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美
(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投入高度的热情,注意力集中,学习的自主意识会增强,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学习效果自然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时他们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享受学习的过程。正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快乐地学习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古人讲:“亲其师则信其道。”意思是说,学生喜欢上了老师,才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程。语文老师不仅担当了教育者的责任,更承载着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如果学生能深深地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那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犹如源头活水。教师自然流露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自信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名衣着端庄得体、亲切随和、说话字正腔圆、书写端正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能把对语文的热情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带进一种别开生面的语文境界之中去,让学生感到教师懂得的知识真多,并对教师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感。这样的语文老师肯定具有无穷的魅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菜就那么几种,变着花样烧,会让你胃口大开。如果能够让语文课篇篇有新意,节节有新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迷恋上语文。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增添语文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一节课的开始就像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扣人心弦。好的新课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反之,课堂沉闷,如一潭死水。因此,导入语的设计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课文《推敲》时,我叫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推”是向前发力,“敲”是指短促的撞击,有声音。)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故事呢!那么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合在一起组成的新词“推敲”又是什么意思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了。学生个个兴趣大增。又如在教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五角星大家都见过,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通过质疑,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读课文时自然很专注。这样巧设疑问的导入,以课题统摄全文,既突出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课文自然很感兴趣,便会主动去探究,进而获得知识。
除了以上让学生实践体验的导人和质疑导入外,还可以用实物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引用古诗导入、看视频短片导入、歌曲创设情境导入等。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课文巧妙导入。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中指出情境教学“它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恰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例如教学《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体会祖孙分别后的思念与牵挂——期盼图时,我引读最后一节后,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在“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开阔的草地。”这一句,并配上音乐、剪纸,加上动情的语言描述?“看到这幅剪纸,我仿佛回到了往日,老牛总是在干活,兔子总是在玩耍,而此时:这头老牛定定地站着……(生接读着读下去)“如今兔子长大了,要离开生他养他的小屯和姥姥了,而老牛目送着她最心爱的兔子: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学生读)……我用语言和音乐的双重渲染,创设了和文本相契合的感人情境,使学生很快和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学生更容易想象出相应的场景,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这也为下面的当堂练笔做好了情感铺垫。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可以用角色扮演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情感,感悟语言文字;可以通过音乐渲染把音乐与文本沟通起来,创设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情绪环境”;或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再现情境……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需要运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恰当鼓励,激发兴趣。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功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情感体验。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等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无穷动力,我们应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阅读课上,我绝对不放过学生的“闪光点”,例如“你的朗读很动情,让我身临其境”、“你的想法非常独特”、“你的比喻真恰当!”……在作文评讲时,“你的作文,感情真切”、“你的语言很活泼,如同你本人,让人印象深刻!”等等。恰当的赞赏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4.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设置悬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趣且带有悬念式的情境,让学生在悬念情境中产生认知矛盾,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例如在《半截蜡烛》时,我这样过渡的:“德国军官顺手点燃了桌子这儿的半截蜡烛时,危险一步步向母子逼近。而伯诺德夫人的努力又失败了。在这危难的关头,两个幼小的孩子有什么反应呢?他们俩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这样的导入既小结了前面的内容,设置一定的悬疑,抛引出即将要学的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5.引导想象,激发兴趣。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想象。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求异、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地探究、学习。例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我问:“狼扑向小羊,羊的命运如何呢?”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展开想象。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狼突然倒下了。因为猎人向狼开了一枪。”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羊一闪,狼掉进了深渊。”……让学生放开思维,展开想象,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促进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6.补充资料,延伸教材,丰富情感体验,调动学习热情。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中会有一些空白,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学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文中对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只用了一段文字,而且这个故事距离学生比较远,他们无法体会司马迁含冤入狱、遭受宫刑后的屈辱、绝望。所以,教学时我补充教材,让学生弄清楚“宫刑”是什么样的刑罚,以及它带来的身心方面的伤害。学生了解到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奇耻大辱,再去阅读课文,便对司马迁想了此残生的想法有了感性的认识。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延伸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我在学生阅读后,利用多媒体,再配以孙友田作品中母亲的画面,插入背景音乐《哀伤》,并动情地朗读孙友田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中的一段话:“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同时引导学生观看年轻时美丽的母亲、苍老的母亲的图片,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与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课外阅读是课堂的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学生的爱好、阅读能力给学生推荐一些生动、易懂的课外书籍。比如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水浒传》,学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推荐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另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名作家的书,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范围,这样既能让学生从健康的课外阅读中获益,又能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当然,推荐课外阅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举办好书推介活动、作文比赛、妙词佳句欣赏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地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我们应该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好之”、“乐之”的热情,让他们满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