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一些思考巧用实验,加深理解

2015-02-14 12:58沈晓梅
新课程(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橡皮塞烧瓶氢氧化钠

沈晓梅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实验。

以沪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为例,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氢氧化钠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书上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化学实验来验证反应的发生,所以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无从下手,几乎是通过与“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类比来进行知识的理解。这样会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模糊,学习起来也困难。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讲到这个知识点时就比较容易出错,而实验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所以,我在进行教学前就思考如何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反应。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实验药品和仪器,让学生来进行实验的设计。

实验原理:2NaOH+CO2=Na2CO3+H2O

提供的实验仪器:铁架台、烧瓶、玻璃导管、注射器或胶头滴管、气球、试管、烧杯、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止水夹、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提供的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水、盐酸、碳酸钠、碳酸钙等

一、从生成物出发,通过验证碳酸钠的生成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学生通过原理可以知道,要证明反应的发生,就是证明Na2CO3的生成,实际就是证明CO32-的生成。那他们很快就可以设计出可以用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来进行实验。

方案1: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生成了Na2CO3。

方案2:取样,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生成了Na2CO3。

在方案1 中,学生对于盐酸量的问题有一番争论,通过分析,发现稀盐酸既能和NaOH 反应,也能和Na2CO3反应,而先发生反应的是NaOH,所以盐酸需要过量。

二、从反应物出发,通过验证二氧化碳的减少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发现如果反应发生,二氧化碳就变少了,而利用所提供的仪器中,学生可以设计二氧化碳减少而引起压强改变的实验。最典型的就是喷泉实验。如右图所示,烧杯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关闭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振荡,打开止水夹,发现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中,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减少,也就证明了反应的发生。

学生此时思路打开,设计出了多种通过压强改变而证明二氧化碳减少的实验。如将试管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倒放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最终试管中液面上升;还可以将气球套在导管上,将导管和单孔橡皮塞相连,塞入收集满二氧化碳的烧瓶,再向烧瓶中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发现气球胀大等。这些气压变化的实验均可以运用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中来。

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压强的减少就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造成的,还可以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引起的,所以,还需要做一组对比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进一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设计,教师就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讲活了、讲透了。在复习时对比发现,讲过实验和没有讲过实验,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是有明显差异的,学生对实验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即便不讲,也能很快地回忆出这个反应,这也达到了预期的将复杂的化学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简单化的处理的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多反思,让化学课堂通过实验得以进行实实在在的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橡皮塞烧瓶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钢化玻璃的来历
水重新沸腾实验的改进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
神奇的“魔术”实验
氢气的制取及其爆鸣实验的改进
鱼沉浮与水面升降
氢氧化钠知识大探究
手掌里的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