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教育中强化美育认知与实践的意义

2015-02-13 18:53刘海奋刘鑫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延安大学美育美的

刘海奋,刘鑫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当前学校教育中强化美育认知与实践的意义

刘海奋,刘鑫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学校美育可以促进智力培育和品行修育,可以拓宽体育教育的审美视野,也可以在教学相长中,促进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多着力点于提高业务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养成,其结果不仅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和个性才能全面养成,也有碍于实现一般教育的基本目的。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强化美育认识和实践,能够推动教育者超越美育误区,全力有效建设教书育人的新常态。

美育;学校教育;意义

美育就是通过美的陶冶,塑造美好心灵,培植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基本教育。反映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就是在完整而多元化的艺术欣赏、美学鉴赏和教育熏陶当中,通过与受教对象相适应的美育形式的创造和选择,努力达到教化学生树立真善美合一的人性品格,帮助其养成审美判断、德性操守、知性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过程。

一、钟灵毓秀:寓教于乐可陶冶性情开发灵性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特点。其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审美者的情感共鸣,在愉悦中,感知多彩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正如梁启超所说,“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1]因此,学校美育可以很好地利用文化艺术来浸润心灵,启迪智慧,增强美德。使学生在美育过程中,不断经受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感染、熏陶,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思维,增长智慧,发展灵性。

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只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学校教育需要认识到,美育能够强化和提升生理与心理的先天素质,从而激发和释放学生的自然天赋。这是因为,在良好的美育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得天赋会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同样,在优良的教育环境所提供的适应性教育条件中开展审美教育,也可以使天赐较差的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复合载体,它可以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智力表现,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暴力的干扰。瑞士哲学家荣格认为:“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2]这就启发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回避心理能量进行暴力干扰的负面效应。席勒也认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3]可见在西式现代美育观念中,人们已经认识到学校美育不仅能促进美育和智育的互化,而且可以陶冶人的精神境界,重塑人的价值品格,从而全面促进人性的养成。

二、尽善尽美:审美教化可明辨是非提升品行

诚如古人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心灵是纯洁的,天然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只是在后天的文化环境中才发生了异变;那么,审美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心灵回归本初的纯然状态。正是为了实现教育的这种转化功能,德国教育家席勒指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4]可见,在席勒的教育理念中,教育就是通过美育将异化了的人性转化成为人的自由天性。为此,他规划出了审美教育的理路,“教养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国所及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5]可见,席勒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才可以使人的道德情感变得高尚,使心灵趋向善良。

但是,现在不少教育者无视人的这种天然的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的复归,忽视了对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学生道德品行的修养。因此,学校如若能够重视和推进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他们在感受社会的和谐现象和美好的事物时生发出一种美的、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6]这就启发我们充分理解美育的启真、导善、向美的教化功能,引导学生自觉实践真善美合一的审美观念。可见,学生的德性养成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教化来实施,而是在教育者美善合一的言行引导中,培养其道德判断的能力和自觉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基于此,当下的学校教育,需要将内容丰富而形式各异的美育内容渗透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其发挥其以美来熏陶学生的作用。

三、美秀动人:以美育人可塑造身心强健体态

秉承注重文教的所谓传统,一些教育者主张礼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7]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显然,这些主张是由于时代文化背景的局限造成的,有失偏颇。体育作为健身强体的武学,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本身的审美因素虽不能等同于舞蹈、音乐的艺术活动,但运动者凭借敏锐的对于形式美的感受能力,能够在在体育运动中主动体验到审美的愉快,从而遵循既定规范完成形体动作,化被动为主动,求得形式美(含节奏美)与动作精确性的高度一致,成为健身与审美兼备的育人活动。

美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缺失,是由于对学校美育与体育关系的认识不足。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角度看,美育建设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美育建设,可以在审美教育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平衡发展。从心理学和运动学角度看,只要运动者维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就能够促进生理机能的协调发展,使受教者在体验美感经验之时,维持愉悦的精神状态。因此,美感体验的心灵自由境界带与运动机能的新陈代谢达成平衡默契。反映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利于美的容颜体态、行为举止的养成。青年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黄金时期,健康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敏捷、优美的动作,是体育和美育的共同要求。学校中实施美育,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心情舒畅,增进身体健康,能增进学生的健美。因此,美育作为感性的教育形式对体育的感性层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够既拥有健美的躯体又拥有“健与美”的精神面貌,生发出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能力。

四、美轮美奂:在言传身教中美化育人环境

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熏陶与磨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美育本身的观念更新。学校的美育活动应当明确教师也是学生模仿的重要美育内容。既然学校美育的内容更多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模仿,那么在一定时段内学习生活的熏陶和影响下,学生的身心必定会受到教育环境的浸染,从而产生美育的客观效果。

就美育的方法来讲,单纯的理论说教和空洞的观念斥化,远不及教育者通过“知识演绎”和“魅力影响”更为有效。教师的审美感受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美育的实施方式和效果。因此,学校美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追求精神。而当教师自身对艺术缺乏理解时,就很难领略到艺术美的奥秘也不会有美的切身感受,也就不易在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实施学校美育不仅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并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学生在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后就会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并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双清澈的眼睛和一个干净纯粹的笑容往往能让盛怒的者“偃旗息鼓”,有时甚至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8]师生的审美素质都提升了,师生关系也会随之变得和睦,这样由师生组合而成的育人环境也就和谐了。因此,全面加强学校美育,“把我们的整个社会和生活环境统统变为美育的场所”[9],可以使受教者养成良好审美追求和崇高的德行修养,形成较强的感受、理解甚至创造美的能力,适应祖国建设的新机遇、新常态和新要求。

概而言之,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是要磨练和铸造具备追求较高审美境界的完美人格。正如爱因斯坦对人才工具化的担忧,“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0]美育对人的感情、思想、意志、性格等能产生深刻影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美育的认知与实践。

[1]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下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3.

[2]转引自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54.

[3]转引自李范.美育断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13.

[4][5](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116,118-119.

[6](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4:236.

[7]赵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7.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6.

[9]周扬.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J].北京:美学,1982, (3):7.

[10](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310.

G 632.0

A

1674-6198(2015)05-0025-03

2015-09-26

延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延安大学成人教育评估化管理模式探究”(ydsk2015-11)

刘海奋(1979-),女,陕西佳县人,延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刘鑫(1977-),男,陕西横山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延安大学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生态女性主义在霍桑《红字》中的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无 题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