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之外 生成其中——《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启示

2015-02-13 11:50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中学羊镇清
语文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唐雎秦王同学

☉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中学 羊镇清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或者回答超出了教学预设,老师该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引导?如何避免在课堂上造成尴尬?如何借机提升课堂效率获得课堂生成?这些问题常令老师担心发愁,生怕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让老师尊严扫地,无地自容。

十分“庆幸”,也许因为我备课准备充分、课堂井然有序、学生配合默契的缘故,在我教书以来,居然一直没有遇到真正难倒过我而让我无法下台或者能让我借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意外”。然而,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的过程中,我遭遇了一次“意外”。

教学经过

那天早上,我上的是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一篇短小精悍、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诗篇。在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时,同学们发言热烈,概括十分精彩。唐雎以鲜明感人的形象鼓舞人心,以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感人肺腑,以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敬仰,更以大义凛然的爱国气概让我和同学们深深爱戴。课文中与唐雎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是秦王,我们对秦王则嗤之以鼻,怒斥其骄横狂暴、阴险狡猾、虚伪奸诈、色厉内荏、懦弱无能……我点拨有启必发,课堂有条不紊,引导收放自如,学生分析精辟到位,让我十分陶醉于学生的赏析能力,感动于我和同学们浓浓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课堂气氛十分和谐,学生情绪激昂,场面颇为感人。当我觉得关于秦王与唐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已经很到位,准备结束而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一位姓曾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我很讨厌唐雎,而很喜欢秦王——”因为他平时纪律不太好,成绩也很不理想,同学们对他的看法感到可笑。甚至,有位学生质问他:“是不是因为你品质不好,臭味相投,所以特别偏爱坏人啊?”班里同学更是大笑不已。我虽也感觉他是故意为之,但为了表示尊重

“是啊!”“是——”几个平时和他玩得好的同学这时开始替他说话了!“走狗!汉奸!没有骨气!”很多同学纷纷大声指责他们,批评说:“秦王虽说有点聪明,但还是卑鄙啊!”他们则辩驳:“卑鄙又怎样?……”大家开始争论不已,课堂几乎变成吵架。我一时也还冷静不下来,没能想好如何引导,想不到合理的解释。

“别争吵了!”班长把大家叫住了,他说:“人的思想不同,处事方式不同,做事的结果就不同,这有什么好吵的!”班长的话倒是启发了我,我说:“刚才曾同学说秦王求饶自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分析不错。班长说的也没有错,人的思想不同则处事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当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最后报仇雪恨;而刘邦在鸿门宴上借去厕所为由狼狈逃跑,后来却战胜了项羽获得江山。事实证明,有些人的行为很难用对与错去衡量,有些人的性格更难用好与坏区分!”

有的学生说:“如果是我,就不会做勾践、刘邦那种人!我要做荆轲、唐雎、项羽那样的英雄,绝不苟且偷生!”……而最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学习委员也说了一番话:“秦国那么强大,吞并弱国,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安陵国最后会被秦国吞并,唐雎所做的一切只是没用的挣扎罢了。我们的历史课本也说,秦国为我们国家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因此,秦王吞并弱国又有什么不好呢?”他说完,班级一下子陷入了沉思。这个观点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并没有备课预设,我知道,如今讨论的话题远超出文章的内容,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则恐怕会亵渎文章赞美唐雎爱国主义的意图。我决定放弃原来的教学设计,鼓励同学们对学习委员的看法展开讨论。

班级很快分化成两大阵营,大家开始辩论起来,针对曾同学和学习委员等人的看法又有人提出了一些意见。有一位学生说:“如果一个国家在遇到强大的侵略者时,人们因为自己国家弱小就悲观失望而甘为奴才走狗和亡国奴,那么这个国家的人们是悲哀的。”有一位学生说:“秦王利用强权企图吞并安陵国,是非正义的,不得民心的,唐雎的行为是英勇的。不然的话,在历史上,秦朝建立后也不至于很快又被人们推翻。”还有一位学生激昂地说:“我想到了我们国家近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但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勇敢抗战。”

我说:“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其实老师也想表扬一下学习委员——”,我故意强调了一下,大家面面相觑,十分诧异。我说:“学习委员能够从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整体去看待秦王的不朽功劳,不过他看到的只是英雄的霸业,没有看到当时人民的意愿和遭遇……”学习委员一下子站起来接话:“我明白了,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部落、民族或者国家,曾经因为其他国家的强大、先进和文明,而主动要求归顺与融合的,这种情况应该就是历史的进步吧。”有学生立刻补充:“比如,中国古代鲜卑族的融合到华夏民族等等。”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说:“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好,其实老师还想表扬一下曾同学,他教会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分析作品——”,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我说:“大家因为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同,联系到自己的性格、处事和思想等,结果产生了争吵,这很正常,而且吵得好——当然,我们提倡学术上的争吵,而不是人格上的攻击。”

学生点头示意,一场争吵化干戈为玉帛。其实,我当时也是十分慌乱,但尽力控制自己,怕概括归纳不好,不能让学生满意,不能起到课堂升华的作用。我边思考归纳边接着讲:“你们的争吵,是思想的碰撞!是心灵的升华!阅读作品就应该这样,将自己的命运与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统一起来,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你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因为你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也是你内心的阅读,是带有你个性的阅读……”

学习委员又站了起来,说:“比如,阅读《三国演义》,有人喜欢诸葛亮足智多谋,有人却觉得写得太假了,现实中不可能有那样神通广大的人。阅读《红楼梦》,有人喜欢林黛玉冰雪聪明,超凡脱俗,却不喜欢薛宝钗圆滑世故;有人喜欢薛宝钗处事大方圆滑,却不喜欢林黛玉自命清高,体弱多病。”我赞赏地说:“非常好!”全班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氛围高涨,我打心里觉得这节课上得非常好,非常开心。我巧妙借助了学生的一次“意外”,虽未能按进度讲课,却在预设之外,让学生获得了生成,深化了对课文、对历史和阅读个性化等方面的认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还改变了我对一位“学困生”的认识。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位姓曾的同学突然又站了起来,他提了几个问题,让我们全班哑口无言,大家沉默了很久都没能回答。他问:“在秦王的宫殿里,戒备那么森严,唐雎怎么能走近秦王身边?而且还带剑?还有,这件事是真的吗?”我脸红极了,无言可对,更别提生成新的认识。我备课中也没有事先准备,虽然脑海中有关于《战国策》一书是历史散文并非史书的模糊概念,但我一时还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更是不知道。望着全班学生充满期盼的眼神,我觉得辜负大家似的。我只能谦虚地跟大家说:“很抱歉,我暂时还不知道,这几个问题留作大家的作业,下课后我们再一起钻研吧……”

分析反思

第一,教育的目的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成”。

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活动往往被应试绑架,讲练结合等教学模式以及惯常思维模式日益显示其弊端,成为基础教育界不争的事实。在这节课中,有关秦王、唐雎人物形象等问题成为同学们争论的焦点,课堂衍生的作业却又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研究。课堂内外,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勇于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师生一起获得教育生成,确实令人鼓舞。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指出,教育即生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急功近利,课堂则会失去灵性,因而,教育应该还原为学生的生成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单为了考试成绩。

第二,教学“意外”,往往是课堂知识生成的好机会,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作用巨大,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巧借”“巧引”。

这节课,我预设在讲授秦王和唐雎的形象之后,进行课文小结,进行文言文知识点的复习和训练,虽然因为“意外”而没有进行这些环节,但我觉得“意外”的价值更大,它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课堂的效率大大增强。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了语文能力,总比被“填灌”进了知识要好。教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并非机械执行备课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研究的、开放的、动态的、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新见解、新问题甚至一些奇思异想,有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所以,老师不应该武断地否定、打击学生的看法,而应该抓住机会,顺水推舟,巧妙地将问题深化。因势利导,巧借巧引,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成潜能。

第三,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在实践中要加以重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伴随着见识的增长,初三学生阅读个性化的能力也不断加强,思维不受拘束是课堂上的正常现象。一节好的课往往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思想小碰撞而产生,知识的生成不一定就是老师教案设计的思路足以按部就班完成的。本课的教学目的,本来预设分析唐雎的英雄主义形象和秦王的奸诈阴险和色厉内荏,但结果却因为“意外”,课堂的延伸面骤然拓展开了,甚至还引出个性化阅读、历史人物评价、文学虚构和历史真实等问题,收获颇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争辩和探究当作一种乐趣,从争论与探究中,参与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个性得到张扬,见解得到尊重。学生对阅读的把握更加深刻,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学习的效果也提高了。

第四,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带偏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精彩生成。

课堂上过分讲究师道尊严,并非一件好事。课堂上师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交流外,还有情感交流。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这样才能不时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精彩的“意外”。老师别把话语权留给几位能力强的学生,也要反思集体认同的道理不一定正确。允许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是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创造民主课堂。民主课堂,首要条件是师生平等,正因为给了曾同学和学习委员平等的待遇,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才有勇气顶着压力,自由地表达意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接纳,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老师和学生只有建立起这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心灵才能畅通,思维才会活跃,教学生成才更具魅力,学习才会有效果。

第五,教学设计永远不能成为既定的死板模式,老师钻研教材、备课再详尽也可能有疏忽,我们教育学生要做谦虚的人,自己首先要做谦虚的人。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参考书等资料备课,常常会考虑不周,以至于讲课失之偏颇或者差强人意,因而,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学生的意见也非常宝贵。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本节课中,我的思维反应就有明显滞后于学生的时候,而且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还得依赖于学生的启发,最后还没能回答曾同学的疑问而只能让大家课后做作业。所以,我们应该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虚心指导,循循善诱,善于根据变化的情况重组课堂教学,积极吸收学生中涌现出的各种信息,及时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疑问整合形成新的兴奋点,推进教学进程中的动态生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当每一节课上完之后,我们要围绕课堂教学效率多提几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了吗?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课堂上是否有所生成?学生有没有收获?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这节课成败在何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重点之所在。课堂上的“意外”可以“巧借”,使得教学光彩焕发,但课堂上的生成是学生的生成,老师替代不了,如何将老师的“努力教”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仍然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与研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唐雎秦王同学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
唐雎的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