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星 宇
(扬州市竹西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略谈展馆资源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作用
董星宇
(扬州市竹西中学, 江苏 扬州225000)
摘要:展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美术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它能很好地弥补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空间、内容和器具等多方面的不足。通过参观和开展社会推广教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名师大家的创作历程,解读名品大作的审美情趣,于潜移默化中构建优良的审美观念,还能给教育者开辟再教育、再提高的可行通道,实是中小学美术审美教育难得的助推器,应多加珍惜与利用。
关键词:展馆资源;审美教育;助推器
展馆资源(本文主要指博物馆、美术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丰富我们的人文生活。据相关资料推算,目前展馆资源的普及已达县级城市这一层面。利用好这一资源,不仅可以助推社会的经济、文化、旅游等行业或领域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美术审美教育的助推器。展馆资源的这种多面影响所呈现的多重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研究,本文拟就展馆资源对中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辅助教育功能做一探讨。
一、展馆资源弥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不足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然而,现实中的多数中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课时数为9522课时,艺术类课程占九年总课时的比例是9%-1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也进一步明确了9%-11%的比例。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本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按11%的上限标准开设艺术类课程。其中,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开课不低于艺术课程总课时数的20%。然而, 笔者所在省份小学艺术课程周课时为4节,美术和音乐各2节;学生升入初中后,艺术周课时却下降到2节课(美、音各占1节),显然很难达到国家标准。以目前使用的“苏少版”教科书的每册9课时来分配,每个课程的课时量只剩下2课时左右,用正常一节课45分钟来说,每个课程满打满算90分钟,一学期也就13—14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实现课程目标还是很难的。还有,按目前新课程要求,艺术课程的艺术创作体验必须“课堂完成”,让学生在90分钟内完成从艺术审美到艺术创作,即使对于一些非专业成年人来说也是很难达到的,更别提这些未成年的学生。因此艺术专任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往往会顾此失彼,只能完成基本授课,而忽略或减少了审美鉴别力、审美欣赏力与审美养成的教学,教学的真正效果大受影响。
以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情况来看,一般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美术专业教室概率并不高,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校的艺术专用教室都没有配置到位,从数量上看并不充分,很难满足实际教学之需。以笔者自己学校来看,全校3个年级36个班,3个美术教师,1间美术专业教室,在做了各学科全面优化安排后,每周留给艺术类学科可安排的课时只剩下18个节次,这就导致了3个美术老师的课时相对集中,1间专业教室无法在同一时段给几个同节次班级使用,现有的专业教室和教学工具从数量上必然保证不了美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根据国家对专业教室的要求,专业教室应具备与专业教学相关的硬件教学工具,包括成套的画架、画板、静物展台、陶艺课程用的陶土等;软件教学包括各种专业技法挂图、书籍等。这些单一的软硬件也不是所有学校的专业教室都能具备的,部分条件相对差些的学校甚至至今都没有专业教室,或者只是一些“挂牌”教室。因此,教师想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施还很缺乏。
二、展馆资源的合理利用
鉴于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场所和设施的紧缺状况,充分发挥各地展馆资源是改善中小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有益途径。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展馆资源可通过以下方式辅助学校美术教育。
首先,展馆是大师作品的聚集地,只有博物馆、美术馆才有可能将名家们各时期或不同主题的重要作品呈现出来,参观者由学校教师、引导员、语音设备或移动终端APP引导,感知这些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意境,凭借这些作品来提高审美鉴别力、审美欣赏力。
其次,展馆不同内容安排的更新,充分拓展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空间。通常博物馆、美术馆能及时发布各项展览内容,并因学者专家的参与而具有独特性、权威性、教育性。从而使中小学生得以亲身感受艺术家的作品、体验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以及艺术精神。
第三,展馆还是艺术老师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场所。博物馆、美术馆针对中小学教师设计的各种展览,能让教师将这些展览内容引用到美术学科的教学设计中。
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如果与教育活动的策划密切配合,观展者就更能通过参观展览与亲身体验的历程达成审美理想,体验到“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应时的波动”[1],进而产生创作实践的动念。
第四,社会推广活动是展馆服务社会的桥梁。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与参与,我国博物馆、美术馆在推出有关外国艺术家创作理念与作品介绍的展览时,大多会将推广教育工作与展览活动做最密切的结合,以期在短短的二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将展览与推广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这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非常有益,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从展出作品中思考教育推广策略,进而快捷有效地去接受展出作品的相关知识领域、理解展出者的艺术精神、策划者传递的艺术理念等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们再去思考与评估各种不同性质推广活动的可行性,决定推广教育活动适合的学生年龄层,将会极大地提高美术教育的针对性,教育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三、展馆资源利用的实例剖析
展馆资源助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事例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本文将以罗丹创作回顾展的推广活动为例,略做说明。
2014年11月27日至2015年3月22日,“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139件作品,完整回顾了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的创作生涯,也通过独具匠心的展陈方式,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法国巴黎罗丹的故居、工作室、餐厅、花园之中。
本次展览分为“最初的岁月”、“雕塑家的诞生”、“渐臻成熟”、“走进神秘的罗丹工作室”四个单元。“走进神秘的罗丹工作室”将带领观众走进艺术家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天地。推广教育展馆策划了以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推广教育活动,举办罗丹艺术冬令营和周末亲子活动。
由于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美劳科课程教学中动手多,视觉观看与审美判断少,这易导致失去发现美的乐趣;同时,也无法掌握为何而做的理念。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中体验艺术家创作的历程。因此,中小学生在进行动手操做体验之前,先由导览人员分组带领到展览场参观罗丹的相关作品,了解罗丹艺术创作所采用的技法;并让学员去思考罗丹所利用的艺术元素有哪些,它们的特色是什么等等。参观活动结束后,回到进行推广教育活动的大教室,利用国家历史博物馆提供的安全性替代教材,实际体验罗丹创作艺术的过程,了解这样的创作手法可能出现的随机性与偶然性,从中发现罗丹艺术的特殊性。
“艺术作品原则上从来就是复制的。凡是人所做的事情,总是可以被模仿。”[2]为让学生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利用替代性的材料进行教育引导活动很有效果。下面以寒假艺术营的活动,复制“巴尔扎克纪念像”和亲子假日活动的复制“思想者”为例。
(1)由于罗丹“巴尔扎克纪念像”是利用石膏作为翻模材料,此类材料容易烧伤皮肤。这样的材料并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因此改以食品级硅胶作为替代安全且环保。
(2)针对亲子假日活动的复制“思想者”,活动策划单位事先搜集了多种生活废弃物或各种安全的工业材料;每种至少都有二十个以上,让学生与家长挑选,并可用堆积的方式来“复制”,此举既可以发挥审美创造力,促进学生与家长在利用“可再生”材料复制过程中,形成低碳环保意识,同时也是家长对子女的“良性”示范。
(3)寒假艺术规划以三天的活动来具体体验罗丹的艺术创作过程,其中之一是为体验罗丹如何在他神秘的工作室制作“巴尔扎克纪念像”。制作之前的活动已包括罗丹艺术的导览,“走进神秘的罗丹工作室”现场介绍,让学生了解大师罗丹的创作方法;核心部分是通过相关专业人员“肢解人像”,只留下作品最核心的部分;肢解过程伴随着另一种新的组合方式——“组装”,即将各个独立的元素集中于一个构造之中,从而达到理解整个雕塑的细节制作和整体把握。
(4)学员在工作台临摹“巴尔扎克纪念像”后,在翻模过程中均有活动助教、志愿者、公共服务同学在旁进行指导、协助,提醒其注意安全。
完成作品后,鼓励学员再进入展览场欣赏艺术家的各时期作品,同时进行自我的评量。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员完成了从观赏者到创作者再到评价者的转换,在时间上跨越了作品和现时操作之间的距离,在角色上完成了作者与观赏者的交换,在空间上完成了从课堂到工作坊的更替,美术审美教育的结果必定会在外部指导和内在体验感悟中生成,茁壮成长。
四、结语
目前,借助正在普及的展馆资源,由美术馆扮演学校审美教育推手的重要角色,是中小学提高审美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大势。而在助推中小学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我国展馆资源的公共服务价值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性、大众性也将进一步突显。这种相得益彰的结合是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最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金宇)
The Impacts of Exhibition Resourc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ONG Xing-yu
(Zhuxi Middle School of Yangzhou, Yangzhou 225000, China)
Abstract:Exhibition resources, like 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art aesthetic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s, which can make up the shortag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pace, content and facilities. By visiting various exhibition centers and making use of socialized education promotion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erience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great masters, interpret and enjoy the aesthetic temperament of famous works so as to boost the acquisition of art aesthetic feelings and explore feasible further education channel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exhibition resourc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exhibition resources; aesthetic education; booster
中图分类号:G 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5)04-0097-03
作者简介:董星宇(1981—),男,扬州市竹西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