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问题的两点思考

2015-02-13 09:5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恩格斯

骆 夷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问题的两点思考

骆夷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300071)

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为人的本质的基本立足点。在他们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存在与资本主义早期相类似的旧式社会分工与劳动异化,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人”可以实现其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人的本质,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人的本质;现实的个人;异化;共产主义

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不难看出,人的自由和解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理论的始终。从青年时代的博士论文起,他就开始研究人的自由问题,在博士论文中探讨的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运动的各种思想,实则是在探究人的自由理念。虽然当时的观点带有黑格尔哲学的烙印,但是马克思所倡导之人的自由观念显而易见。《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跳出思辨哲学的藩篱,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疾苦,用报纸为贫苦民众表达心声、争取权益。之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与其他学者开始了关于人的解放问题的论战。而事实上,在探讨人的解放问题的同时,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进入马克思的研究视野,而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本质问题才有了深刻的思考。

一、“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真正思考。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这时的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停留在与劳动发展相关的“类本质”层面,“理解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秘密的关键,不应到思辨的天国中去寻找,而应在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6,p56]。他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感性观念影响,马克思形成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理念,并对黑格尔精神运动的异化观进行了反思,认识到真正发生异化的是人的物质生产,而不是黑格尔的精神运动。此时马克思在潜意识中把发生异化劳动的主体定位为人的类本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个体。可见,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的局限,“类本质”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类本质”观点进行了扬弃,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这一崭新论断。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昭示了要从社会关系和交往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对抽象的人的扬弃意味着马克思超越了人本主义,确立了新的理论立足点,即以现实的人和社会关系为前提的理论基点。然而,由于对新认识表述的不成熟,“《提纲》改变世界的思想侧重于从新旧哲学旨趣的根本区别的角度提出”[2,p29],与此相对应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侧重点在于批判旧哲学中抽象的个人的思想。而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知。在《形态》中,马克思正式开始从“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角度谈论人的本质问题。“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实现人的本质观革命变革的显著标志。”[3,p26]

在《形态》的开篇,马克思和恩格斯便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p518-519]这些“现实的个人”有下面几种特征:活生生的、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社会中的、具体历史中的人。

首先,“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不是抽象的精神存在,也不是仅有类本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p519]这是思考人的本质问题的简单基础,否定了人的客观存在性和历史主体性,也就在无任何所谓“人的本质”问题。

其次,“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p524]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分的标志性活动,也是人类满足人类生存所需进行的必要活动。此处的关键词是“实践”,也正是把实践作为立脚点,马克思在此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等人的旧哲学,全面建立了新的世界观。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的进行不是任意的,而是“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4,519-520]。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断增加,生产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这种生产的发展是以交往为前提的,而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不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人,而必然是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分工。“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4,p520]不仅民族内部存在分工,各个民族之间也存在分工,而随着生产交往的扩大,历史逐渐演变成世界历史。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所有制和国家,但是人们已身在其中,不再是一个单子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p523-524]从而现实的个人也就是社会中的人。

再次,人是具体历史中的人。正如数学坐标轴上的点有它的具体位置一样,人也处于时空坐标轴的某一位置,而不能脱离现实时空。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当下的很多制约。下面这段著名的话给了我们清晰的描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p544-545]

人类既然形成了社会,就不是孤立个体的存在,人与人之间除了相互之间横向的交往关系之外,也存在着纵向的承继关系,人是历史中的人。历史的现实基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同样,被人改造过的自然又约束着人类新的活动。一代人只能生存在固定的历史坐标之中,不能穿越回过去,也不可能穿越到未来。同时,人也必须在历史既定的轨道中进行活动。当然,人类有充足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毕竟,人才是历史的主体。

人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地理环境也是人类活动的具体舞台。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同样,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也会改造和影响着环境。这是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下,人类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越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则越小;反之,当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时,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也随着发展。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也有不同的塑造作用。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其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都发展不同。这种不同,既源于人本身的改造活动因素,也源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摩尔根曾经指出的:东西半球原生动植物的环境差异,也使生活在两个半球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明显差别。黑格尔也曾阐述过类似观点:海洋和河流会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而山脉则会拉开人们之间的距离。所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言自明。

人的存在方式是当下双脚踏在大地上,因而一定的历史时间、一定的地域空间,构成了现实的个人存在的具体坐标。历史在发展、地理在改变,这就是与活生生的人进行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流动时空,也是现实的人存在的方式。“现实的个人”克服了黑格尔式的抽象精神,克服了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是真正的、活生生的现实个体。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

我们已找到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立足点——现实的个人,也就是在当下时空中、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既依赖于生产实践的必然王国,更依赖于自由王国。然而这个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分工带来的异化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本质不能全面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生产实践史。最初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而生产,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需求和生产需要随之增加,生产与交往发展起来的同时,分工也随之发展起来。分工使人类社会矛盾凸显,人的活动开始成为与其自身相对立、相异化的力量,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活动变成了异化劳动。

现实的人个性的消失或者说人的“异化”,就是从这种“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者‘自然地’形成的分工”[4,p534]开始的。“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4,p537]就个人而言,个人受分工支配,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受到限制,智力和体力片面畸形发展,个性逐渐丧失。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竞争的存在,表面上各个人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却是各个人彼此孤立。由于这种分工并非出于个人自愿,最终导致单个利益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共同利益采用了一种虚假的形式——国家,把人们联系起来,这又将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脱离开来。这种分工依然把人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人的活动是固定化的,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或兴趣去进行,所有制的概念因此而产生。由于所有制形式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转化,人类历史上才依次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种社会历史的考察中,得出结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分工产生了劳动异化,劳动产品反过来支配劳动者,这时的人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性,为异化力量所支配,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要摆脱被异化的命运,就要改变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制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描述中,共产主义社会取消了生产力私有制,旧式的社会分工也会被改变,只有这时候被异化的人的本质才能被解救出来,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摆脱异化,恢复或者说实现人的本质,途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4,p574]在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消失,奴役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随着分工的消灭而消失,人从旧式的生产与交往中被释放出来,成为独立、自由而有个性的独特个体,这些个体联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新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被异化的人恢复了人的个性,人的本质也能够真正实现。因而,“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人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相互依存和根本一致的”[5,p10]。

那么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共产主义如何实现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要使异化成为众矢之的,就要把大多数人变成被异化的对象,即失去财产的雇佣劳动者,并且同时这些人又与拥有财产的人针锋相对,此时这些人才会为了摆脱被异化的命运而进行革命,推翻旧有的私有财产制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发生这一切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资本主义早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在市场竞争中,大资本家利用其优势不断打压中小规模企业,中小规模企业逐渐落魄和消失,也就有更多的人失去生产资料,沦落到工人阶级的阵营。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会日益加深,当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生产资料,成为雇佣劳动者的时候,离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刻就近了一些。

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一条件也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形成具有普遍交往关系的世界市场,才能让各国站在统一的前提下,即在所有民族中同时出现“没有财产”的人的情况。并且这些没有财产的人才会联合在一起,相互依存,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同时,只有所有民族同步进行,才能避免地域性共产主义被消灭的可能性。

第三,被统治阶级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去推翻统治阶级,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需要去实践。“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4,p543]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者,必须觉醒并且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的压迫,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这有这样,单个的人才能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共产主义才会实现。前两个条件的积蓄,都是为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做准备,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早期对无产阶级命运的预测与期望。他们认为,只有推翻了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

以上三个条件都有一个基本立足点——“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都需要现实的人在实践中努力实现,只有实现了前两条,第三条才有可能发生,现实的人也才能通过消灭分工和异化解放自己。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是自由的,私有制和分工都已经不复存在,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任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个人根据其兴趣所选择。所有人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异化力量消失,人的本质能够真正得到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关于分工的描绘存在理想化的成分,事实上,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分工也依然存在,只是劳动者不再有固定的分工,人不再被自己的劳动所异化。如同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一样,每个人根据个人兴趣和意愿去选择如何发展自己,这种选择正是人实现个人本质的体现。出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预测也与社会发展趋势不完全相同,然而对于我们思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言,还是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个性的发展也不用等待着共产主义来临的那一刻突然实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条件让个人越来越多地享有发展个性的权利。如今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也让更多的人有更多平台和机会去发展自己,当然,基本的经济保障是实现这一个性发展的前提。必然王国是必然存在的,自然王国的彼岸在必然王国结束的时候已经悄悄开始。在必然的工作时间之外,我们完全可以自由追求个性的发展。虽然必然王国始终存在,但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前景依然是美好的,因为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们的自由王国在不断增加,我们一个个“现实的个人”实现个人发展的空间也在不断增加。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8.

[2] 曾凡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改变世界思想之比较研究[J].求实,2012(8):29-32.

[3] 陈家长.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 26-3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余乃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范畴演变与辩证路线——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0.

[6] 张传开.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江淮论坛,2005(10):54-58.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On Human Nature in the German Ideology

LUO Yi
(Faculty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Marx and Engels fought for human’s freedom and liberation for their whole life. In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established the “real individual” as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alienation would be destroyed in the Communist society. And realistic individuals can realiz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hich also means they get the human natur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human nature; real individual; alienation; communist

B0-0

A

1009-9115(2015)03-0100-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3.025

2014-09-12

骆夷(1984-),女,满族,辽宁绥中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