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升,李剑萍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篇大文章、长文章,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京津冀三地的教育之间如何协同发展,二是教育、天津教育如何积极能动地服务于经济和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协同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京津冀地区跟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相比较而言,也是教育协同发展跟经济协同发展相比较而言。
一是政策效应与市场效应并存。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和城市群的发育发展,起初是由于市场的资源配置、产业链的延伸、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等驱动的,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政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其后几经变迁,实效不如珠三角、长三角,原因很多。这次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推动,国家将出台专门的政策、规划加以指导,政策效应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三地之外,其实还有中央对于三地的定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这次规划是搞成“首都圈”式的,还是“双核心多中心多节点”式的,还是其他范式的?如果是搞成“一核心多中心多节点”式的,京津经济带的概念可能被弱化。因此,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既要发挥好政府调控、政策引导作用,又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宁可稳一些,也要实一些、好一些。
二是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并存。长期以来,北京对于津冀、京津对于河北,在人力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虹吸效应,以致出现所谓的“环北京贫困带”,2005年贫困带人口272.6万人;河北每年去京人口100万人以上,2010年河北去京人口155.9万人,占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天津对河北也有类似效应。这一次,北京市提出“更加注重功能的疏解和辐射,更加注重为兄弟省市服务”,河北的主题词是“服务”和“崛起”,天津的主题词是“承接”和“服务”。长远来看,北京的功能、产业和人口疏解将成定势,在京津冀三地的关系中,北京将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一方面,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功能、产业、人口、机构的疏解,必须消除相应的政策壁垒,在就学、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政策壁垒的拆除,在一定时期内虹吸效应特别是人才的虹吸效应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大。
三是产业同构性与教育互补性并存。三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北京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在第二产业中,特别是电子信息、医药、汽车、化工、冶金、石油等产业集群,三地的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三地的互补性则可能比较强。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地”、“首善之区”,毛入学率已经进入普及阶段,随着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功能的拓展、北京部分产业的疏解,高等学校的孵化器、科技园、研究院等需要寻找新的物理空间;天津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不多,但承接对接转移的教育基础、资源基础条件比较好;河北则是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多、毛入学率低。由此预计,河北适宜承接北京的大学城建设,天津则应以承接北京高校的科研功能、产学研机构转移为主。
首先是学龄人口。产业化加速及其高质化,将带动城镇化的加速及其高质化,学龄人口增加、变动波幅增大,不仅体现在对于学校教育的数量要求,还将体现在质量要求方面,特别是部分高端外来人口的子女就学,要求接受优质教育并希望得到政策保障。
其次是承接载体。由于北京的溢出效应,部分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的功能疏解,寻求效益最大化和新的战略空间,必将在天津寻找承接载体。
最后是专业人才需求。由于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将表现在数量上,还会体现在质量和结构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天津高校的专业群和天津经济的产业链之间的匹配度。
概括来讲,就是两区、两园、两联、一规划。
所谓“两区”,即研究发挥滨海新区和武清区教育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各省市内的不同区域、区县,影响、定位、功能不同,因此会形成一些不同的“一体化次板块”。对于河北来说,环首都市县和唐山、秦皇岛、保定是第一波承接区;对于北京来说,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通州作为“功能完备的北京副中心”的定位内涵,其次是大兴;对于天津来说,首先的影响可能在于一东一西,东边的滨海新区主要承接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等,西边是武清、宝坻尤其是武清将成为“通武廊板块”的一部分,3月18日由通州区委书记牵头,通州、武清、廊坊三地一把手聚会通州,研讨三地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这对武清区的教育将会形成新影响、新要求。所以,要着手研究和发挥滨海新区、武清区教育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所谓“两园”,即优化提升海河教育园和健康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承接承载聚集教育、医疗资源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的高端功能园区,打造新的业态形式。随着北京功能疏解和资源溢出效应的显现,部分高端医疗、教育、科技资源出现外溢趋势(去年北京各医院的门诊量达2亿多人次,60%是外地就诊者,形成很大的城市压力,北京已经明确今后五环内不再建三甲医院),需要高水平的承接承载地。而海河教育园和健康产业园基础好、平台高、功能完善、聚集优势明显,今后既要注重入住高校,也要注重引入联合实验室、高等研究院、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带有示范性的“教育谷”和“健康谷”。
所谓“两联”,即加强区域高校联合研究、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教育联盟。高校协同创新包括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等多个主体、多种形式,现在由于隶属关系、行政区划的影响,跨省市地方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步伐滞后,而京津冀在水资源、大气治理、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必须联治联建,存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可在这些方面率先加强区域高校联合研究、协同创新;同时,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等领域,可以论坛等形式推进区域教育联盟建设,逐渐形成机制、形成品牌。
所谓“一规划”,即启动天津市教育“十三五”规划的研制工作,在“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总格局中谋划天津教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国家发改委已经部署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另据悉,国家发改委地方经济司主导正在搞一个“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大约在6月份出台。天津教育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必须放在两个全局来谋划:一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全局;二是天津教育的全局,并且从时间跨度来看,天津教育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工作将持续很多年,是个系统工程,一些功能和问题会逐渐显现,需要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