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回归正本之本

2015-02-13 11:50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语文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读本教材文章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读本:回归正本之本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目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分为必修、选修、读本三大板块。其中必修教材五册为正本,读本作为教材正本的重要补充、延伸与深化,受到人们的关注。曹文轩说:“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各省市均将语文读本内容包纳进来。

依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作为教材的正本无疑担负起重要的使命,目前人教版必修教材共计80篇课文,这些文本难以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担。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教材正本之外选择高品质的文章来扩充阅读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读本的弊端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为学生配了一套读本,选编了若干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真正重视读本的老师很少,这造成了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原因主要是读本与教材正本脱节。具体来说,现行高中读本的弊端主要有:

(一)共鸣较少

读本的选文往往是些纯文学的作品,或是优美的散文,或是情节曲折的小说,或是激扬的诗歌。这些文章往往内容较为抽象。而情感濡染是漫长的过程,钱梦龙先生说:“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说教性较强的文章易于引起学生的抵触,难以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即便其文质兼美,也是“一纸空文”。学生需要有生命力的文章,需要高品位的文章,需要近距离的文章。然而,当前读本中的时鲜性文章较少,接近现实生活的文本较少,选文也不能与时俱进,因此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共鸣。比如,《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类型文章,更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接地气,同时也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二)针对性不够

读本的选文依据文体分类,按照思想主题编排,在编排的形式上读本与教材正本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内容的吻合度、思想的契合点等方面没有与教材正本同步,导致读本与正本在深度方面无法同质,无法使学生把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好奇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若是两者能高度契合同步,学生能深化对教材正本的理解,对读本也能产生亲近感,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对阅读读本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读本第二册有一部分专门介绍鲁迅的杂文,可是教材文本中第一、二册均未出现过鲁迅的杂文,读本这样的安排不知有何依据。由此可知,读本在内容设计上的针对性不够,读本与正本若即若离。

(三)拓展面较窄

读本的选文内容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上至天地情怀,下至水之韵、雨之思,虽然范围广,但却没对正本的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有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没有专题拓展,比如青春、时间等。有些正本选文对写作很有借鉴价值,比如《拿来主义》《劝学》的写法比较典型,文章结构比较新颖,但在读本中却很难以找到相关文章来延伸。若是能有相关的读本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阅读,正本的启示意义会更大。其实,读本可以对正本的内容、写作手法、行文结构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以达到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二、编写读本的原则

针对当前读本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发更为合理的课外教学资源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该以正本为本建构读本,以正本核心篇目为中心,形成板块式编排设计,每个版块中尽量都顾及到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拓展,在读本每篇文章中设计二至三个问题,引领阅读路径,提升阅读质量。这样打通读本与正本的三维通道,使读本紧扣正本之本,实现两者的共生同化。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相对于必修教科书而言,《语文读本》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与可能。在此,提出编写读本的几种原则:

(一)深究正本的内容,以显深度

编者在编写正本选文时往往会选择“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典型文章,这些文章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但是这些思想点只是特定背景下的自然流露,而它们背后隐藏着宽广的思考空间,教师在课堂解读文本时不一定能覆盖到,或者挖掘得不够深入。读本完全可以在深化正本内容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正本的丛林深处,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自觉拓展。从正本中的一篇选文到读本中的多篇选文,贯穿着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的迁移过程,使各个思想点循序渐进走向丰富深刻。

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两个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要实现第一个目标可以在读本设计中寻求对马克思的多维解读,让学生了解一位更为立体的马克思,选文可以是王开岭的《向青年马克思致敬》、刘建军的《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当然,为加强对悼词语言的感受,深入掌握悼词的行文思路,读本中可以编选悼词《萧三同志追悼会悼词》、郭沫若的《罗曼·罗兰悼辞》。

(二)扩展正本的思想,以伸广度

高中阶段正本80篇文章只是传递语文知识、扩充语文思想的“冰山一角”,涵盖的内容非常有限。学生视野的开阔、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心智的成熟,仅靠几册语文教材正本肯定是不够。但正本选文均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精心筛选,也经受时间的洗礼而成为典范文,它们具有统领性的地位和辐射性的价值。因此,在编写读本时,可以依据正本的思想内容由点到面的扩展,使正本主要思想内涵上升到“类概念”,让读本成为正本思想的延伸与拓展,以扩充学生思维的广度。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样一位典型的传统农民形象,他身上表现出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忌讳缺点。对此,在读本中可以编选对国民性格进行深入探究的文章,如罗素的《论中国人的性格》、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精选语段,以探讨国民性格及其思想基础。

(三)质疑正本的话题,以展锐度

正本选文往往表达出一种积极的人文主旨,传递出强烈的正能量,让学生真善美的情操得到陶冶,但这些人文思想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们往往只是开启思想智慧的引子,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较大。读本选文可以给学生呈现出另一种相对的人文思想,带领学生欣赏正本的另一面风景,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丰富自己的思维,使正本的思想内容更具锐度。

比如,余秋雨的《道士塔》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认为罪魁祸首是这个愚昧无知的道士。但是换个角度思考,此观点值得商榷,难道一个质朴的道士要承担主要责任吗?读本可以相应地编选这篇并非出自名家之手的文章《也说王道士》,以给学生另一种思路,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四)效仿正本的写作技巧,以强效度

经典的正本选文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感染力,而且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具有示范性,能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写作,充分展现了语言的魅力,也能以清晰巧妙的思路行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这些写作技巧对学生的写作思维的训练大有裨益,对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大有帮助。因此,在编写读本时,可以针对正本中写作手法比较鲜明的选文,选择手法与此相同或相近的文章,让学生更自如地掌握写作技巧,以强化写作的效度,使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成熟。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现出语言的阴柔之美、恬淡之美,作者那种细腻的感受、丰富的联想以及绚丽的描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编写读本时可以选择语言风格相似的文章,如茅盾的《雷雨前》、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

又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语言富有冲击性,行文流畅,采用了对比、并列的手法。为了延伸阅读,强化这些手法在行文中的运用,可以在读本中选录与此风格类似的文章——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让正文与读本遥相呼应。

崔峦说:“提速语文教学,进行主题式拓展阅读,这是语文教学的趋势。”其实,可以从正本课文的本质特点出发,对课文进行分类、分析,然后提炼出若干话题。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确定正本的教学价值,根据“联系点”确定板块内容,以强化正本的深度、广度、锐度和效度,强化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阅历、思维力,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阅读需要、阅读兴趣、阅读动机等。应该让课内课外阅读自如链接,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使读本回归到正本之正道。

猜你喜欢
读本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