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人口因素对区域教育“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影响
肖庆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人口对区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各地正在制定本区域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人口因素是教育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人口因素本身日益呈现出复杂性的趋势,人口的数量、结构、流动和人口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区域教育发展,影响到教育发展规划中战略重点、重点项目或工程的设计。在区域教育规划制定中,要做好科学的人口预测,准确认识和把握人口因素对区域教育规划制定的影响。
人口是指由具有一定的个体标志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的总体指标的统称,一般包括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构成和各种数量特征等,最为主要的是人口规模。区域人口数量与区域教育发展之间具有最为直接的关系,是区域教育规划制定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人口数量对教育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发展速度、发展水平都有直接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教育发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人口数量对教育规模的影响体现在教育设施(如学校校舍)、师资配置和教育投入等诸多方面。教育规模受到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两方面的影响,当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大,特别是学龄人口的规模大,也就说明该区域的人口有着更多的受教育需求,就需要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学龄人口的受教育需求,就必须扩大教育规模。反之亦然。人口数量的增减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的综合影响。也就是说既受到户籍人口的出生率影响,也会受到流动人口的影响。例如当人口出生率高,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就会使学龄人口快速增加,就需要配备更多的校舍、师资,增加教育投入。例如由于近几年人口出生率回升,生育率水平的提高,一些区域的学龄人口逐年增长,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很大的压力,校舍、师资紧缺情况凸显。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结构。教育结构体现的是教育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以及组合方式,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设置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构成。在纵向的教育结构上,体现的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各个区域的构成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区域在每一个学段办多少学校,需要多少师资,以及进行多大规模的教育投入,是根据这一时期各个学段的受教育人口,也就是学龄人口的数量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每一个学段的学龄人口变化是有一定的周期的,例如幼儿园的学龄人口高峰期三年后转移到小学,小学六年后转移到初中,是有时间间隔和变化的,当然每一个阶段的入学高峰或低谷也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需要对各个学段的学龄人口进行科学预测。教育横向结构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构成。这种比例构成与人口及产业结构有关,当学龄人口增长过快,普通教育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一部分人进入职业教育。
人口数量影响到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当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数量较大,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就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会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教育数量扩张上,教育质量提升等内涵发展就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人口数量增长比较稳定,学龄人口数量也相对稳定,就会在教育发展的重点上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例如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教育发展的水平。
人口结构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总体人口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比例关系,可以分为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地域结构,每一类中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人口结构对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区域教育规划制定中需要认真考虑人口结构。
人口自然结构中的年龄结构对教育的规模、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年龄结构是人口自然结构中最基本的划分,是指总体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按照通常的划分方法,一般分为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阶段,学龄人口又可以分为0~2岁,3~5岁,6~14岁、15~17岁、18~21岁。从长期来看,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到人口规模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从短期来看,特定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到不同学龄阶段的适龄人口规模。而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影响到校舍等教育设施、师资及教育投入等资源配置。如0~14岁是处于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这一年龄阶段人口快速增加,就需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提供更多的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配备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学龄人口的需求。15~64岁在国际上是劳动人口年龄,需要根据这一阶段的人口确定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而65岁及其以上为老年人,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口增加,就需要重视老年教育,在老年护理、休闲娱乐和延年益寿等方面的需求就会明显增加,这也影响高校和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从学龄人口来看,分别处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不同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化,影响到不同学段的校舍、师资和教育投入的配置变化。例如从2007年以来,由于生育率回升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天津市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增加较快,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补充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学前教育投入也大幅增长。
人口社会结构中的文化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文化教育结构是人口中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高,会对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有助于下一代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会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在总体人口中,劳动人口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影响各种类型的学校和专业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主要是指劳动人口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以及各种职业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人口的产业结构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产业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同,有的产业对体力型劳动者需求大,有的对技能型的劳动者需求量大,而一些产业对创造型的劳动者需求量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上是不同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职业结构反映的是总人口在不同职业中所占的比例,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同的职业结构状况是社会分工的反映,产业与职业关系非常密切,“农林牧副渔”是第一产业,这种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在下降,而商业和服务性行业的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渐上升。例如根据天津市2014年统计年鉴,天津市社会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分别由2000年的16.7%、45.6%下降到2013年的8.1%、41.8%,而第三产业由2000年的37.7%上升到2013年的50.1%。这就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设置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人口的地域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它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地域结构是教育分布并形成教育层次结构的基础,地域结构包括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例如天津市的十六个区县之间人口分布是不同的,每个区县人口密度存在差异,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就会有明显的差异,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教育空间分布就比较集中,人口密度小的地区,教育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城乡中小学建设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地域结构的重要方面就是城乡结构,这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集中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的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带来的教育发展问题。
人口的迁移、流动是人口在不同区域的重新分布,同时也是学龄人口的重新分布,它是人口地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流动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引发基础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二是跨区域的人口流动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中,对这两个问题必须进行充分考虑。
在区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使得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既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使农村教育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会引发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减少,带来学生上学距离远等问题,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也会更加凸显。对城市而言,学龄人口增多,给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进城儿童不能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服务。
跨区域人口流动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是区域教育规划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大城市,每年的流动人口数量都在增加,对流出地来说,面临着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对流入地来说,要使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与户籍地生源相同的教育服务还有差距,造成流入地的教育资源持续紧张,也涉及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等具体问题。所以在区域教育规划制定中要科学预测流动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比较准确地预测外来人口子女学龄人口数,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相应的政策安排。
此外人口政策调整也会给区域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各省市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将会给区域教育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的教育带来新的压力,使得学龄人口继续增加,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更加凸显,在区域教育规划中也要考虑人口政策变动的影响。
总之,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政策等人口因素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区域教育发展,也就会相应地对区域教育规划制定产生影响,在制定区域教育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做好人口预测,考虑区域人口未来发展的数量、结构分布状况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做好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