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处,福建 龙岩 364021)
立德树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①
陈建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处,福建 龙岩 364021)
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基于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立德树人;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更深化、更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在发展实践中,往往对技术素质的提高较为重视,而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要想学生从成器到成人再到成才,就不能只是重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而必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立德树人”,就是围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和“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激活人的自信、品格、意志力,有助于雕塑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有助于培育人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协作力、协调力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落脚点。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面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各地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往往把重心放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和开展技能训练,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常常陷入可有可有无的尴尬境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多元化、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世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思想文化最活跃、知识信息最密集的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社会公德、品德教育、职业道德,让学生感觉到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3.增强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应当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着将来能够拥有较好的就业机会,能够找到相对体面的工作岗位。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大学教育把关注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较少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种速成式的教育导致了素质教育沦为配角。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内涵丰富深刻古田会议精神和红土地精神。其中,古田会议精神中“艰苦奋斗、坚定信念、求实创新、保持先进”的部分,老区革命精神中“二十年红旗不倒”坚韧不拔的精神,苏区创业精神的“干革命走前头、搞建设争上游”思想,“才溪乡调查”的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创新精神等等,都是优质教育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十分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闽西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
1.加强学生闽西红土地精神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闽西红土文化是闽西高校“红土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素质训练拓展得天独厚的条件。红土地文化是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无形力量,因此把闽西红土地精神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线,有利于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也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
闽西高校立足闽西,面向海西,辐射全国,可以借力闽西老区独特的人文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把闽西红土地精神贯穿教学教育的全过程,多渠道、多层面地开展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文明养成、创新创业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活动,有助于形成以闽西红土地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夯实基础。
2.加强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理念
实现“立德树人”,教师是根本前提。教师是学生立德教育的引领者,在立德教育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高职院校教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关键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把专业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专职书记、团委书记、学工教师等与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最密切接触的老师,列入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要有计划地组织素质教育教师参加进修和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二,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素质教育能力。在专业教学各环节要渗透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第三,重视师德建设,打造一支思想境界高、工作能力强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让素质教师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3.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素质教育
实现“立德树人”,人文素质课程是重要基础。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核心,合理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素质教育课程方面,把《闽西革命史》、《古田会议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列入学校公共必修课程。通过加强对闽西红土地精神的认知,学生逐步把闽西红土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古田会议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这本教材,是按照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标准修订和建设的教材,可以成为闽西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教材。要加强素质教育课程的课改工作,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融入到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断参与和体验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在专业教育课程方面,教学中要明确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点和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评价相融合。要开展针对性研究,探索职业素质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在专业教学课程中的实现途径,形成较为明确的专业教育课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3]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课程实施机制,必须抓好素质教育的教学组织、师资培养、考核评估等,制定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科学安排课程设置,落实和解决素质教育中师资、经费、教学场地、实习基地等的各项具体问题。加强素质教育课程的课改工作,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融入到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不断参与和体验中提升。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建设,提升学生素质
实现“立德树人”,人文素质活动是有效途径。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建设。“通过活动室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现实中超越,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4]进一步完善入学教育、开学(毕业)典礼、学生军训、升国旗仪式、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党课等一系列常规教育活动,开展闽西区情调查研究、“红土情怀”系列活动、“重走红军路”社会实践、“红色青春”校园文化周、“我爱这片红土地”知识竞赛等一批具有闽西红土地精神特质的专题教育活动。同时,通过着力打造一个品牌论坛——“素质大讲堂”,组建一支由革命前辈、国家干部、企业高管、优秀校友等组成的“素质讲师团”。素质讲师团定期到校“现身说法”,开设“闽西老区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创业之路”等系列讲座,把高水平、高质量的素质讲座定期化、常规化。
完善红土特质学生社团的建设。建立一批具有红土特质的学生社团,如“红古田学生合唱团”、“红古田理论学习社”、“红土地学生艺术团”等。把学生社团建设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放在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上,放在强化社会实践、拓宽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放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上,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5.加强“四立”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
(1)开展以“坚定信念”为着力点的立德教育
以“坚定信念”为着力点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突出“闽西红土地精神”的教育,突出“红”的特色,做足“红”的文章。通过体系化的设计和全程化的教育,将红土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古田会议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闽西革命史》等课程学习和红土地精神基地教育、军训、升国旗仪式、义务献血等素质教育活动,通过“红土校园”、“红土基地”、“红土读物”等物质载体,引导学生学习闽西红土文化,传承和弘扬闽西红土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
(2)开展以“坚韧不拔”为着力点的立身教育
以“坚韧不拔”意志为着力点的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身心健康教育要通过体育课程和体育竞赛、学生社团活动和竞赛、心理健康课程以及讲座,引导学生锻炼健壮的体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适应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
(3)开展以“甘于奉献”为着力点的立行教育
以“甘于奉献”精神为着力点的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通过打造“红古田学生合唱团”、“红古田理论学习社”、“红土地学生艺术团”等红土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通过“红色青春”校园文化周、“红色青春”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红土活动”以及“红土地精神照我心”志愿服务、“重走红军路”暑期社会实践等“红土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心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培育学生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提高社会活动的能力,学会沟通能力、学会自学、学会为人处事。
(4)开展以“艰苦奋斗”为着力点的立业教育
以“艰苦奋斗”精神为着力点的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队协作等职业精神及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基本素质要求。通过课程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参观和企业顶岗实习、“素质大讲堂”等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和学生素质项目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有效锻造具有红土地精神特质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队协作,使广大学生扎根红土地,为老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
G640
A
1673-4564(2015)06-0023-04
2015—07—20
①2014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JAS141021 )。
陈建萍(1980— ),女,福建龙岩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