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探索
——以《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为例

2015-02-13 19:49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导语

李 莉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探索
——以《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为例

李莉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133000)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材更具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创造性思维,形成个性阅读、多元化解读的观念。在此背景下,同构意识下的文本解读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对同一教材内容的做不同的处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导语设计;深文浅读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即相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学结构。这一活动不是为了让老师一比高低,而是共同求索最好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历来是难点,新课改后,鲁迅的文章已经撤减了很多,但针对在这不多的文字,怎样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文风,实属不易,这就看各位老师的功力了。本学期教研周研讨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的方法,高一语文组几位语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刘和珍果敢、坚毅、责任与担当,走近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精神世界。

一、精彩的导语,引领学生走近鲁迅的时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好的新课导入设计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听课热情,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确有动一发而牵全身之妙,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导语这一环节煞费苦心,创设课堂情境,诱发兴趣,引出思路。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上叶的中国是最坏的时代,战乱、灾祸、侵略、屠杀,人们颠沛流离,在生死边缘挣扎;20世纪上叶的中国也是最好的时代,群星璀璨,大师辈出。鲁迅、朱自清、季羡林、林语堂。人们可以选择冷漠或残暴,也可以为信仰与自由而战,人们可以直登天堂,也可以直下地狱。当文学思想大师置身沧海横流的历史,留给后世的定然是激荡人心的传世佳作。鲁迅先生振臂一呼,向昏睡的国民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向黑暗的势力宣战,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意义也在于此吧。”

这一导语设计得异常精彩,凭借大师的智慧,教师将20世纪的文学家一线穿珠,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且很轻松地就将学生带入那个时代。

“她是‘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她是‘和蔼的’青年学生,她是‘苟活到现在的’鲁迅的学生,为了纪念她的伟大牺牲,鲁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自己也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那么,我们就以写挽联或小诗的形式来表达对烈士的怀念吧。”

鲁迅先生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学生用挽联的形式来悼念烈士。这独具匠心的导语设计抓住了文章的灵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带着崇敬之情感受文章,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

二、立足文本,深文浅读

“鲁迅作品难懂”这样的话题多年前就曾争论过,这恐怕也不只是学鲁迅,学习任何文本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对于一些较难教的文章,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当关键,鲁迅作品是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要看如何去教去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写作背景远离了今天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确实存在较大的隔膜,再加上鲁迅先生的杂文不免有些艰涩难懂,更是造成了学生阅读的困难。但没有深度的作品阅读引领,对学生是没有好处的。高中生不是小孩子,他们可以读得更深点,鲁迅作品正好可以引导学生思想走向深邃。那么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引导学生感受其作品,感悟其精神?这就需要化繁为简,深文浅读。

(一)设置“一线穿珠”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主要写了什么事?

(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始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

(3)鲁迅为什么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发表的看法。

(二)大胆取舍,化繁为简

有的教师巧妙地将文章浓缩为一句话:微笑的刘和珍,永远的鲁迅。

刘和珍:有热忱,有责任,有勇毅;不屈服,不苟且,不畏死,一位温和善良爱国青年学生。

鲁迅:一位激浊扬清的勇士,一位高瞻远瞩的智者,一位敲击灵魂的诤友,一位诲人不倦的长者,一位激励前行的导。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微笑的刘和珍,可敬的周树人,他们代表者中华民族的脊梁,挺起整个华夏的尊严,激励一代代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坚定的迈进。

消除了时代的隔膜,淡去了语言的艰涩,学生很轻松地就走进了文本中。

(三)挥毫泼墨,真情解读

有的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与鲁迅的文字亲密接触,于是一篇2344字的《记念刘和珍君》被浓缩成一首小诗:

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死掉了

她曾黯然泣下

她曾欣然前往

她从容地转辗于枪弹的攒射中

而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

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呜呼,我说不出话

我目不忍视

我耳不忍闻

我深味这浓黑的悲凉

痛定思痛 长歌当哭

真的猛士

将更奋然而前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语文教师的生活是不是更应该多一些诗意呢?

(四)授之以渔,传承文化

有的教师从如何解读鲁迅的文章出发,总结出鲁迅的文章有特点:

1.总会出现特殊年代和历史;

2.会有长句子;

3.夹杂文言文 ;

4.总会有前后矛盾的语言。

随之教师提出解决方案: 知人论世,运用语法知识切割句子,翻译文言文,前后矛盾,反语讽刺。 并热情地呼唤:鲁迅的文章尽管不好读,但希望我们的书架上能有一本鲁迅的书。

“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就是把文本中有价值的素材挖掘出来,依据教材结构和课程的需要,聚合提炼成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基本素材,串联成教学步骤和学习过程。当然在教学前,教师必须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把握文章的特点,这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之过深或失之肤浅,要深文浅教是难以想象的。

三、真情朗读,突破难点,体悟深意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堂如果少了书声琅琅那将是一个缺憾。鲁迅的文章有很多难懂的句子,而这恰恰也是教授这篇文章的的难点,有的教师就采用了朗读的方法,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朗读时可以用音乐来烘托氛围,《英雄的黎明》的旋律低回而雄健,哀婉而昂扬,正好符合本文的情境。在音乐的感召下,学生真情朗读,当有的同学读到“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能感觉到,他们已经完全地投入其中,我清楚地看到学生握紧拳头,那种悲愤的声音令听者动容。

鲁迅曾经说过,他写文章是为了三种人,一种是革命志士,一种是爱做梦的青年,第三种,有些特殊,是敌人。他说要保护自己,不让敌人看出自己的痛苦。而这次,鲁迅先生却把最大的哀痛显示在敌人面前,这表现他最大的愤怒,恰恰表明对爱国青年的真挚的爱,对敌人刻骨的恨。鲁迅是一个爱夜的人,爱黑暗的夜,这恰恰表明了他的担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在文中表达的真实的感受更令学生为之动容。

学生写挽联,既抒发了对烈士的尊敬之情,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为烈士写挽联,非常符合当时的情境,刘和珍等人遇难后,社会各届文化名人都抒写挽联表达哀悼之情,这样设计能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那特定的年代,不仅抒发了对烈士的尊敬之情,又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学生的作品:

逢花季遭受迫害依临危不惧,花落无声

任泪痕血迹遍布仍殒身不恤,泪洒神州

欣然请愿,大义凛然,直面人生真勇士

惨遭迫害,精神长存,正视鲜血非庸人

教师作品:

有热忱,有责任,有勇毅,鲜血为证

不屈服,不苟且,不畏死,长歌当哭

师生同仿“鲁迅体”,品味其语言精华

鲁迅的文章用笔极为简省,但深刻而犀利,通过仿写让学生真正感受大师语言的风采。

学生作品:

花是会凋零的,余红依旧美丽。几抹残红,向来映不出晚秋的萧瑟之美。至多,不过是吟咏诗人伤感笔下的一份亮色,或者给笙箫的笛音添上一份凄凉。至于此外落红的意义,我总是不在意。因为这不过是寂寥之下勉以自抚的回声。但落红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仅那么几簇。

然而既然有了期盼,当然不觉要扩大。迷途的旅人在路途中拈起一瓣方红,失去希望的木偶在悲哀的荒漠中迷茫。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好梦难得,烟花易冷。看得到阳光的人不会漫寻阳光。只有黑暗中阴影才会苦苦放大一缕光明。“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也许人生就是如此。

优美的的意境,加上“鲁体”的简省而深邃,真是相得益彰!

教师作品: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差的底线来推测新教材的。但这回却很出我的意外:一是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记念》离开了我们高中生的视线;二是他的名篇《阿Q正传》也进行了战略转移;三是另一名篇《药》更是彻底鲁迅之前,一无鲁迅;但愿鲁迅之后,无数鲁迅。呜呼!我毋庸赘言,但以此纪念鲁迅先生。

地销声匿迹。从《孔乙己》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故乡》到《藤野先生》,我亲身感受鲁迅的文字是始于少年的,虽然是少数,但那极简省的文笔,极深邃的思想,我却曾屡次为之感叹,至于高中时期读到他的《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学出汗》则更感慨其辛辣的文笔、高层建筑的思想、爱憎分明的人格,倘要寻求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意义就在此吧!随波逐流者在网络化的快餐文字中会依稀感到鲁迅的深邃,而真正的热血青年,延二学子,更将品读其文,倾慕其人,传承其魂!

师生用文字来交流思想,这就是语文课堂的魅力,也是当语文老师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的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师应在“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活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钱晨.“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M].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5).

G633.3

A

1673-4564(2015)01-0113-03

2014—12—20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导语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导语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阳光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本期专栏导语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