管力度不同、百姓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政府扶持补贴等相关制度都各不相同。而浙江省经济普遍较发达,人口在东部地区已超五千六百万人,在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由于上级政府的奖励扶持等政策作用,会比其他地区在执行力上有所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又有大批他省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成为新农村的新人口组成部分。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他们的生育状况,影响着当地农村的人口状况。
通过初步的文献学习和社会调研发现,发达地区农村在生育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年龄、不同结构层次的人群,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育观。就年龄相对较长的人群来说,传统的生育观即多子多福的观念,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80 后”、“90 后”农村青年,一般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有完全不同于其前辈的职业身份,尽管其法律身份仍然还是农民,但事实上已经与以往的农民大不相同,因此在生育观上也完全不同。同时在发达地区还有为数不少的外来人群,构成某个特定村的新农民,这个群体的生育表现十分复杂。总之,在不同的人群身上,生育观的多样化已经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需要仔细研究和甄别,严格关注社会的价值观多样性,从而需要研究和制订多重价值结构的制度规范和激励约束机制。
本次课题是以浙江省发达地区的十个行政村为样本对浙江省发达地区农村的计划生育状况进行研究。十个行政村均位于浙浙江省发达地区,分别是杭州地区三个、宁波地区两个、绍兴地区两个以及金华地区三个。这些行政村当地的经济都较之其他地区发达许多,且各具地方特色。首先选取了杭州、宁波、绍兴、金华四个地级市作为大的调查对象,因为这四个地区都是浙江省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随后,从这四个地区中选出一至二个较有代表性的经济发达的县级市或区。最后再从县级市或区中随机选择一至二个行政村作为具体的调查对象。
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目共睹。2013年,杭州努力转型升级,经济上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343.52 亿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生产总值94,566 元,增长7.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1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3 元。西湖区是杭州主城区的一部分,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96.87 亿元,增长8.3%,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62 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821 元。西湖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均超过杭州市平均水平,相比杭州其他地区,其更符合我们对发达地区的定义。根据西湖区人民政府网站的数据显示,西湖区户籍人口63.34 万人(常住人口80.3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9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计划生育率97.01%。此外,近年来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吸引外来人口就业,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对于当地的生育观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随机选择西湖区的双桥村、绕城村、华联村进行问卷的发放。
宁波市是浙江第二大城市,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2013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28.9 亿元,比上年增长8.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3,176 元。2013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9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534 元。江北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4亿元,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29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5 元,海运业总运力达160 万吨,占全市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在宁波市范围内位于前列。江北区2013年末公安户籍人口24.18 万人,出生人口(含补报)1,937 人,计划生育率为96.49%。2013年,鄞州区紧紧围绕“五大质量提升”战略部署,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全区经济在加快转型中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77.7 亿元,比上年增长9.5%,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产值422.8 亿元,增长12.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4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6 元,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可见,选取江北区的双桥村和鄞州区的明伦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合理有据的。
绍兴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加快转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3654.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966 元,大约是五年前的两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27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61 元。上虞区原为上虞市,于2013年11月撤市设区。2013年,上虞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2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8 元,远超绍兴市平均水平。201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77.85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2 万人,农业人口49.13 万人,全年出生5,537 人,人口出生率为7.12‰;死亡5,761 人,人口死亡率为7.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9‰(按公安口径计算)。2012年全区暂住人口20.83 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2012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5.11%。依据以上信息,选取了上虞区崧厦镇的雀嘴村和丰惠镇的祝家庄村作为绍兴地区农村的代表,其村民的生育观的变化对本次研究有重要意义。
金华市是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浙江规划发展的第四大都市区,长三角南翼重要城市。2013年金华市实现生产总值2958.78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688 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23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4,788 元。义乌以小商品闻名国内外,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遥遥领先。2013年义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0 亿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96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1,253 元。可以说,义乌的发展带动了整个金华地区的发展,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现义乌市常住人口规模已达123.4 万人,是金华9 个县(区、市)中唯一人口破百万的“超级县”。这都源于义乌是一座以贸易、流通为城市经济主业的商贸型城市。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小商品研发、制造业不断升级,为外省份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建设者涌入。这样独特的人口构成对于研究生育观的层次及转变等非常有帮助。青岩刘村、胡宅村和岩口村是从义乌市选取的样本
本小组选取了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十个行政村,发放了80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56 份,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图1 不同年龄段拥有的同胞数
(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拥有的同胞数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8~35 岁的年龄段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尤其高,占到77%。46 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独生的比例最少仅有3.8%。而46 岁及以上的人群中,他们拥有的同胞兄弟姐妹数量是最多的,65.77%的人都至少有3 个同胞兄弟姐妹。而36~45 岁年龄段的人,他们之间大部分的人有两个同胞兄弟姐妹。
(二)对于“不同收入阶层对生二胎的意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收入在六千元以下的人群,愿意生二胎的人所占的比例都远远少于不愿意生二胎的人所占的比例。收入在六千元至一万元的人中,愿意生二胎和不愿意生二胎的人所占的比例差不多。当月收入超过一万元的时候,人们愿意生二胎的比例明显大于不愿意生二胎的人所占的比例。可见,收入的多少对人们是否愿意生二胎的影响最大。
图2 不同收入层次的人对生二胎的意愿
(三)对于“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是否会把独生作为择偶的标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国家出台“二胎政策”,62.63%的人不会刻意去选择独生子女作为自己择偶对象。仍有28.1%的人会将独生作为自己择偶的标准。余下9.27%的人,自己本身就是独生子女了,所以并不会在意对方是否是独生的问题。
图3 是否把独生作为异性技偶标准
(四)对于“单独二胎政策能带来什么好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将近40%的人认为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带来的好处最明显的是能够减轻养老负担及缓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有26.5%的人觉得二胎相对独生,能更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14.27%的认为可以缓解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的现状。12.42%的人觉得可以增加劳动力。
图4 单独二胎能带来什么好处
(五)对于“两个孩子最担心什么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6.54%的人担心有两个孩子以后,家庭经济开销会很大。21.48%的人担心不能给孩子良好的生长环境。4.77%的人担心两个孩子会难相处。但仍有17.9%的人表示对于养两个孩子没有问题担心。
图5 如果有两个孩子担心什么问题
(一)独生子女消极的生育观。从问卷调查中看出,18~46 岁属于青壮年人群,他们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推出以后,在国家强制干预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在此后出生的人都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些前几批独生子女已经达到适婚年龄,成为了我国目前人口生育的主力军。他们当中很多人自己从小就是一个甚至两个家庭的核心,一方面享受着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很多年轻人家庭责任感方面比较淡薄,另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倾向于理所当然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思想。与上一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观念相比较,他们的生育观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年轻的夫妇越来越不愿意生育太多的孩子,甚至放弃生育的计划来换取较富裕、自由的生活。
(二)劳动力不足制约经济结构转型。本文调研地区的共同点是都是浙江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及城郊结合部区域。这些地区本身与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受市中心经济辐射带动明显。因地制宜,当地的产业都是有着地区特色,但又受制于科技含量不高,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来实现产业收益。当地便宜的房租吸引了大量来自周边省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就业。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上一辈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中老年期,选择回乡养老。而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下一代青壮年数量远小于上一辈,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中行政村的地方经济对劳动力的缺口再扩大。而当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在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发生冲撞的时候,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吸引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不仅无法解决当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缺口,还会因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低而制约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
(三)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效应。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 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可见,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就不可避免出现了“刘易斯拐点”。简单来看,人口数量决定了参与劳动的人数、消费市场规模,人口的质量则直接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投入与形成,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率等。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地区的产业同样面临着这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无法实现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后续的不足,对长期经营的产业都无法实现平衡供求。许多传统产业和特色行业都要被迫缩减产业规模,当地经济也势必要面临停滞或者倒退的形势。
(四)农村老龄化严重与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矛盾。虽然在城市地区已经将医疗保障制度等普及多年了,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才刚开始建立以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另外,城市地区早已建立了较为普及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地区仍然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此外,在过去计划生育长期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存在,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自由生育权,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无法像传统一样通过多生孩子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但是,农村地区又长期受制于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不高等因素,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推广十分困难。老龄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劳动力规模的越不合理,会降低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可见,在农村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农村老龄化日益加重的现状之间也存在诸多明显的矛盾。
计划生育政策多年以来对全国尤其农村地区产生的影响诸多。不容否认,这一基本国策在国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与当地社会保障之间明显的脱节及矛盾,劳动力不足使得中国经济提前经历“刘易斯拐点”并制约经济结构转型,长期的“一胎化”导致年轻人群的消极生育观念等等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指导下,不同地区,因时、因地制宜地放开“单独二胎”,将有针对性、妥当性、可持续性地解决这些积累已久的问题。科学调整生育政策,将更有效地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拉动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引导出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 -11 -16(1)
[2] 张克豪.单独二胎政策的优劣分析——基于我国计划生育问题及开放二胎政策的思考[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0:241
[3] 李博涵.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对我国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4,2:20~21
[4] 汪妍.二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青年与社会,2014,1:202~203
[5] 李占婷,刘乐乐.浅议中国目前人口增长率放缓及单独二胎政策[J].内蒙古统计,2014,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