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教育思考

2015-02-13 08:31:24李仁和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大学

李仁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定要重视人才和规划好教育问题

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当时就告诫教育部领导:“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是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向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在科教方面,我们已经耽误了20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20年,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同志这一时期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改革开放的恢宏气概,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做过很多重要论述,在以后的党代会、中央全会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专章进行部署。最近若干年,我国关注民生,这是必要的,在国家的重要文献报告中把社会问题、教育划入民生,突出强调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缩小教育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等,教育兴国的责任很少提及。是不是邓小平当年的许多主要论述都过时了?教育兴国的责任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我以为,我国四化目标还远未实现,科学教育的实力、竞争力、吸引力以及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堆积如山,邓小平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今年2月26日,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积极编制,我希望在这次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一定要重视人才问题和规划好教育问题。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统筹规划

京津冀具有独立的行政区划和清晰的覆盖范围,怎样协同发展?关键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把视野从两市一省扩展到京津冀,对京津冀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这是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必须实现的大转变,对思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就教育而言,京津冀集中了262所高等学校,其中本科院校149所,专科院校113所,硕士授权学校97所,博士授权学校58所,211院校24所,985院校10所,这是国内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高地。但内部差距较大,特别是其中副部级、985、211、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很少,天津也不多。如果以省区为单位规划,不仅河北,就是天津恐怕也要采取追赶战略;如果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京津冀就是高地,规模已经很大了,就要把重点转向着力提高质量和与产业对接上,对河北而言就应采取错位发展,而不是要与京、津在高水平大学上一争高低。

三、协同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是适应、支撑和引领

与长三角等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必须从首都的优势辐射、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出发,明确三地功能定位,统筹三地产业布局、城市发展,形成合理分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打造我国北方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切重大布局调整,格局变迁,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人口的迁移,而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随迁的孩子是否有学上和是否能上好学校。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对教育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要跟上人口迁移步伐,而不能拖人口迁移的后腿。第二个要求是积极发展和办好中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优质劳动者、熟练技工和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中高等教育要多样化、弹性化,与产业结构对接,适应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第三,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大批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处在前沿的高等学校,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些大学特别是高层次大学的作用,依托企业,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合办研发机构,组成教学科研联合体,打造产学研创新平台,努力提高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辐射能力,以及技术与政策决策咨询的服务能力。

四、机制体制问题

京津冀属不同行政区划,既无统一管理机构,也无统一财政支撑,实现协同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对两市一省发展实行统筹规划并在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开放市场,根据自愿互利、合作共赢、合同约束的运作方式来实现协同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运行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要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全民性、强制性和地域性特点,主要由地方政府根据大区发展理念和人口迁移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市场性,也有明显的属地化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凭借市场经济手段来运作;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对外合作部分则有较强的市场性,基本上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自愿互利、合作共赢、合同约束的机制来运作。

与机制体制有关联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大学扩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利用大办园区、大规模迁校“造城”和促进城市发展问题。我国在世纪之交一段时期内发生了一次持续数年的高等学校大扩招,其中有以往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问题,但根本的驱动力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来袭的形势下,为使GDP保持一定速度增长,把教育当成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手段,相伴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造城热”,即利用大学搬迁造城或带动卫星城发展。这期间,把相当一部分大学迁往郊外,使学校远离企业、远离城市、远离人群,成了世外桃源。在对大学扩招和制造大学城还没有系统总结或后评估之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消息刚见诸报端,就有人提出用迁移大学的办法来实现人口和产业迁移。我的看法是:建城需要大学,办大学也需要办学环境,由于大学要发展,必要的迁移在所难免,但办教育也有办教育的规律,办大学也有办大学的要求,所以我不赞成把教育当作发展经济的手段,也不赞成把学校搬迁当作人口转移和发展城市的手段。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