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探析:以课堂文化建设为视角

2015-02-13 08:31:24赵卫平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转型大学评价

赵卫平

2014年4月26日在河南省驻马店闭幕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通过了“驻马店共识”,“共识”指出,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大了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本科院校理应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既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技术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完成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然而,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则是各加盟学校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课堂文化重建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诉求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指的是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培养体系、师资建设、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选择,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向是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而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具有“高”“专”“技”“人”等特征,[2]“高”即高等性,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专”即专业性,应用技术大学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要求培养各类型专门人才。“技”即技术性,这是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培养工程型、技术型人才为主。“人”即人文性,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又具有人文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课堂既是师生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成的场域,还是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环境对课堂主体行为起着文化引领作用。课堂文化的品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离不开课堂文化的推动。这里所指的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组织当中,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由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尴尬处境所产生的内生动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地方高校发展所产生的外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对原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修正,必然涉及一系列变革,其中也包括课堂文化的变革。课堂文化变革既可以因旧文化系统内部出现了新文化因素而导致文化结构失衡而引起,也可以因文化系统外部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其内在价值诉求就是重建一种课堂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原有课堂文化并非都是消极文化,只是不适宜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以转型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新文化的生成。“当新的文化兴起时,大多要受到旧有文化的排斥,不管新文化怎样有价值”。[3]因此,可以说,课堂文化的转型与重建既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关键,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二、应用技术大学课堂文化的实践形态

由于培养目标、服务方向、办学层次、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不同,应用技术大学的课堂文化也有别于地方本科高校,是对原课堂文化的一种超越。应用技术大学的课堂文化具有探究、开放、创新、合作等实践形态。

(一)探究性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较多地探寻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4]学会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当努力建构一种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大自然的探究性课堂文化。在探究式课堂文化中,学生不再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对外界事物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学会对文本进行另类解读,对问题进行奇思妙想,善于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和步入新领域,并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因此而可能出现的各种“恶果”。在探究式课堂文化中,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体验到快乐,并形成学习内驱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正从书斋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才能获得发现知识和生成能力的后续力,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开放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信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面对知识和信息的迅猛增长形势,应用技术大学必须本着“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的原则,开门办学,建立开放型课堂文化。在开放型课堂文化中,学生不再满足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再满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状态,他们走出校门,走进行业企业,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吸收来自行业企业的实践性知识。在开放型课堂文化中,教师也是流动的,既有行业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流入学校,担任专职教师,也有学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只有以开放的胸襟接受信息,才能具有吞吐大量的信息和高效率地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也才能成长为具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性

“创造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是其他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最高形式”。[5]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能够为所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创新要素。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当努力建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充满智慧挑战,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创新型课堂文化。在创新型课堂文化中,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复制粘贴过程,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从中感受快乐的过程;学生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面向需要不断发明、创造、探索的领域;教师工作不再是按照教参或教学设计亦步亦趋地展示的过程,而一种连接“概念与现实”“思考与行动”“创造与发展”的可持续经营的事业。

(四)合作性

歌德曾指出:“不管他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干什么,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作永远是人类的最高需要。”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建立一种“精神支持、增进效率、减低负荷、同步进行、不断改进”[6]的合作型课堂文化。这里的合作是多层次的,既有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强化行业企业法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应用技术大学形成“校地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更好地实现学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之间对接。教师合作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再是教师个人的活动,而是教师集体共同完成的事业,能够克服教师独立作战带来的孤立感和无助感,突破教师自己想、自己做和自己用的行为惯习,在相互帮助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在相互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师生合作可以转换教师角色,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合作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合作、宽容、开放的品质。

三、课堂文化重建的路径探析

课堂文化的重建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整体转变过程,既需要教育观念的更新、课堂主体关系的优化,还需要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课堂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重建课堂文化的前提

教育观念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只有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课堂文化主体的教学行为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地方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文化的中心是人,因此,课堂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中心,是基于人且为了人。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没有服务意识,就不会有服务的动力和持久力。因此,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为学校办学成效的评价基准,形成全校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自我到协同的服务共识与行动。最后,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各专业领域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型、研究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各职业领域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高职高专则主要培养各职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地方高校只有以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和应用技术研究来服务地方,才能成功转型,科学发展。

(二)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是重建课堂文化的基础

教学评价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可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关键在于教学评价自身的性质。传统的课堂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发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改变目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新体系。该评价体系必须做到:一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有机结合。既要有教师、实习企业、用人单位等主观评价,又要有学生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客观评价。二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注重对学生课堂表现、实习报告、毕业设计等真实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三是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结合,只有真正做到了三个结合,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实践技术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建立“你-我”型师生关系是重建课堂文化的关键

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文化建设的主体。课堂文化的重建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发挥人的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有机结合。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专断主义和强迫命令基础之上,教师是知识的解释者,处于权威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处于被支配和服从的地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你—我”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应有地位,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一种超越。在这种关系下,师生都是独立的、自由的,都是具有尊严的课堂主体,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的相遇、知识的碰撞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拥有同等的话语权,教师由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

(四)完善课堂管理制度是重建课堂文化的保证

课堂管理制度既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课堂管理制度的制定更多的是考虑领导和教师便于管理,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改变以“限制”为目的的课堂管理制度,建立以“激励”为目标的课堂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发挥课堂教学主体的积极作用,教师和学生只是旁观者或者是被动执行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案再完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课堂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师生的智慧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加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参与,可以增加他们获得制度的认同感,让他们从内心接受制度的规则并积极转化为一种内驱力,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共建的和谐的课堂文化。

[1]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6.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8.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4.

[5]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11-14.

[6]Hargreaves.A.Changing Theachers,Changing Times:Theacher's Work and Cultures in the Postmodern Age[M].London:Cassell,1993:66-68.

猜你喜欢
转型大学评价
“留白”是个大学问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沣芝转型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