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冯涛
浅谈《孔子诗论》与先秦文学鉴赏的萌芽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冯涛
至今为止,我国对先秦时期中国诗学的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的问世,将会扩充我们对先秦理论的研究,增加中国先秦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著作,它在说《诗》方法上勇于探索,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方法。《孔子诗论》按其内容可分为诗之综论、诗之题旨、诗之分章、诗之断章四个部分。“诗之综论”主要是孔子对《诗经》的理解及对《风》《雅》《颂》的评价;“诗之题旨”则是以简洁的语句来概括诗的篇章题旨,例如第10简的“《关睢》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以及第26简的“《邶·柏舟》闷,《谷风》鄙,《蓼莪》有孝志”等均属于这部分;“诗之分章”是指对某一首诗的分章评说,第14简以及第23简就属于这部分;而“诗之断章”属于“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简化,就是指对诗篇进行断章取义的论说。其中第6、7、13、20、21、22、25简等均属于这部分。
同时要指出的是,作品虽名为《孔子诗论》,但《诗论》中论诗者不止孔子一人,同时还有孔子弟子以及其弟子的弟子,但由于《诗论》的主体部分是孔子论诗,可能是孔子当初授徒的教材,故取名为《孔子诗论》。
文学鉴赏是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其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这感受和体验会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感受进而体味作品内涵和思想的一种审美意识。文学鉴赏的某些特点在《孔子诗论》中已有所体现。
(一)注意体会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情感
情感就是文学作品中用个性化方式去表达人类普通情感理解程度的东西,是文学作品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同时还是艺术哲学发达的重要标尺。《孔子诗论》最主要的就是从不同角度去发掘诗歌的内在情感。
《孔子诗论》中有“吾以《葛覃》得是初之诗,民性固然”一说,在孔子看来,人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总会想“返本”回到父母的身边以寻求安慰和保护,这均属于正常的心理反映。
《孔子诗论》还在第十简云:《关睢》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保(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害(何)曰童(同)?皆贤于其初者也。
《关睢》其实写的就是一个“君子”在追求“淑女”时的不同过程的心理变化:得不到“淑女”时的“辗转反侧”以及得到“淑女”之后的“琴瑟友之”。姑娘的美丽贤淑使小伙子一见钟情进而相思入骨,相悦是甜美的,相恋却是苦涩的,“辗转反侧”和“琴瑟友之”把年轻青人恋的苦涩和甜美生动地描绘出来。
《绿衣》作为《诗经》中一首有名的讽喻诗和悼亡诗,写的是诗人目睹亡妻遗物,并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想到亡妻的贤德。《诗论》用一个“思”字,就把丈夫对亡妻的丰富情感细腻地描写出来。
对于《燕燕》这首诗,《毛诗序》称:“卫庄姜送归妾也。”也有《列女传·母仪》篇曰:“此为定姜送子妇”。又有王质《诗总闻》认为:“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诗。”其实无论是何种立意,不可否认的是本诗作为一首送别诗的事实。《诗论》云“《燕燕》之情”,简单的一个“情”字就把诗篇中依依不舍的惜别哀伤之情表现得深婉沉痛。
同《关睢》《绿衣》以及《燕燕》一样,无论是“《樛木》之时”“《鹊巢》之归”还是“《甘棠》之保(褒)”,《孔子诗论》皆用一个字把诗篇中所蕴含的情感准确点明。“害(何)曰童(同)?皆贤于其初者也。”肯定这些诗歌都是人们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注意阐发论者所获得的审美感悟
孔子对诗篇有自己的审美感悟,并运用一系列具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将其表达出来。例如《孔子诗论》第21简云: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鸤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
《宛丘》描写的是对一位不分冬夏跳舞的女子的爱恋及同情,所以孔子用“吾善之”来表达对此女子“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的理解和同情。
《猗嗟》刻画了一位容貌、姿态及射艺兼属上乘的少年勇士形象。第一章用“射则臧兮”来赞美其射技之精,而第二章的“终日射侯”一语则赞扬了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最后的“不出正兮”“射则贯兮”以及“四矢反兮”皆刻画出了一位百发百中的少年神射手形象,因此也才会有诗篇结尾“以御乱兮”的高度评价。孔子在读《猗嗟》时,看到这样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勇士形象,产生了“吾喜之”的由衷喜悦之情,这也正是孔子审美感悟的自然流露。
《鸤鸠》刻画的是一个仪表堂堂、妆容得体的君子形象。诗篇中用“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来赞美他表里如一的仪表风度,“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以及“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来肯定他的榜样作用。从仪容“正是国人”的言语中来推断他“胡不万年”,这也是孔子在读完诗篇以后深信不疑态度的表达。
《文王》是一篇歌颂周朝奠基者文王姬昌的诗篇,诗中用“亹亹文王,令闻不已”来称赞文王,并提醒后世周王应“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对于这样一位功德盖世的君王,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因此孔子在读诗时就产生“吾美之”的感悟。
(三)注意揭示诗篇所展现的风俗民性
“吾以《葛覃》得是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这是《诗论》第16简中的内容。《葛覃》写的是新婚妇女“归宁父母”,并赞扬妇女的勤俭和孝顺的诗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诗篇体现出的中国传统中女子必须坚守“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的思想。
《孔子诗论》第24简云:“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甘棠》中的“甘棠”即棠梨树,诗篇被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孔子把这种诗旨推而广之,并把这种知恩图报、尊圣敬贤的风俗说成是“民性固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无论是《葛覃》还是《甘棠》,孔子在读的时候都能领悟到其中的民性和民情,由此可以说,《孔子诗论》已经具有某些文学鉴赏的属性。
《论语·八佾》对于《关睢》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语,相悦的喜乐之情不过度表现,相思的哀苦之情也不过分外漏,说明孔子已经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审美价值,这与孔子在《孔子诗论》中的“《关睢》以色喻于礼”的评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诗论》只是集中在品评诗歌这一部分,而《论语》中对《诗经》的鉴赏更多的是散杂的:《论语·子罕》有对具体篇目的鉴赏,《论语·为政》有对整部作品的分析,《论语·阳货》中有理论概括。总之,相比于《论语》,只对诗歌发表见解的《孔子诗论》在先秦文学的鉴赏方面还是存在着自身特殊价值的。
从“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一句就可以知道季札观的主要是乐和舞。虽然季札在面对《周南》《召南》等歌或者《象箾》《大武》等舞时能够发出“美哉”之语,说明他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我们不否认季札对这些乐舞的认识属于艺术鉴赏的范畴,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孔子诗论》不同,它已经把诗歌独立出来,使文学不依附于乐舞而独立存在。简言之,相比于“季札观乐”,《孔子诗论》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
在《孟子·万章上》中指出最好的读诗方法是“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用自己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感受,通过想象和体验等方法,真正去理解和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孟子》论诗来看,他更多的是要求读者认真玩味原诗的字、词、句子和篇章,从中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是死抠词句,死板地解释字面的意思。
《荀子·大略篇》中有“《国风》之好色也”以及“《小雅》不以于污上”的句子,在这里荀子赞赏《国风》“好色”与《小雅》“疾今”,可谓中肯。而后来的《史记·屈贾列传》把其改作“《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可谓是点评《诗经》最准确的句子。
可以说,先秦文学鉴赏主要是针对《诗经》的,这个阶段对《诗经》的解读已经上升到了对其审美价值的品味和鉴赏,但是由于先秦时期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还是很模糊,无论是主要集中于乐舞的“季札观乐”,还是更偏向文学的《孔子诗论》《论语》《孟子》等作品都属于对《诗经》文本价值的解读,此时的文学鉴赏还处于萌芽状态。《孔子诗论》对于《诗经》的解读,已经成为先秦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鉴赏典范之作。
[1]赵冰冰.先秦文学对中国民族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梁振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6,(4).
[3]曹道衡.读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4]姚小鸥.《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J].文艺研究,2002,(2).
[5]郭丹.关于《孔子诗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