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牧歌与绘画的比较性研究

2015-02-13 05:25徐兆仁
音乐生活 2015年7期
关键词:牧歌织体世俗

文/徐兆仁

简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牧歌与绘画的比较性研究

文/徐兆仁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牧歌的发展与绘画作品的跨界论述比较,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潮的审美诉求以及社会精英阶层的心理需求。在摆脱了漫长中世纪宗教艺术形式的束缚之后,世俗音乐(牧歌)与科学精神指导的绘画作品,共同折射出历史发展中人性自我解放与自我认同的光辉。

对比式复调 模仿式复调 人体解剖 透视法则

引言

意大利所引领的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文化史、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它开启了人类文明、文化的新纪元,同时把人类从纯粹的崇神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反思生存,重塑自我。

文艺复兴的浪潮下,音乐与美术成为了最璀璨的浪花。本文从两个方面,在意大利牧歌与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进行跨界的比较性分析,力图从时代精神着手,结合历史进程步调,对于反映世俗生活愿景,反映人文主义思潮的两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中,提炼出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平行、相互关联又相互转化的能动性研究路线!

1.冲破宗教的神性枷锁

意大利牧歌的发展,源自于中世纪教会圣咏、经文歌,由宗教和声的单声织体向多声织体演化,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复调音乐与和声音乐。与此同时,复调音乐本身的两大类型——对比式复调、模仿式复调,从技术层面到理论层面,渐趋成熟。经文歌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步演化,进入清唱式时期,对位模仿、强弱位置的各声部之间交错并行,多节奏、多主题、多曲调的有机构成,是声乐复调的黄金发展起点。旧式的中世纪经文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式的复调形式织体对于经文歌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舞台。但是经文歌、弥撒曲始终是宗教音乐的主控形式,即使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受制于教会文化与宗教礼仪,与引领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兴城市资产阶级,产生了较大的审美割裂。于是乎,迫切地需要一种新型的声乐体裁来顺应大变革时代新兴受众群体的审美需要。牧歌从边边角角的乡间小道、市井胡同里脱颖而出。它承继当时主流受众的心理诉求,从宗教音乐高冷感性的被动接受中,转向世俗音乐崇尚理性与人性的主动接受,暗合了当时的人文思潮。复调音乐的成熟与世俗生活的诗歌创作相互嫁接,促使表现田园生活与心灵感受的声乐样式——牧歌的完善成熟。

意大利牧歌鼎盛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中晚期,资产阶级成为了社会实际的中坚力量之后,对于表现世俗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被中世纪宗教音乐压抑的“人性”得以觉醒,人神易位,向往充满自由、美与生命活力的音乐形式。牧歌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时期的心灵诉求——多种多样的织体形式,灵活多变的节奏与韵律,特别是在后期,复调与主调的交织运用,半音化的和声以及突然的转调、绘词法、音乐色彩的对比与宣叙,打破了宗教音乐固有的刻板与教条,至今依然被后人所称道。

绘画方面,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绘画作品一度作为政教合一的教化工具,描绘宣扬宗教故事与宗教人物。基督教美术理论中,对于古希腊、古罗马写实性绘画理论技术,完全采取否定与摒弃的态度。把绘画体裁、绘画手段样板化,不注重空间描绘与真实的色彩关系,只是突出了绘画的寓意象征性与教化宣传性。体裁上十分狭窄,手段上十分局限。但是在狭小的创作空间内,绘画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手绘本连环画的插图与设计意味强烈的装饰性的图形上,中世纪绘画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宗教的绝对理念成为束缚绘画进一步发展的枷锁。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是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它否定了神权及其提倡艺术家表现人性美和自然美,他们坚信自己的艺术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继续和发展一方面重新采用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现的透视技法的运用,以科学的精确角度在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使绘画作品更加生动,逼真。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运用透视的方法来解决画面的空间关系。达芬奇把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不再把宗教偶像作为作品主体,在绘画主题的突破性上可见一斑。威尼斯画派的兴起,开启了西方现代油画的起点。在造型上,结合了人体解剖与透视法则等相关科学理论,重视实际考察,关注模拟绘制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状态。

2.世俗娱乐生活的社会化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社会整体稳定、经济繁荣。新兴的资产阶级作为新市民阶层力量,开始渗透社会上层。佛罗伦萨的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奉行“平衡制约”的外交政策,使意大利当时的各城邦与公国长期和平稳定。美第奇家族积极发展艺术文化事业,长期供养大批的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和设计家。从而促进了意大利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百花齐放。上层社会之间的文艺交流也非常频繁,很多社交场所,艺术成为参与者之间的唯一话题。贵族阶层以供养艺术家、音乐家为门面,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又极力地表现出参与艺术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热忱,以至于当时几乎所有的上层社会的社交活动,普遍流行一种自娱自乐的“艺术参与”方式,一边读诗一边即兴演奏,或者即兴的和声演唱即室内音乐(无伴奏重唱)等相关的艺术形式得以蓬勃发展。

牧歌在16世纪20年代,在权贵阶层的资助下,大范围有意识地把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创造了世俗音乐的体裁规范。从而在牧歌的产生与最终规范的过程中,权贵阶层的审美与喜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世俗音乐的风格形成。牧歌从宗教音乐中脱离出来,并逐渐成为世俗音乐的主流,当中既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也有人为选择的客观性。音乐家与诗人合二为一,两种最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有机结合,通过文本的声调与音乐语言之间结成联盟。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歌之父,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文学巨匠之一,他创作的十四行诗歌中,善于运用重音与韵脚,通过七音节与十一音节的灵活替换,表现出具有音乐般的声音效果,他的诗歌是由辅音、元音、有声音节所构建的音乐,这深刻影响了牧歌形式后来的发展,同时也把诗歌中的情绪、张力与戏剧化的元素融入到音乐的演唱中,这为之后的意大利歌剧的形成与繁荣埋下了重要的伏笔。维拉尔特出版于 1559 年的《新音乐》中有25首牧歌,除一首外其余都是以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谱曲,包括非凡绝伦的定步谱曲《痛苦的心》,罗勒也为彼特拉克的《圣母颂》谱写了 11 首牧歌。①徐红 王欣.论人文精神对世俗音乐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0而法兰西——弗兰德乐派,所提倡的把模仿式的复调织体与对比式的复调织体同等重要地运用在各声部的实践演唱中。对位调式的和声终止式也被清晰地模仿终止式形成分段结构而取代。这就为牧歌音乐形式的技术层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歌曲体裁本身的形成轨迹看,16世纪20年代诞生的意大利牧歌是在狂欢节歌、弗罗托拉等这些意大利本土体裁的土壤上,借鉴抒情尚松、经文歌等外来艺术体裁和技术手段联姻所结出的果实。②姚红卫.浅析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背景[J].歌唱艺术,2013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以人文主义为号召的社会化的世俗音乐生活,正是牧歌发展和繁荣的土壤。

在绘画方面,中世纪的绘画作品都以反映宗教生活为主轴。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出现了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与世俗形态的公共画作(大型壁画)。佛罗伦萨画家贝诺佐・戈佐利为美第奇家族官署所绘制的《东方三博士朝圣图》,虽然来自于宗教体裁,但是画面中描绘出人物时尚精致的当代服饰与生动活泼的当代生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绘画内容是古代的宗教故事,而绘画本身所表现出的当代人物与社会气质是极其令人玩味的。意大利当时的制衣与纺织工艺都十分先进与奢华,各种质地的服装与珠宝佩饰,是当时权贵阶层所日常穿戴的标志。众多绘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物头饰服装、珠宝箱包等等,体现出绘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能体现出当时精英阶层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就与中世纪绘画强调清寡简易的生活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稳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发展为精英阶层的生活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其次,人文主义思潮有让人们重新认定自我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人们特别是权贵阶层充分接受又崇尚富雅精致的体面生活,同时对于物质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质量看作同等重要。在很多社会化活动中人们相互传递人文理念,同时集体无意识的身体力行倡导更为人性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从公共绘画作品里,透露出浓浓的人文主义与拜物主义的社会情怀。例如在《狄多的筵席》《马上比武大会》等箱柜画中,其人物男女服饰及背景建筑都是15世纪佛罗伦萨时尚式样,再现生活图景是人的一种自我认同。①郑春泉.文艺复兴绘画图像表现出社会风尚的文化关系[J].艺术百家,2009

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让人们特别是社会精英阶层有了摆脱宗教思想钳制的途径,脱离了完全的宗教式认知之后,心灵得以舒展,人性得以解放,思想得以迸发。在艺术体裁上,牧歌的兴起与社会公共绘画的繁荣,成为时代精神的表象,而愈发彰显出其特有的魅力。牧歌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技术上承接中世纪宗教音乐,多声部复调对比织体、模仿织体的相对成熟,而使之主调音乐(和声织体)得以萌芽发展。牧歌来源于世俗生活,其生动性、节奏性与曲式的流畅性上十分适合当时频繁的社会化文艺活动。与诗歌的密切结合,文学元素的充分介入,使牧歌也逐渐走入大雅之堂。

绘画上更加科学的透视空间关系与色彩关系,被充分认同与发挥,使绘画作品更加符合现实人性的需要,同时也更加关注人的本身情怀与情感期待。公共画作的大规模出现,对于世俗生活的崇尚式的描绘,反映当时人们的外貌与精神状态,以及物质化的真实人性追求。时代在画卷中被描绘出视觉可以感知的历史与人文。

结语

牧歌与绘画是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两扇窗口,透过跨界的比较,我们更加了解到艺术是一种社会综合发展的表象化产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会在某一点上融合荟萃,从而诞生出更加伟大的艺术形式与派别。在文艺复兴后期,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的交相辉映融汇,着力表现世俗生活的愿景,为之后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1]张祎.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背景的意义[J].艺术百家,2007

[2]徐红 王欣.论人文精神对世俗音乐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0

[3]杨烨.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J].艺术空间 ,2011

[4]姚红卫.浅析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背景[J].歌唱艺术, 2013

[5]徐红 王欣.论人文精神对世俗音乐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0

[6]姚红卫.浅析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背景[J].歌唱艺术,2013

[7]郑春泉.文艺复兴绘画图像表现出社会风尚的文化关系[J].艺术百家 ,2009

(责任编辑 霍 闽)

徐兆仁(1956—),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牧歌织体世俗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不愿向世俗投降
高林村的绿色牧歌
田园牧歌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世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