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缨
文言文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又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笔者根据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晓涛老师的研究成果,在其指导之下,结合自身经验以及文字学知识,实践了“建图索义”的文言文实词学习方法。主要选取高考考纲中要求重点掌握的120 个实词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通过对这些实词的分类以及构建引申图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文言字词和现代汉语词汇关系表
具体操作:
第一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一组一本《说文解字》和《学生用古汉语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
第二步:布置任务,让每组学生借助工具书将120 个实词进行分类(如上表);
第三步:以卡片或者幻灯片的形式将这些学习成果进行呈现、比较;
第四步:讨论分析几个小组分类不同的实词或者有疑问难以确定类别的实词;
第五步:形成最终的结论,并给予学生奖励,将成果保存,与全校师生共享;
第六步:改进完善学习成果,还可适当拓展学习内容。
以上是学生开展“建图索义”学习活动的基础工作,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收集并将实词分类的过程中了解实词的本义、引申义,了解实词在语境中出现的一些与本义、引申义有所区别的意义;并且,这一学习过程不是个人的单调的学习过程,而是合作的、充满争论的过程,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收获的不仅是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还有合作的精神、与人交流的能力、探究的方法等。
当然,分类工作还只是“建图索义”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探究。探究的内容有:该词的基本意义;该词的引申义;该词一些意义是如何由基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的“路线图”是怎样的;请学生找出教材中的实例。具体呈现方式如下:
教材实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路线图:引—拉弓—(链条式引申)—延长、延续—牵引、拉—系于车轴而引车前行的皮带—引导、带领—(反向式引申)—收敛、退避。
这种基于教材实例和词典基本意义的“路线图”的构建方式,能够引领学生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理解文言实词的具体运用情况,使学生养成结合文本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习惯。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能维持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
在“建图”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到点拨和组织讨论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把学习的平台相对完整地留给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行为发挥得比较充分,学生在自主“建图”的过程中完成了“索义”,建构起了自己的文言实词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建构并非学生一个人独立地、“封闭”地完成,而是建立在与同学的充分沟通和合作基础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文言实词基础和阅读经验,在“建图”时,就不得不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为了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者辩驳同学的见解,就需要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新的洞察。
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在“建图”过程中的学习内驱力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他们似乎将“索义”当成了破解谜题的游戏,而“建图”只是猜谜的一种方式。当他们翻开《说文解字》,看着一个个简化字的“前世”的时候,非常兴奋和惊讶,有的学生居然上网找来了一些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等,从文字的源头开始探究,很多一直不太明白的问题,竟变得豁然开朗。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汉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焕发出了无穷的魅力。
例如,当学生面对一个“乘”字的时候,很纳闷这个字怎么会与“登、升”有关,从字形看不出来。可是,在有学生找来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并结合专家的一些解说时,顿时就明白了:乘,甲骨文。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本义“登、升”由此而来。笔者给学生的任务是120 个常用的文言实词,但是,在学习进行到后期时,学生已经不满足120 个了,他们“自作主张”地拓展了任务,增加了工作量,并有意识地从课内的文言文本向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