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瑞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汉中 723001)
从《希夷梦》的治河描写看实学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王 瑞 瑞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汉中 723001)
《希夷梦》是清代初期的一部特点比较鲜明的神怪小说。作品以陈桥兵变为背景,以梦幻形式写出了闾丘仲卿等人在国家灭亡后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故事。在闾丘仲卿的种种功绩中,作者特别突出了他在治河方面的贡献,小说中前后两次写了他梳理河道和防治水患,不仅记述了他的功绩,而且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他治河的方式和整个过程,这在古代小说中可谓别具一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清初的实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作者炫学的创作目的有关。
《希夷梦》;治河;实学;炫学
《希夷梦》又名《海国春秋》,作者汪寄,号蜉蝣,新安(今安徽省徽州)人。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庆十四年(1809)新镌本堂藏板本。据此作者应为乾隆时人,乾隆五十一年以前已逝世。黄粱一梦式的写梦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自成一派,久行不衰。《希夷梦》以长篇说部的文本体制,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记述了海国五十多年的功业美梦,这与以往以短篇为主的写梦小说相比独具特色。小说在梦幻意识和梦幻手法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和创新,值得深入研究。作品以陈桥兵变为背景,以梦幻形式写出了闾丘仲卿等人在国家灭亡后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闾丘仲卿是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的幕僚,在赵匡胤夺权后四处奔走,积极从事复周的活动,屡经挫折后偶入黄山希夷老祖洞府中,在梦中进入浮石国,在西大夫的推荐下被浮石国王拜为客卿,于是他治经济、平内乱、除外敌、治水患,建立了不朽功业。在客卿的种种功绩中,作者特别突出了他在治河方面的贡献。小说中前后两次写了他梳理河道和防治水患,不仅夸张地记述了他的功绩,而且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他治河的方式和整个过程,这在古代小说中可谓别具一格。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客卿的治河?笔者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对此略加探讨。
《希夷梦》中关于治河的描写共有两处。第一处是在第七卷,闾丘仲卿漂流到浮石国,化名古璋,落魄飘荡途中遇到了沿河视察的西大夫,进而受到西大夫赏识,参与了治河。浮石国地势西低东高,而粮食储备多依赖于西北地区,因此挽运粮食特别艰辛。古璋随同西大夫到达后,看到两岸都是挽运的纤夫,“河中之水,深不足尺,浅惟淤泥,挽撑均系小船轻载”[1]92,官吏“鞭催棒促”,哭声和号声相杂,十分凄惨。古璋对河道做了实际考察,看到上游和下游水量充足,只是因为坝的阻隔,上游的水流归到南运河,致使中间春水河段三百六十里河道干涸,因此导致漕运艰难,田地干旱,农民收成无望。古璋仔细斟酌之后向西大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采取“将上河之水放来”的方法疏通河道,具体措施是:先将河道的各沟洫堵塞,再开坝放水,这样上游水放来时就没有耗散,水流充足,漕运可完。小说中对此作了这样的描写:
古璋道:“不妨先将此河及各沟浍进出之口,俱令漕完。择坝上相宜之处掘开,放水使下,各口既经堵塞,水无耗散,诸邑粮饷,自可运上,惟多过一坝耳。”西大夫道:“约几天可得浮运?”古璋道:“第一天筑塞,开坝放水,第二天搬运过土河坝上小船,第三天浮送迭挽,即可抵上坝。”[1]92
这是古璋治水之才的初次展现。纤夫在中国漕运史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辛劳也为大众所熟知,本章中还针对纤夫挽运的艰辛,提出了“迭挽”的办法:每十里设一篷备办饭食,让每组纤夫只负责固定十里的河道,来的时候拉的是重船,在篷里吃饭休息完回的时候拉的就是空船,这样重行十里,轻行十里。人不觉疲劳,漕运的效率大大提高,也即利用更换替代的方法,把民力使用的时间缩短,让人们感觉不到疲劳,效率却大大提高。小说中对此作了这样的描写:
西大夫道:“何谓选挽?”古璋道:“迭挽者,短用民力,使不疲劳,乃更换替代之法也。”西大夫道:“如何为更换代替之法?”古璋道:“每篷备办饭食,凡纤夫过篷,即将重船交与前篷纤夫接挽前去,而代空船回转。是重行十里,轻行十里,人不觉其劳,而运倍加速。”[1]92-93
作者在解决国家漕运大事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百姓疾苦,解决了禾苗干旱难望收成的民生问题。完成国家运粮任务之后,作者并没有马上将上游坝堵塞,而是再将各沟洫进口打开,使水入蓄,用来救干旱的禾苗。如果这样放一次救不了禾苗的话,可以五天放一次,连续循环二三次,这样南河既不致误运,而千万顷禾苗都可以救活。
在第32卷到34卷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再次描写了治河。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次治河过程,详细地描写了径川整个河道的自然状况及受灾情况,并根据各个河道的不同情况,结合古人经验给出了建设性的治理办法。小说中的武侯历时三年从下游勘察水势直到水源处(阳光谷),并且提出水患的中心就是“地上河”这一河段:
自桃根峡至蠡口,河势历年加高,河底逾于居民屋脊。下流既壅,上流自滞。滞则涨,涨则漫,漫则崩,则泻,或数百丈,数十里,皆未可知。[1]530
武侯认为水本来应该在地中流淌,现在河床都比居民屋顶高了,怎么能没有水患,根治水患根本的办法是让河水仍归地里流淌。但是如果自高处把河床挖深的话,费用巨大,耗时耗力,看似不可能完成。武侯想到河的南岸居民较少,可以依沿岸地势以旧河南边的堤防作为一边堤防,就平地挑开河道,以挑起之土专归一边以此可修建另一边堤防。小说中对此作了这样的描写:
若自高浚深,使行地中,则其费浩大,诚难措办。今舍此河而不用,依于河防而另就平地挑开河道,以旧河作一边堤防,以挑起之土专归一边,筑成厚岸,则河深防固。加以善后之良规,守而不失,而以永免水患。即守不力,亦可得千百载之安。计其费项,较浚深入地可省三分之二。[1]530-531
另外在具体实施中还要据情况节省费用,在上游只把泥沙壅塞的河道疏通即可,即只把桃根峡以外疏通,峡内水势迅速,砂碛自然不能壅塞,渐渐随河流淌就好了。另外,如果河水的湾过大就把湾截断选取较近距离筑堤防,可以节省很多工料,又可以减少泥沙淤积。此外,有支河的地方还要注意分流:凡是两边有支河的地段,都将堤凹下一丈,用三和土筑成坚坝,水大则流去,可避免漫涨崩岸等患。
在巡查河道的过程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些针对具体问题的治理方略:首先,对于河堤决口水势太大难于修补的问题。作者给出了两种方法,其一,弃缺口河道另筑新河道。其二,上游建闸使下游水势舒缓以便修补缺口。“惟于上流相择地势,刳堤建闸,使上流水来,由闸口泄,以便筑下口耳”[1]521武侯认为第一种方法虽好但耗费巨大,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其次,对于龙楼冈下的漩涡水每岁溢涌,数次骤退,虽不损田庐,但是躲避迟的话就会被漂没的问题。武侯运用了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即“鲧障洪水”的方法,修筑一些简单的堤埂把村落保护起来以抵挡洪水的蔓延,如文中所述:
令凡于缺空之处,皆筑墙垣,而于各路口亦皆堵塞,造阶出入。凡离村庄远者,在于路旁挑高土堆阜,并筑大垣,以便不及入村庄之人民、牛马趋避榭。[1]529
从整体到局部,从考察到制定策略,从动工到具体实施,作者总结出了一系列周密的、建设性的、符合实际又高效率的策略,让读者不得不折服。
中华民族自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水患的影响,河流孕育和繁衍了炎黄子孙,同时也给一代代华夏儿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治河因此也成为亘古不变的主题。华夏民族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艰难的治河历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更有一些治河先贤名垂史册。从共工、鲧、禹到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再到元代贾鲁、明代潘季驯,这些先贤都是因为治河而闻名古今。有清一代河务更是长期为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涌现出了靳辅、陈潢裘日修等治河名家。“漕运是清政府的生命线,每年都需要六七千只漕船从东南地区运载四百万石漕粮到京师,作为官俸,兵饷以及居民生活消费的来源。”[2]13康熙十五年发生了严重的河患,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漕运受阻。安徽巡抚靳辅临危受命,接任河道总督,他考察河务,实心任事和他的布衣之交陈潢顺水之性,审度形式,实地考察,经过艰苦周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综合性的治河策略,在中国河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希夷梦》的作者总结了历代治河先贤们的经验与教训,并从整体到局部提出了建设性的治河策略。在治理春水河干涸、解决田地干旱时运用了北宋王安石“引黄河水改造两岸低洼瘩薄之地”的倡导、在治理泾川上游河道时运用了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理论、在修筑河堤时运用了东汉王景“裁弯取直”的方法,降低了工程量。小说中作者整体上遵循了贾让“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不与河争地”,即根据河流下游已淤积成悬河之势,应当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但是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又做了改进,消除了贾让耗费巨资、毁坏田庐的不利影响。虽同是另寻新河道,但是作者敏锐地找到了节省工料又不劳民伤财的办法:考虑到南岸外居民较少,因此依旧河地势,利用旧河南岸堤防作为新河道一边堤防,顺势挖取新河道,以挖出来的土筑坚固的另一边堤防。
在完成治河的浩大工程中,作者也注意采取措施赏罚并用调动民力,以最大效率完成治河工程。如在动工修筑新河道时规定,每一万二千五百人筑防挑河,限六日成功一丈,不到六日就完成的赏,超过七日完成的罚,如遇风雨天气则可延期。各个地方的人民都不强迫参加治河工程,遵循自愿原则,或农闲时候来,农忙时候去,都尊重他们的意愿。每一万二千五百人分派工程十丈,完工后再叠加。负责督查河政的官员必须按规定记功赏罚,作奸犯科者将军法从事。尊重民意,公平分配,赏罚分明,民众岂能不踊跃参加劳动。作者不只有高效率的工程作业模式,更加有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明智之举。另外,在对贪官污吏的惩罚上很残酷,文中多处贪官一旦被查处,大都被立时处决,并籍没家口。如在动工治河时在蠡口查出的贪官下中大夫束横、下下大夫白与梁,虽然舒太远谏言束横素无贪虐之名,又是正直的顾庶长提拔的,恐怕不是很恶劣的官吏,武侯还是将其游街示众之后正法,为的是威慑众官,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治河是历朝国家事务的重心,有清一代河务更是重中之重,涌现出靳辅、陈潢这样的因治河而名留千古的大臣,“治河”也成为哪些怀才不遇的小说家炫学的首选。但是小说中的治河往往又不同于现实中的河政,在小说家笔下治河往往带上了神秘奇幻的神魔色彩,他们往往把水患归结于怪物作怪,这在《于少保萃忠全传》和《梼杌闲评》中都有类似的描写。《希夷梦》中也有大量精彩的除怪描写,这在一定意义上又反映出清初长篇白话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即“题材的混融综合”[3]。《希夷梦》在治河过程中表现出了功业类和神魔类混融的特征。作者在治河的过程中有不少细致夸张的神怪描写,把一些河患归结于怪物作怪,这些智除怪物的篇章尤为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小说家往往把治河与神怪联系起来,把河水涨溢归为河中怪物作怪,并把一些奇思妙策归于神的指点。在《希夷梦》中作者写到三处水怪为害并且对为害的情况以及除害的过程作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一)垂缰除白鼋。在垂缰地界治河修闸时下桩总被浮起飘去,最后得知是下边有白鼋为害。对于这种怪物的惩治,作者借鉴了前人小说中的方法,即把大量生石灰投入河中使河水滚沸,进而除怪:利用废旧大船,将船底首、腹、尾各凿巨孔,用絮塞好,装载石灰,泊鼋窟边,又在堤上堆砌大量石灰,这样湖中船上石灰与岸上石灰大量同时投入湖中,湖水顷刻如汤滚沸,白鼋俱被煮熟漂浮起来。(二)蠡湖灭蛟。作者先把蠡湖湖水泄去大半,然后锻成狮形曲牙钩爪、尾尖锋利倒须刃,选强弩分列八方,再用蜡绳穿齐,另以铁链沉锋于洼中。始令善泅者着重蜡衣裳巾靴,分布潭内周围,牵拽落底之铁链蜡绳,盘旋扰搅,使刃纵横上下,洼中蛟类尽被杀死浮出水面。(三)龙楼冈尽诛水怪。这一伙怪比较厉害,作者精心设计用巨缆每七百步一大炮,中间再安蛇丝炮放入漩涡中,大炮小炮齐发,诸怪无以遁形皆被杀死。
小书中尤其值得一提且富有创新意义的是,在神魔和功业混融的同时作者又展现了其杰出的武器制造才能。作品中的很多兵器如狮形曲牙钩爪、尾尖锋利倒须刃、蛇丝炮等,虽说都是作者的想象,但是其制作过程描写之详细,威力之大,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如果说灭蛟用的钩爪还不能使你惊叹的话,那么龙楼冈诛水怪所用武器的精密和强悍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小说中对大炮的制作精密程度做了这样的描写:
熔金针鱼作豆二十七石、粟四十石。复以川草、乌汁淬之,后捣旋虫子子虫渍之,再煅冷砧金片,裹断竹筒,先入硝磺药品,后将金粟、金豆封口,筑实成炮。大者、小者俱入巨筒之中,另加药料筑紧,共成大炮百有二十。[1]554
这些武器从详细制作到巨大威力的描写说明作者并不是固守书屋的书呆子,而是阅历丰富、见识广博、思想开阔的有识之士,先进武器的想象和使用说明作者受到清初“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东来,他们一方面在华传播宗教神学另一方面也传播自然科学。“传教士译介的天文、舆地、数学、物理、医学、植物学和动物学方面的著作达到数百种,“西学”的名称即由此得来。”[4]949明朝时传教士东来,把西方的天文、地理等知识介绍给中国人,使中国人看到了传统学术以外的另一种不一样的知识体系,利玛窦是其中的代表,他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撰的《同文算指》都对“西学东渐”产生了较大影响。入清之后,西学东渐继续进行,我们知道康熙皇帝就对西学比较感兴趣,传教士依然在对华传播西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较有名的有汤若望、南怀仁、张诚、白晋等。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作汪寄就是受到“西学东渐”思潮影响的文人代表,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学到的“西学”运用于除怪灭蛟上,可谓学以致用,虽说是虚构,可是文中奇妙、精巧、威力巨大的武器还是令读者叹为观止。
作者为什么如此浓墨重彩地描写治河?笔者认为这和清初的学术背景和实学思潮有直接的关系。
在中国学术漫长悠久、纷繁复杂的发展进程中,清代的学术思想可谓波澜壮阔,绚烂多姿。“从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起,耶稣会士东来传教,到王、黄、顾等诸多杰出思想家和学者的涌现,拉开了清代学术思想的序幕。”[5]22明清易代使得由明入清的有识之士在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后开始反思,离开他们的书斋去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从明末脱离实际的空疏学风中猛然惊醒,开始注重实际,探求经世致用之道。涌现出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批判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著名学者,实学思潮应运而生。“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具有尊重中国思想学说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经世致用,重视生生不息,重视积极进取,重视理论深度,重视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领域。”[4]793总的来说,清初实学有三个方面:(1)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强调经世致用、关注社会问题,提倡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这其实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清初重视建功立业的功利主义。(2)突出和强化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倡导回归儒家原典、准确理解经典文本。表现了回归儒家思想传统的创作倾向,提倡崇实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精神。(3)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把天文、地理、九经、诸史、风俗、吏治、财赋、典章、制度等具体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全部列入实学学术研究内容之中。水患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政务。到了清代,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河道年久失修,黄河与运河多次决口,而且影响了漕运。河患问题成为大清帝国的隐患,并且长期成为清政府最迫切解决的内政问题。康熙帝登基之初就把“三藩、河务、漕运”刻在宫殿柱子上,并时常用“河道关系运道民生,甚为重大”来训谕臣下,选择有才能的士人总管河务。正因为河务在清代国家事务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之选贤任能在治河中的关键地位,因此在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之风影响下,治河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关心治河,提出治河方略,成为一时风气,一些无缘参与治河实践的文人也往往会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治河才能。
《希夷梦》是在清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神魔小说,是清初倡导经世致用实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炫学之作。作者在其中不但表现了儒家“忠”的思想倾向更多的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海外岛国全景图,小说中囊括了天文、地理、风俗、吏治、财赋、典章、制度等多个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展现的治河理想。此外,作者遵循了从全局利益出发,以人为本,防洪与利用并举的治河准则,无论在巡视河道还是在后来整体治理河道的过程中,都十分注意普通百姓的疾苦,十分注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严厉惩治贪官污吏调动百姓积极性,并且在治河过程中注重利用人民的力量,如文中所述:“……用峡内之失业闲民,使之办河以觅食,其意必谓从兹饥寒可免,故业可复,心欢力倍,不催而成功必速……。”这与我们现在的治黄理念也有不少类似之处,本为写梦之作却处处映照现实。
研究者一般都将《希夷梦》归为神怪小说。笔者认为,就题材而言本书的确可以属为神怪小说,但贯穿全书的主线却是主人公在海外建功立业,本质上说更是一部功业类传记小说。小说虽然以梦的形式写海国春秋,但是大部分描述的都是主人公的功业事迹。它是中国卢生系列梦幻类小说,但又不同于以往的梦幻类小说,主人公以不一般的梦的模式(梦是梦,醒仍是梦)入梦又以梦醒的形式出梦,出梦后让读者觉得回到了现实世界,如文中提到北宋名臣包拯,让我们相信作者确实梦醒。但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吗?主人公得道成仙后又腾云驾雾回去验证了他们所建立功业的真实性,梦中的一切人和事就那样鲜活地存在,还有同样漂流而去的陆秀夫替他们做传。梦里还是梦外?真还是假?其实,假又如何?真又如何?我们只需在作者描绘的奇幻岛国中感受作者的雄才大略,品味作者的奇思妙想。在作者笔下“入道修真并非欲不得遂的败亡逃路,而是心满意足的功成身退”[6]。当仲卿和韩速的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时作者把他们置身于海外建功立业,小说末尾写陆秀夫抱死去的幼帝漂来浮石,宋朝灭亡。浮石五十载,中华三百年。最后仲卿和韩速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所谓因果循环自有定数,这也符合清初小说中的天命观念。
[1] 汪寄.希夷梦[M].沈阳:辽沈书社,1992.
[2] 刘兰霞.水畅河清—治河专家靳辅、陈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3] 雷勇.清初白话长篇小说的嬗变[J].明清小说研究,2003(2).
[4]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 郭杨.春秋历历 海国茫茫—不应被冷落的《希夷梦》[J].明清小说研究,2005(2).
[7] 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 雷勇.清中叶小说创作中的炫学之风[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3).
[9] 张瑞雪.历代治黄代表人物及其治河方策简介[J].黄河水利教育,1997(3).
[10] 聂春艳.清代前期白话短篇小说实学文化精神论略[J].作家杂志,2008(9).
【责任编辑 马重阳】
The Influence of Pragmatic Learning Thought on Novel Writing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Descriptions of River Regulation intheDreamofXiyi
WANG Rui-rui
(CollegeofArts,Shan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China723001)
TheDreamofXiyiis a fantasy novel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et in the military mutiny in Chenqiao, the novel gives an illusionary description of Luqiu Zhongqing’s great achievements in overseas after the nation perished. Among his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highlighted his contributions in regulating the river, such as guiding the river channel and preventing the flood, which is unique in the ancient novels. This writing style owes much to the pragmatic learning thought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author’s writing purpose of pedantry.
TheDreamofXiyi; river regulation; pragmatic learning thought;pedantry
2014-08-16
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LGYCX1414)
王瑞瑞(1989- ),女,山西吕梁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I207.4
A
1008-8008(2015)01-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