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贵,易文君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中国国家战略,国际地位的转型主要面对教育服务贸易的巨大逆差以及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迫切需要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大量学生出国或出境留学,使得大量学费资金和人才通过留学流向国外或境外,造成我国教育贸易的巨大逆差和人才外流。
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居世界第一,仅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41万,是本世纪初出国留学规模的5倍。2014年仅有22.55万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是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的54.88%。这使得教育服务贸易存在严重逆差,使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得不到本国个人投资的有效支持。同时,出国或出境学习,拉动了输入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如果上大学的机会供不应求,那么高等教育就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学者(丁小浩、陈良焜,2000)研究得出:1999年高校扩招了48万人,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合计为256208人。基于相同的方法,我们针对大陆学生赴中国台湾接受高等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同样发现:大陆学生赴中国台湾接受高等教育扩大了台湾地区的教育规模,使得相应部门的就业机会大量增加。2012年有学籍(位)生和短期研修或交换生共16541人,那么这些学生在中国台湾消费所带动的总产出能够解决就业的人数为15361人,基本上是一个境外大学生可以解决一个本地人就业。境外学生和留学生的增加,可以增加教育消费,使得个人消费和政府投资有效地转化为国民收入,正因为如此,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吸引中国学生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出境或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增加在当地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课题组调查大陆赴中国台湾学习学生中,90%以上的人愿意或可以考虑在台工作,但如今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法律制度不允许。因此,一旦台湾地区开放利用大陆学生劳动力,大量高素质人才将在中国台湾工作。
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大量增加非正式的贸易壁垒、单边主义和行政决定的条件下,教育服务贸易的巨大逆差,无疑使得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方面需要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注入生机与活力。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其影响还不明显。但是,随着25~34岁人口越来越少,无疑会使经济创新的速度减慢。因为,提高经济创新和经济效率的主体是年轻人口,年轻人口比重决定国家或地区创新数量和质量。这显然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靠改变政策就能够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人才质量,至少要20年。面对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解决技术创新放缓问题,无疑将是未来中国政府的一大挑战。
与迅速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社会生产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较慢,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因此,只有加快技术进步速度,社会生产的行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而这需要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革命到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专业人才显现出年龄结构下移的趋势,25岁至35岁青年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主体。在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后期开展严格的创新研究训练,对于学生在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提高创新的数量与质量具有很大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是创新型大学的数量。尽管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最大,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但世界级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的数量和名次都低于经济总量第一位的美国和第三至五位的日本、英国和法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及日本等经济高度发达国家均在不断增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培养创新人才,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目的是充分利用外国留学生的创造力,并以此为手段吸引外国杰出人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既是知识创新、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国际等级结构体系的竞争中具有决定作用,是我国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重要国家战略的另一原因。
国际化交流合作可以使学校在创办之初形成高起点和高起步。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创办,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典范。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惨败于日本,1895年有识之士在“教育救国”理念指导下,学习国外办学经验,提高民族竞争力。学校创办人天津海关道长盛宣怀的奏折开篇写道:“自强之路,以作育人才为本,育人才之道,犹以办学堂为先。”其中蕴意的“人才强国,教育先行”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学校聘请国外教育专家担任学校总教务长,所开设课程全部借鉴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课程,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任教,课程大多使用先进国家外文原版教材。学生毕业后不须经过考试可直接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研究院进修,曾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正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大学1895年在天津的创办,促进了天津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通过借鉴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创办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可以带动本国教育发展。这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经验。
一些后发国家或地区,也是通过国际化交流合作成功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新加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意识地引入了美国的选课制和学分制体系。[1]例如,进入21世纪,新加坡在原有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和选派师生国外学习基础上,一方面鼓励海外名校在新加坡开办分校,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10所世界顶级学府相继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校,并允许分校学生来本部校区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鼓励新加坡的大学走出国门,在海外设立分校。[2]全面引进国外优秀大学先进的教育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国外创办分校,提升本国的教育水平和竞争力。这是新加坡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如果说,通过国际化交流合作,本国创办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成功的第一层次标志,那么,通过国际化交流合作,在把国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创办到海外,形成本国的教育品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成功的第二层次的标志,我国的一些高水平大学已经在这方面实现了突破。
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欧洲一体化的经验有着更加重要的启示。在二战结束后,为了建立“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上投入自己的砝码”,[3]为了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使得欧洲“不能拒绝面对历史挑战的责任”,并“要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发展作出贡献……”[4]1999年6月19日,来自欧洲29国的教育部长在博洛尼亚——1088年诞生欧洲最古老的大学的文化古城,共同签署了联合宣言——博洛尼亚宣言。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发展目标,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博洛尼亚宣言”突出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二是建立一个本科和硕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建立欧洲学分转换体系。四是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五是保证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六是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合作。以后的多次部长级会议的公报和宣言,都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并且,通过强化“欧洲研究区”,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各个国家人才培养、智力开发和知识转让与交流,建立了一支世界一流的知识创新的人才队伍。这说明,高等学校区域一体化,对于提高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高等学校区域一体化,就是通过国际化交流合作,使整个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体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成功的最高层次的标志。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家主义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不是偶然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区域化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国家主义理论(Statist Theories)指导下教育发展的必然反应。随着霸权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以及一些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几乎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国家都通过建立地区经济联盟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这是高等学校区域化交流合作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开辟了空间,国家主义成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际上通行的教育全球化或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理论论述中,都强调国家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强调差异的扩大。在国际化进程中,全球化“通过促进跨越原有边界的快速接触使世界缩小”,另一方面“创造了差异意识,又使世界扩大”。“全球化的向心力在于,它把全世界的人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离心力在于,它激发了地方独特意识的提高,实际上是地方特色的重构”。[5]教育区域一体化是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教育投资、贸易、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区域,是“促进所有伙伴国的国家知识能力的创造,以确保区域及全球范围内高质量研究与知识生产的来源更加多样化”[6]的竞争性战略,使得教育能够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竞争,并使得区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提高了在国际教育体系中的等级和地位。
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一样,区域国际教育体系中,也存在着等级结构,存在着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的国家或地区,也存在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的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核心区,是在相互关联的合作中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的优势,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核心区主导区域教育发展的作用:一是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培养教师和学生,输出课程与教材,制定区域统一学分标准等;二是创立国际性教育组织,在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发挥作用,引导区域教育发展;三是通过在国外开办分校,提供教育资源或资金支持,促进区域教育体系的发展。
尽管经济核心区未必是高等教育核心区,但高等教育核心区一定是国际经济中发挥政治和经济核心功能的国家或地区。为防止核心区国家地区经济能力下降,保护自己经济地位,核心区国家不仅需要盘活经济本身,而且,更需要科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2013年7月,英国政府发表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战略报告,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海外学生的富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的国际教育体系”,使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人数增加15%~20%,并提出未来一段时期英国教育国际化战略向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开放。[7]这说明,与加大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样,核心区国家必然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发展新技术、新的工业以及被忽视的产业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
高等教育核心区同边缘区或半边缘区的关系,同样是一种功能关系而不是剥削关系。高等教育核心区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导区域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利益。“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8]所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的教育贸易服务和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作为这些共同利益的来源公共产品,而且可以产生确定的、可预测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各个国家或地区容易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另外,进行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加快知识和技术创新步伐,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选择积极完成集体义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成效显然都是正向激励的;同时通过负向激励惩罚那些企图“搭便车”或不履行相应义务的国家或地区。再有,核心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国际竞争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借鉴核心区的成功经验,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可以使得后发国家少走弯路,符合各个国家或地区利益。
二是影响对外政策。高等教育影响科技、经济实力等国家力量。无论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发展怎样,追求世界强国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始终不渝的战略目标。“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提升世界高等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9]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是振兴经济、强大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文化交流重要途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10]年轻人的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形成之中,推行的价值观念,可以通过推广和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明体系影响对外政策的实施。
三是可以消解国际矛盾。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重要战略。2003年6月,世界高等教育合作伙伴会议指出:人类历史上,都没有把国家的福利和高等教育体系和机构质量和数量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1]核心区围绕高等教育发展的确定“责任”与“能力标准”,可以将不同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方法与现实目标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让参与者动机统一。所以,核心区教育发展可以消解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矛盾。
2011年,我国经济体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标志,我国进行新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践引领区域共赢发展的创新模式。契合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将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主体和主旋律,也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抉择。战略目标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打造“核心区”,建设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中华教育圈”,吸引东南亚、非洲以及“一带一路”等相关国家来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力争到2030年,使“中华教育圈”进入世界教育“核心区”行列。
未来“中华教育圈”中的“龙头”地区是:京津地区,以高水平师资和优秀生源为特色;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服务经济快速发展为特色;台湾,以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为特色;香港,以追赶世界研究型大学办学为特色。所以,未来教育的福建地区:毗邻台湾,以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为特色;广东地区:毗邻香港,以追赶世界研究型大学办学为特色。要特别重视和鼓励港澳台地区的著名高校来大陆举办分校,以此探索吸引世界著名高校来华办学的经验。同样,大陆学校到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通过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不仅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积累打造中华教育圈,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高地”,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在大陆创办“教育特区”,支撑“中华教育圈”建设。“教育特区”借鉴中国举办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鼓励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来大陆办分校,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教育特区是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进行教育的特殊教育区域,是我国教育开放国际化的“窗口”和“试验场”。“教育特区”的特点:一是在国内划出一定地区,让国外高水平大学办学,使中国学生在国内享受国外同样的教育;二是推行开放政策,并采用免费提供土地、减免关税等办法,吸引高水平大学办学;三是为国外高校创造与本国高校相同的学校教育环境;四是教育内容与学校所在国相同;五是集中管理,特区行政管理机构有权制定因地因时制宜的特区管理条例;六是区内高校享有自主权。
要将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华教育圈”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国家不同政府部门及社会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为解决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体制机制障碍等提供制度保证和资源保障。当前,为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不仅实现了国际学分自由转换,实现了国内学分与国外学互通,鼓励本土教育机构与国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更重要的是“中华教育圈”内学分互认,并且,在全局高度协调并合理分工,形成合力,实现各地区“双赢”和“共赢”。要尽快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开辟便捷的留学申请通道。同时,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来华留学奖学金规模和范围,吸引更多国外和境外学生。
[1]刘孟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探究[J].学理论,2012(5):205-206.
[2]刘晓亮,赵俊峰.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2):98-105.
[3]白英瑞,康增奎,等.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1-22.
[4]Jacques Delors,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rope and the Challenge of Enlargement”,24 June,1992,p.9.Prepared for the European Council,Lisbon,26-27 June,1992[EB/OL](2013-5-28).http://aei.pitt.edu/1573/1/challenge_of enlargement_June_92.pdf.
[5][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周云水,张劲夫,叶远飘.全球化的关键概念[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156.
[6]熊建辉.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高等教育与研究在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新动力[J].世界教育信息,2009(9):23-27.
[7]H M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Global Growth and Prosperity[R].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11s,July 2013.
[8]曼瑟尔·奥尔森,陈郁,等.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EB/OL].(2013-5-28).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mages/0011/001163/116345e.pdf.
[10]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128.
[11]Final Report of the Me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Partners,June 2003.[EB/OL](2013-5-28).http://www.unesco.org/new/en/education/themes/images/0013/001352/135213e.pdf.201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