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官名注释指瑕

2015-02-13 10:59辽宁省绥中县利伟实验中学刘金秋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项伯陈平鸿门宴

☉辽宁省绥中县利伟实验中学 刘金秋

《鸿门宴》官名注释指瑕

☉辽宁省绥中县利伟实验中学刘金秋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人教课标本)[1]必修一的《鸿门宴》是《史记》入编本套教材的首篇,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头戏。《鸿门宴》的课下注释详细、严谨,对几个主要人物的介绍更是言简意赅,但笔者在教授此课时,感到注释对人物官名的介绍略显简单,并且个别注释尚有商榷之处,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改进和补充,现阐述如下。

《鸿门宴》课下注释④对“左司马”的解释是:“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1](P.22)课下注释对“左尹”的解释是:“官名。”[1](P.23)如果仅仅从翻译的角度说,此两条注释无可厚非。若要从理解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谋篇布局之巧的角度说,这两条注释则略显简单,应作适当的补充。

刘邦军队的早期建制受楚国官制影响,故有左司马一职。“左司马,为主管一国军事之官——大司马的助手。左司马的地位虽低于大司马,但有时却能单独将师出战,担任一军的统帅。”由此可以看出,课下注释的不确切之处有二:首先,左司马并非将军的属官,而是大司马的副手;其次,掌管军事的乃是大司马,左司马只有担任一军统帅的时候,才有掌管一军军事的权利。担任左司马的正是鸿门宴中的第一位告密者——曹无伤。显然,曹无伤不是“小人物”,是握有兵权的核心将领。所以,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刘邦军队的军事机密。项羽立制也仿效楚国官制,故设有左尹一职。“左尹,为楚国的军事职官,但不是大司马之副。”“《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载:‘左尹却宛、工尹寿帅师至于潜。’‘左尹’由楚王弟弟担任,可以直接‘言于楚子(王)’,作战时可将重兵出征。”我们从左言东的《楚国官制考》可找到更详细的解释:“令尹之下,又设左尹、右尹,为令尹的副手,也多由贵族担任。”“令尹是楚武王最先设置的,是王之下的最高政务官。”左尹的地位举足轻重。担任左尹的是鸿门宴中的另一位告密者——项伯。同时,他又是项羽的季父。两位同为高官,享受厚禄,也受主子的信任,为何甘冒风险,成为间谍呢?

这与当时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其实,在鸿门宴之前,刘、项两军已经交火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很显然,项军势如破竹。而刘、项两军此时的兵力比例为4:1。“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在这场天下之主的争夺战中,谁胜谁负,不言自明。身处刘邦军中的曹无伤虽身居显位,但是刘军一旦兵败,他难逃一无所有甚至身首异处的命运。所以,他选择告密为未来作准备。《史记·高祖本纪》中对此有确切的记载:“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打着如意算盘的曹无伤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是项羽的“出卖”和刘邦的诛杀。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发出“祸莫大于欲利”的慨叹,而曹无伤的命运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吧。项羽的命令已下,项伯虽与项羽的关系密切,却也无力改变,想起救命恩人张良还在刘军中,所以他黉夜私访救张良,却将军事机密透露给了刘军。之后,他又做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与刘邦结成儿女亲家;说服项羽善待刘邦;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有人说他是内奸,有人说他是为项羽考虑,有人说他是迂腐甚至是愚蠢的。无论因出哪方,单单就救张良这件事来说,项伯的决定是缺乏政治眼光的。两军交战,个人恩义岂能置于整体得失之上?即使想救张良,当张良问起缘由,项伯也没有必要和盘托出,透露本军的军事动向。项伯救张良基于“义”,透露军情乃无心,但这却暴露了他的性格缺陷——政治敏锐性和前瞻性的缺失。

《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是刘邦和项羽。从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来说,“左司马”和“左尹”的补充也是必要的。正是通过对曹无伤和项伯官职的了解,我们才知道这两位“高级间谍”的真实身份。在如何处理身份显赫的“告密者”这个问题上,刘、项采取的对策截然不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刘邦称曹无伤为“小人”,而项羽直接供出曹无伤。如果说舍弃一个普通间谍并不可惜,那么在敌方高层安插一个“眼线”并为己用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面对项羽的口无遮拦,试问,还有哪个人敢成为他的“卧底”呢?项羽不仅仅失去了曹无伤这枚安插在敌营内部的“眼睛”,也失去了在刘军中再次安插“眼睛”的机会,更失去了源源不断的战机。所以,项羽缺乏的不仅是心机,更是政治上的韬略和战略上的眼光。也许,出身高贵、推崇忠义的项羽压根就没把曹无伤放在眼里,否则也不会像丢一块抹布一样抛弃曹无伤。相反,刘邦不仅成功策反了“项伯”,而且将项伯的作用作了最大化的发挥。《鸿门宴》上项伯一系列“吃里扒外”的行径只是开端,此后,项伯助刘邦“求封汉中”,杀英布妻子促使英布彻底背楚投汉,解救刘邦的父亲。相比较而言,刘邦更是一位善于运用权谋的政治家。最令人扼腕叹惜的是,项羽至死也未曾怀疑自己的季父项伯,而刘邦从鸿门宴得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诛杀曹无伤”。

项伯与曹无伤相比,两人同为高官,同向敌军传达机密,作者的写法却大相径庭。项伯和曹无伤两人的出发点一个为义,一个为利;一乃无心,一是有意;消息传递一是亲力亲为有真情,一是代人转达免祸端;一个危险处挺身救汉王,一个居刘营做骑墙状;结局是一个封侯赐姓(刘邦建立汉朝,封项伯射阳侯,赐姓刘),一个身首异处。在短短的《鸿门宴》中,作者先写曹无伤告密,再写项伯告密。同为告密,无伤告密情势紧张,项伯告密一波三折。司马迁将对比手法发挥至极致。

《鸿门宴》课下注释:“陈平:原为项羽的部下,后来为刘邦的谋士,官至丞相。”[1](P.24)陈平在《鸿门宴》中只出现过一次,即“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很显然,陈平在这场宴会中只是一位传达命令的使者。而注释所传达的信息是希望学生对这位汉家王朝的重要“智囊”有所注意和了解。既然如此,仅仅注出“项羽的部下”就不够完整,其官职“都尉”有必要注出。另外,“都尉”的注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陈平,更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项羽和刘邦这两位主帅。“都尉为略低于将军的武官,为军中一部长官,战国时秦、赵等国始置。”在项羽身边,陈平只是一个武官。而到了刘军,陈平由谋士进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我们慨叹陈平“良禽择木而栖”的时候,也不得不对项羽任用人才的领导力产生怀疑。退一步说,也许陈平是个例,那么失韩信,走范增,也是偶然吗?刘邦将自己战胜项羽,最终称王天下的原因归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项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所以韩信对项羽“匹夫之勇”的评论不失公允。

综上所述,“左司马”的注释应为:“官名,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副手,可单独带领一军作战。”“左尹”的注释应为:“官名,为军事职官,是最高政务官令尹的副手,可将重兵单独出征。”“陈平”的注释应为:“都尉,官名,略低于将军的武官。原为项羽的部下,后来为刘邦的谋士,官至丞相。”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I(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项伯陈平鸿门宴
张负的慧眼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慧眼识陈平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