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观察

2015-02-14 07:33胡亚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生化神经功能

胡亚芳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观察

胡亚芳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在治疗7d时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重症脑血管病;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预后

所谓重症脑血管病是指出血量大、出血部位特殊、梗死面积大或梗死涉及多个脑叶等,该类患者病情重,抢救成功的患者住院时间长,康复慢,并易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在该类患者康复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营养支持治疗包括全胃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两部分,临床以往多主张行早期肠外营养,而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而我院近年来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相关标准[2],且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8分,并持续≥48h;所有患者在发病48h内无应激性溃疡发生,预计生存期均≥2周。将符合上述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5.1±7.3)岁,疾病类型:脑梗死14例,脑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6.8±7.2)岁,疾病类型:脑梗死15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所诊断的脑血管病类型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工作,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的24~72h内给予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治疗:

1.2.1 研究组 经过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采用营养液输注泵经鼻空肠营养管持续滴注瑞素(肠内营养乳剂),初始剂量为总量的1/4开始滴注,每天递增,7d内达到完全EN。

1.2.2 对照组 实施完全肠外营养(TPN)治疗:同样经过常规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实施TPN,肠外营养液由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以及胰岛素等组成,组成袋装静脉营养,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方式给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所有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和治疗第7d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比较;②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和治疗第7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3]制定,其中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病残程度为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90%~46%之间,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5%~18%之间;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未减少或增加;死亡。以前三项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比较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d时的各项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P<0.05,详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疗效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21例、14例患者治疗总有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2.4 并发症

对照组共10例(33.3%)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研究组仅3例(10.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7d时治疗前治疗7d时ALB 39.2±3.71 35.6±3.85*#38.5±3.62 33.5±3.24*PA 0.28±0.03 0.25±0.02*#0.27±0.01 0.22±0.03*GLU 8.73±1.75 10.93±3.21*#9.01±1.58 14.32±4.10*TG 1.46±0.38 1.52±1.02*#1.48±0.42 1.22±0.76*ALT 35.2±4.7 40.2±6.5*#35.2±6.1 73.3±6.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15.26±5.21 14.98±5.03治疗7d时7.25±1.26*#11.32±4.38*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的最高头号杀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激状态下机体内分泌代谢基础增加以及众多炎性介质介导下的高代谢状态易导致机体发生严重代谢功能紊乱,并加之应激性胃肠反应,均会严重影响消化道的吸收和消化功能。

以往临床多主张实施早期TPN,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长期TPN以引起感染和代谢异常等多种并发症,并具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4],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只要病情许可,胃肠道仍是最佳的能源供给途径[5]。通过空肠给予低脂肪、要素配方的肠内营养支持主要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到肝脏,更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不仅利于内脏蛋白的生成和调节,并且可预防细菌从肠内移位,微创肠道的完整性和免疫作用[6],同时避免了由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所致的相关并发症,安全性更高。对于胃肠道营养开始的时间,由于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在48h内小肠是能利用营养物质的[7],因此我们选择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的24~72h行肠内营养效果显著,同时由本研究结果可知,给予肠内营养的研究组其在治疗7d时的各项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总有效率达70.0%,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中可快速改善患者机体状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薇,冯立群,毕齐.肠内营养混悬液对重症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蛋白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17):1896-1899.

[2]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9(16):382-383.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9(16):382-383.

[4] 朱碧贞,杨观德.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6):767-768.

[5] 郑丽芳,潘春联,梅元武.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7):4824-4826.

[6] 吴岚,李浩,唐永刚,等.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老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 (7):819-821.

[7] 苏跃康,李勤,邱亚,等.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29-30.

胡亚芳,1976年生,女,汉族,云南宣威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神经内科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生化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谁是半生化人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