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梅山傩戏舞台场景中“花坛”的艺术性浅析
刘剑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梅山傩戏的舞台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梅山傩戏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地方艺术语言有着广泛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花坛是梅山傩戏诸多法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在梅山傩戏中,以花坛与坛架构成的舞台背景是整个傩戏最主要的布景,对于花坛这一布景的研究,尤其是其虚拟性,戏曲性、装饰性的艺术性特点会对我们在美术探索和艺术构成上有很大借鉴意义。
梅山傩戏;花坛;虚拟性;戏曲性;装饰性
近年来,我国的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与挖掘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梅山傩戏的魅力及其研究受到了海内外更多的关注,2010年,梅山傩戏相继受邀到美国威斯辛大学访问演出,2011年,梅山傩戏成功入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山傩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个性鲜明,内容丰富。如果我们对其艺术特色不断的传承,以及在适应新形势下有所创新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融入到我们的美术教学和地方产品设计上,梅山傩戏影响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花坛”是梅山傩戏诸多法事中很重要的一个场景,它具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以及虚拟性、戏曲性、装饰性的艺术语言。
在梅山傩戏诸多法事中,坛架上的花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场景也可说是一个道具。
在梅山师教(靠近冷江,新化一带)中,阳坛上的坛架,摆设最为丰富,一般神龛上的元始天尊居中,代表道,也就是元始天尊总结,归纳的“道”,而左边是灵宝天尊,代表“经”,意指灵宝天尊把元始天尊的“道”写成“经书”:而右边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它代表是“师”,主要是指道德天尊负责把灵宝天尊的“经书”传授给人们,这三大天尊是道教的至高权威,又叫“三清”。往下就是“大罗金阙”表示神仙居住的三十六重宫殿,下面摆满了朝板,天蓬尺,手香炉,印牌等法器,再往下摆上申,许,张,葛,萨等五位元帅掌醮官牌,打台上(即神龛下的香案)分别供上酒,茶,牲,净水,而我们说的花坛在香案上方,用竹篾扎上三角形的花,主要以红,黄,蓝,绿为主,呈拱门形状架于香案上,代表殿门,下面挂一个竹笛,而在梅山元皇教中,花坛有时就用竹条做杆,下面是布,布中裁三个半拱门的洞,代表三个殿门,中间是元始天尊,代表清微仙境,左边是灵宝天尊代表禹馀仙境,而右边的道德天尊代表大赤仙境,因为这个也叫“三清三境”,也有更简单的,中间摆一香案叫“五台山”,后面由三个竹竿撑起,中间一个大拱门,里面再供“三清”,总的来说,虽然各个道场不一,花坛的布置有繁有简,但总的意义是不变的,代表的是宫殿之门,也有某个法事,专门做一个专场的花坛,如娘娘花坛,而所有的花坛材料都是由竹子做出的,这也有个渊源的,根据《元皇金銮九州会兵》中的称“丁光元年去载竹,丁光二年竹子生,丁光三年三月三,竹子长在须眉山。一枝生来朝东斗,二枝生来南海边,三枝生来朝西斗,四枝生来北海边,五枝生来朝中央,遮了太阴与太阳。上有千枝千片叶,下有万节万条根。上有三节为何用,十方门外做梁廊,取了竹鞭有何用?十方门外打邪精。收了竹篼有何用?(竹篼为竹子根部,常用来制卦)日落西山定阴阳。总记生死轮回路,男定阴来女定阳。因此,花坛的竹坛不再是生物的形态的“竹”而是梅山傩戏中赋予法力的一种法器。
梅山傩戏是梅山人捕鱼,狩猎,尊祖祭傩的一种宗教活动,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在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梅山人生产活动后一道自导自演的文艺大餐,花坛是梅山傩戏诸多法事中很重要的道具,通过不同法事中不同花坛布置的对比与综合,其艺术性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虚拟性:作为道具,花坛的虚拟性不言而喻,首先,其主要材料——竹子本身就是梅山神物,在这里,通过法师的“存变”,它变成了虚拟中的城墙,殿门。而那竹篾上的无数的三角形的小花更像是代表梅山神教里的令旗,也有着法力。同时,在一些法事中,花坛本身就是虚拟某些神仙道场,其本身完全虚拟成了一种法器,这既是梅山人对神灵的敬畏,也是梅山人的一种直观审美。
2.戏曲性:梅山傩戏的花坛具有写意,象征,图案化的审美特征,花坛的形状及摆设的作用类似与传统戏剧中“一桌二椅”,花坛的不同数量,不同摆放表示着不同角色的转换。如娘娘花坛,明显热闹,繁复得多,所以,就像戏剧里面不同场景的转换一样,花坛就像是布景,但不同的是,它既是布景,又是随时参与的表演中去的道具。
3.装饰性:花坛连同整个神龛构成了一个神仙居住的三十六重宫殿,整个画面以方为主,包括牌位,图像、香案。而花坛是圆的,寓意天圆地方,也构成了画面方中寓圆的和谐,其次,所有图像包括花坛上花的颜色以暖色为主,鲜艳的红与深沉的蓝为基调,色调沉郁,高亢,符合梅山人性格中狂狷,奔放,血性的状态。
二十一世纪肇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两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发表了“文化多样性”的宣言。我国迅速作出反应,在文化部有关机构领导下,全国各省、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适当应用、继续发展”的方针,积极进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试点工作。梅山傩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花坛作为梅山傩戏的一个场景,其中包含的原生态的艺术性,如虚拟性、戏曲性、装饰性等,必将对我们的民俗学,戏曲学,艺术形态学等都大有启示和借鉴。民间艺术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艺术精神,也不在于它的艺术形式,而在于它能够带给我们艺术创作的启示。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定艺术语言和艺术观念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察对象以及表现对象的方式,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就是从民间走向现代,是艺术家去创作和利用民间艺术直接转换道美术馆或现代环境中,从民间到现代不是一种还原,不是艺术家从民间挪到现代,而是艺术家本身走向艺术,是艺术家本身观念的转换。积淀千年的梅山傩戏舞台场景,其原生态美学范式将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与艺术路向。
★科研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梅山傩戏舞台场景的艺术性及其保护研究,编号:1200745。
[1]曾迪.梅山神坛[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2]李新吾,李志勇,李新民.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J].中华傩文化网论坛.
[3]孙文辉.人类学视野下的湖南傩戏(续)[J].艺海,2009(04).
J825
A
1005-5312(2015)20-0149-02
刘剑峰、男,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画与梅山傩戏的美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