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诗中重阳节的登高情

2015-02-13 19:49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羁旅佳节茱萸

许 多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关于中国古诗中重阳节的登高情

许多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延吉133002〕

古今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的佳作,诗人写重阳、写登高的原因, 源于一个神话传说。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节日,登高本应给人带来喜悦之情,但是中国古诗却多是悲伤的主题,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

古诗;重阳节;登高情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又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古今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的佳作。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沾独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诗歌写重阳节的习俗,借助习俗抒发诗人难以名状的思想感情,涌现了不少千古传唱的佳篇。其中唐人登高诗很多,都是围绕“重阳”话题的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杜甫另一首诗《九日》,比《登高》略早,也是写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写到登高,重阳节为什么要写“登高”呢?这要从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说起。据《续齐谐记》记载,重阳登高习俗,从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有关登高缘因,人们杜撰了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地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踪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於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地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著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西汉起,将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人们就开始过起重阳节来,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而后的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这样一个吉祥的节日,登高本来兴会盎然,避祸免灾,给人带来的应该是衷心的祝福,无尽的愉悦,但是这一天“登高”是中国古代诗章词作中一个悲伤的主题。离乡的游子,往往在这一登高之中,骤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生伤感,借凄清、冷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古诗中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

抒发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之情的《登高》

《登高》是杜甫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

诗前半部分写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形中传达出在外飘零,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后半部分抒情,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又从白发日多,多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之情的《九日登高》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刘禹锡)

诗作者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刘禹锡的人生,如中唐的社会现实,充满着坎坷动荡与曲折起伏。这首五言绝句,既是刘禹锡的人生反映,又是中唐时期社会的写照。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人世的路,就如山之高险,河之曲折;仕途之道,就如烟之迷茫,雾之渺远。这使得我,年年登高时,不得不深感伤心。

中唐时期,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波澜迭踏。刘禹锡作为这个时期的仕途中人,一辈子的官运“三起三落”,先是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一贬十年,后又因写政治讽刺诗,再贬十年。结果“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直至暮年,幡然省悟,遂以此五绝抒怀,令人读之也叹息不已。

诗人上高处,并非望远,并非怀乡,而是用“登高”来比喻从尘世中脱身过来,登高便能望远,望远则可瞻瞩,“高处”是作者拟定的一个“可以纵观,可以回味,可以清醒”的境界,也在这种“离局、脱世”的境界之中,反顾前尘,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充满倾轧,充满斗争,充满险恶的社会,作者不觉顿悟过来,并深为之而伤感。

只是可惜这种顿悟不彻底,人生之旅,处身世中,身不由己。不是想脱便能脱,想避便能避的,所以也只能“年年”置身其中,也只能“年年”以登高来抒发独醒的心态,除了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之外,还能做什么?这“年年”二字,给读诗者以刻骨的沉重感,使人掩卷长叹。

叙写羁旅他乡孤寂清冷之情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已成为叙写羁旅他乡的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名言,打动了不知多少游子离人之心。王维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人遥想:“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亲人的思念与惦念,更加重了游子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之情。

重阳之日正值冷秋时节,登高远望,尽收眼底的虽然有收获果实,但更不乏凋落的秋叶、旷远的天空和清冷的明月等。自古以来的“悲愤诗人”对这撩拨心绪的荒凉秋景情有独钟,”悲秋“之情,挥之不去。人们过重阳,道重阳赋予重阳节浓厚的悲情,这是特定时代的写照。如今传统习俗被年年沿袭着,人们登高处、赏秋景和品秋味,已少有了悲秋之叹。诗歌中的“登高情”正抒发着对秋的爱恋与渴盼,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热情,正如毛泽东诗词中昂扬的豪情:“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扫秋的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

[1]中华书局编辑部.怎样赏诗[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许结.历代诗词鉴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5]王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12.

I222

A

1673-4564(2015)01—0012—04

2014—11—20

猜你喜欢
羁旅佳节茱萸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宵佳节醋飘香
重阳节
——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佩茱萸囊 饮菊花酒 健康益寿度重阳
每逢佳节胖三斤
清明
陈明德(二首)
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