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术性,凸显差异性
——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理念及其功能定位反思

2015-02-13 18:53高锐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术性办刊普通高校

高锐

(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延安716000)

注重学术性,凸显差异性
——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理念及其功能定位反思

高锐

(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延安716000)

在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出现了偏差,漠视普通高校学报的学术性以及个体间的差异性,偏离了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严重制约着普通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注重普通高校学报自身的学术性、差异性,追求特色化、差异化的办刊模式,不失为纠正当前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理念偏差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校学报;功能定位;学术性;差异性

近年来,由于各种评价机制的介入、科研量化管理以及教师职称评定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普通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功能定位出现了偏差,在其服务宗旨、栏目策划、学术评价等方面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严重制约着普通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基于此,笔者围绕普通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以及功能定位展开探究,以期寻求科学办刊思路。

一、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理念及功能定位偏差

(一)片面强调内向性,偏离了高校学报学术至上原则

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1]。这是国内所有高校学报的创办之初的办刊宗旨之一,也是教育部对高校学报的定位,但其社会使命“并不在于仅仅反映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仅仅为本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而是应当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的全世界一流成果,借此促进本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逐步培养优秀人才。”[2]

目前,面对优质稿件整体向外流的大形势,部分普通高校学报误把学报之“学术窗口”狭隘地理解为“学校窗口”,把普通高校学报看作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自留地”。不顾稿件的学术质量,只要文章与教学科研挂得上钩,无论是否有学术性或创新性,不加甄别一律采用,违背了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仲伟民认为,高校学报的“窗口”“园地”说,是对“对传统的片面理解”,“在办刊宗旨上,追求真理、交流学术、引领时代被确定为学报的使命”[3],“学术至上”才是高校学报真正的传统。但在具体的办刊实践中,部分普通高校学报一错再错,成了服务校内教师职称评审、各种科研奖励以及各种课题结题的服务平台。笔者对一些普通高校学报刊发校内稿件数量进行粗略统计,国内某普通高校2014年连续两期刊发文章的抽样统计中,其中一期刊发的20篇论文中,有14篇是本校教师的论文,占所刊发文章总数的70%。另一期刊发的23篇论文中有19篇是本校教师科研论文,占所刊发文章总数的82.6%。外稿只占17.4%。这样的普通高校学报显然偏离了高校学报“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的学术定位,俨然成为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自留地”,最终导致学报学术性功能的弱化,偏离了高校学报学术性的价值定位。

(二)栏目编排的随意性,偏离了高校学报定位的优势原则

近年来,学界有一种声音,高校学报是“大杂烩”、“大拼盘”,高校学报是学术交流的平台,这“大杂烩”、“大拼盘”的批评声,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学报栏目设计与学报内容的“杂”和“乱”。如,有的高校学报是将两个学科排为一个栏目,而且有的栏目中只有1篇文章。如某普通高校学报的栏目设计有“哲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语言学研究”、“艺术研究”、“教育、教学研究”、“信息传播”。其中,“哲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信息传播”这4个栏目中,分别只组有1篇文章。另一普通高校学报的栏目设计有“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政治学、社会学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历史学与文化学研究”、“教育学、艺术学研究”、“新闻学、艺术学研究”、“文献学、档案学研究”。其中,“哲学、社会学研究”、“历史学与文化学研究”、“教育学、艺术学研究”、“新闻学、艺术学研究”、“文献学、档案学研究”这5个栏目中,每个栏目组有2篇文章,每个方向1篇文章,自由组合,排为一个栏目。

据笔者对本编辑部所交换的230多种普通高校学报的不完全统计,上述栏目设计和内容编排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要么是栏目名称太稳定,每期都是同一副面孔,每一个栏目下组几篇稿件都格式化;要么就是变化太大,栏目的名称根据来稿命名,随便简单的组合就成为一个“栏目”板块,着实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感觉。

(三)注重名人效应,以出身、头衔、职称等衡量稿件质量,偏离了高校学报稿件质量评价原则

关于稿件质量评价,“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稿件内容质量的评价,另一个层次是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4]39作为学术期刊,做好审稿工作,把好质量观,这是编辑工作中的核心和前提。所以,“审读各种稿件时,都应该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加以衡量和评估。”[4]39在重视学报的稿件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稿件的形式质量,如果稿件形式的质量不到位,如结构不合逻辑,行文不顺畅,表述不清楚,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学报传播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作用就会受到阻碍。因此,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应成为衡量稿件质量的客观标准。但是,目前,高校学报领域普遍存在抛开稿件内容、形式质量,以学历、头衔、职称等衡量稿件质量的现象,作者所在学校、职称、名气、学历成为衡量稿件质量优劣高下的首要标准。有的学报明确表示,非副教授、教授职称者稿件一律不用,非博士研究生学历者请勿打扰。有的学报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选用稿件也遵照这一不成文规定。严重偏离了高校学报唯稿件质量不唯人的评价原则。

二、普通高校学报提升办刊质量的合理化建议

(一)以高校为依托,遵从学术至上的办刊理念与功能定位

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生存之本。我国早期学报,如《东吴月报》的创刊号名《学桴》中指出“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从其发刊词中,可见其办刊宗旨,即以交流学术成果为出发点,以学术性为其根本属性。以此为基点,后来创办的《清华学报》、《北京大学月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等学报虽是以学校冠名的学报,但其办刊主体是学校,刊物内容强调学术性,作者主体并非本校教师不可。

可见,高校学报在创刊之日起,就与其所在的高校分不开。学报要得到其所在高校包括经费、人员、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它要以所在的高校为依托,要为本校师生提供科研服务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但它又不是消极、被动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而是在坚持学术至上的前提下,不仅为本校师生更要为全国乃至海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因此,普通高校学报要摒弃“为本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工作量考核”提供平台的惯性思维,彻底转变那种消极的“学校窗口”“自留地”的错误的办刊理念,回归学术本性,将文章的学术性与时代性和现实性紧密结合,坚持学术性与开放性并重的方向定位,开门办刊,由先前封闭的办刊模式走向开放,在保留“高等学校主办”的办刊主体前提下,强调学报的学术性。无论是内稿,还是外稿,都要坚持“内容为王”、“学术至上”的办刊宗旨,使普通高校学报真正走向学术创新之路。

(二)精心策划栏目,凸显特色,提升普通高校学报整体质量

普通高校学报要获得长足发展,就要凸显自身特色。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5]显示,我国5756种学术期刊中,包含了1300多家综合性高校学报,其中,入围北京大学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只有320种,按比例计算,只有24%的高校学报进入了北大核心期刊行列,其他都属于普通高校学报。这诸多普通高校学报该如何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定位,凸显自身特色。正如邹韬奋所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都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6]在当前各种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干预下,普通高校学报必须要充分认识这一现实,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最佳办刊之路,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凸显自身特色。

首先,栏目的设计要“符合宗旨,体现特色”,即编辑在栏目设计时从学报的办刊实际出版,既要维护学报的整体形象,又要凸显其办刊特色。所选用的稿件必须符合学报既定用稿标准,绝不能为完成出版任务而降低标准。同时,对于不符合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性质的稿件,即使写的再好,也要忍痛割爱而不能网开一面,以免损害学报的整体形象。

其次,栏目作品组配要“突出重点,结构合理”,也就是说,栏目设计在充分考虑学报整体形象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从某一个或几个角度切入,来展示学报的办刊宗旨和性质特征。点面结合,形成一定的版块结构。每种学报应有许多栏目,每个栏目应有多篇作品。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栏目作品的组配,以特色栏目为带动,提升学报整体的质量,使学报整体协调、耐读、有重点。

(三)以提升学报学术质量为前提,凸显差异化的办刊理念

1、重视作者队伍建设,保障稿件质量。目前普通高校学报存在“优质稿件饥渴”的现状。而“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等由于其“高贵”的身份,成为科研工作者“崇拜”的对象,又出现“稿件扎堆”的现象,但能被“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录用的稿件毕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就将高职称作者作品作为审稿的第一道标准,讲师、博士及以下的文章被录用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此,普通高校学报可以通过“捡漏”的方式,找准自己的作者群体,以“学术至上”、“内容为王”为办刊核心理念,将“核心期刊”抛弃的作者群体,确定为学报的核心作者群,通过栏目特色、学术至上的原则,实行优稿优酬制度,善待作者,重视他们的劳动,发现和培养这部分作者,不失为作者队伍建设,保障稿件质量的良策。

2、缩短审稿周期,及时联系作者,构建和谐的编辑、作者关系。普通高校学报面临“名人稿件”短缺的情况下,在做好作者队伍建设的同时,更要尊重作者,关心作者,加强与作者的沟通,缩短审稿周期,及时联系作者。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学报的审稿周期通常为三个月,一些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长达半年或一年。但普通高校学报在“名人稿件”短缺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核心作者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对作者所投稿件及时审读。作者将稿件投给学报,这是出于对该学报的信任,学报编辑及时认真阅读稿件,及时提出修改采用或退稿的处理意见既是对作者的尊重,又不失为建立良好的编辑和作者关系,稳定作者队伍的好办法。二是及时答复作者关于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意见。如此营构良好的作者与编辑关系对于赢得作者口碑,稳定作者队伍,提升学报质量颇有效用。

3、注重读者反馈,实时调整改进。作者、读者和编者是学报的核心主体,做好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是学报编辑部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普通高校学报在做好作者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因为读者是高校学报发行后的欣赏者和意见的反馈者。学报要在学报发行一段时间内,及时关注、搜集读者反馈的读刊信息,并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和有价值的意见,以便在办刊实践中得以改进。

总之,因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国内各大高校的类型与层次体现出多样性,所以各类高校学报之间自然也会存在差异,不可相提并论。因此,不但上级主管部门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高校学报,即使是学报自身也不能盲目趋同,而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定位,方可充分服务于普通高校的教学科研,促进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http://qk.nchu.edu.cn/ShowNews.asp?newsid=83.

[2]崔宁.高校学报的传播理念之误与功能再定位的改革思路[J].编辑之友,2012(4):70.

[3]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4]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公示[EB/OL].2014-11-18.http://www.gapp.gov.cn/news/ 1664/231784.shtml.

[6]邹韬奋.韬奋新闻出版文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26.

G238

A

1674-6198(2015)05-0014-03

2015-08-26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研究基金一般资助课题“普通高校学报如何定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3YB13)

高锐(1976—),女,陕西子洲人,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学术性办刊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