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泰山的佛道和谐与合一

2015-02-13 07:53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道教合一泰山

高 强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199)

明代泰山的佛道和谐与合一

高 强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199)

明代佛教和道教同在泰山和谐共生,而且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淡化各自分别,走向融合与合一,主要表现为佛道寺观共处一山、佛道神祇共祀一寺(观)、佛道杂糅融入民间信仰等;明代佛道教在泰山的和谐与合一不仅有其内部的原因,也与来自政府与民间的外部原因相关;明代佛道教在泰山的和谐与合一对于后世泰山宗教信仰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泰山;佛教;道教;和谐;合一

一、明代泰山佛道和谐合一的表现

泰山东汉之前为历代帝王封禅受天命之山,“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1]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之后,作为自然崇拜中的山岳崇拜的封禅与信奉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道教在泰山逐步融会杂糅,并行发展,统治者既需要登封告祭以求得皇权稳固,国家安定,又企望得神仙庇佑而长生不老;而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佛教,在魏晋时传入内地后不久即在泰山立足,之后在泰山传播发展,并一度颇为兴盛。历史发展到明代,情形又为之一变,信仰因果轮回的佛教,追求修道成仙的道教,不仅同在泰山和谐共生,而且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淡化各自分别,走向融合与合一,其主要表现有:

(一)佛道寺观共处一山

明代皇帝虽未效法北宋之前帝王亲自赴泰山封禅,但对泰山的崇奉和祭祀并未稍减,据《明实录》记载,明朝各帝除建文帝和光宗外,无不遣官祭祀东岳泰山之神,以祈风调雨顺、用兵得胜、皇嗣繁衍;与此同时,自宋代以来对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奉祀也继续发展,不仅皇室拜祭元君以求“永佑康宁”及早得皇嗣,“俾子孙发育,早锡元良”;[2]民间对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信仰也日渐炽盛,至万历年间已达到“俄闻四方以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2]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和民间不断以发内帑银、使用泰山香税和募资的方式重建和修葺道教宫观,据明人查志隆所著《岱史》和万历《泰安州志》记载,明代泰山道教宫观林立,有东岳庙、碧霞灵应宫、玉帝观、青帝观等20余处,重要的如东岳庙、碧霞灵应宫、玉帝观、青帝观、会真宫等有明一代历经多次重建和修葺。

泰山佛教在明代虽不如隋唐兴盛,也未及道教煊赫,但灵岩寺、谷山寺、竹林寺、普照寺、冥福寺等寺也在泰山地区立足和发展,有的得到山东藩王的布施和资助,有的得到大规模重修,声势复振。如泰山西麓灵岩寺,明代多次得到山东德王、鲁王等藩王捐资重修殿阁楼堂;竹林寺为泰山古刹,自唐至元屡经兴废,元末毁于战乱,宣德年间高丽僧人满空来到泰山,主持重修竹林寺,数年“殿宇圣像,俱已完成”,[3]万历年间文士吴维城记录该寺“绿竹千竿,银杏双挺”,[4]颇具规模;普照寺相传为六朝古刹,但明朝也已破败不堪,满空禅师于是在寺驻锡,矢志重修殿宇,“遂驻锡禁足二十余载,以无为之化,俾四方宰官、长者捐资舍贿。鼎建佛殿、山门、僧堂,伽蓝焕然以新。寓内庄严,绀像金碧交辉,僧徒子弟及湖海禅衲依法者何止数千也”,[3]可见满空禅师重建普照寺的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士绅和平民阶层的资金支持,在道教势力主导的泰山,人们对于佛寺的修建同样热情支持。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泰山还出现了僧人寄居和重修道观的现象,据《岱史》记载,“长春观在州城西北隅,女道士废绝久之,禅僧寄焉”,[2]另据《泰山道里记》载,碧霞元君中庙,“明天启六年僧兴旺拓建”,[4]僧人不仅居于道观,且主持重修祭祀道教神祇的庙宇,可见在当时佛道的心中宗教差异恐怕已很淡泊。

综上,在明代的泰山,不仅以奉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为主的道教宫观林立,佛教寺庙同样也得到存在和发展,佛道寺观共处一山。但也必须承认,相对于道教宫观,佛寺未占据岱顶、盘路等主要位置,大多在僻静幽远处立寺。

(二)佛道神祇共祀一寺(观)

明代泰山不仅佛道寺观共居一山,在某些地方甚至同居一寺(观),共受信众香火。天书观,本名乾元观,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为宋真宗假借“天书”而封禅泰山时所建,明正德年间祀碧霞元君,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死后,万历皇帝尊之为“九莲菩萨”,在天书观碧霞殿之后建九莲殿奉祀,改天书观颜为天庆宫,并在其专为“九莲菩萨”刻写的《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中说,九莲菩萨“乐观东岱景,尊居天庆宫,一道金光罩,万年仰大明”。[5]清初人陈僖在其《燕山草堂集》中还咏道:“钟簴已移三百祚,香花犹祀九莲灯。”[6]此后崇祯年间崇祯皇帝也效法乃祖,尊其母为“智上菩萨”,在天书观元君殿和九莲殿后兴建智上殿,三年建成,奉祀智上菩萨。如此则碧霞元君和明朝两位皇帝杜撰出来的佛教菩萨同居一观,比邻而居,同受香火,殊为奇特。

(三)佛道杂糅融入民间信仰

明代的泰山不仅是皇家与天沟通,拜神求仙之山,平民百姓朝拜、居住和游览之地,同样也被认为是主管灵魂转世轮回的地狱所在,“地狱”即位于蒿里、社首二山之间。《岱史》及万历《泰安州志》均记载“森罗殿左为阎王庙,在岳南三里蒿里、社首二山之间,有七十五司及三曹对案之神,神各塑像,俗传为地狱云”。[2]佛教传入中国前,民间认为泰山神“泰山府君”治人魂魄,管理地府,而蒿里就是鬼魂接受审判之所,佛教传入中国后,其转世轮回与地狱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泰山府君”的地位也逐渐为佛教中的阎罗王所取代,佛道关于人死后世界的思想说法及其各自神仙谱系互相吸收、杂糅与融合,最终在泰山形成了佛道合一的地狱往生体系,泰山蒿里山的森罗殿,即是该体系下管理地狱的冥司机构。蒿里山森罗殿的三曹六案七十五司之制首创于元代,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由崇训大夫沂州知州严度等人新修蒿里神祠构曹案诸司之神房,并立《蒿里七十五司碑》及《蒿里七十五司神房志》,泰山学者周郢在《泰山志校证》中根据民国时学者卢逮曾的调查,详列三曹六案七十五司名字。看其名目之多,远超人间官署,其中既有如“地狱司”、“六道司”、“四生司”等明显具有佛教意味的司房,也有“城隍司”、“山神司”、“风雨司”等道教化的司房,另外还有如“放生司”、“鬼魅司”、“功德司”、“医药司”、“孝顺司”、“丝蚕司”等反映佛道两教思想或仅为了满足世间广大人民愿望和诉求,并不具明显宗教色彩的机构,这时的蒿里山森罗殿俨然就是一个既融合佛道两教思想,又满足人世多样诉求的大杂烩似的“冥间”机构。

明代泰山的佛道杂糅还突出表现在对碧霞元君的信仰上。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泰山娘娘或泰山老母,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由宋至元明,碧霞元君的地位累朝提高,到明代其在民间的影响已远超出正统的东岳泰山神,不仅信仰范围广泛,而且香火极旺,收入“动以数万计,基宪藩臬俸廪饩币凡百经用或于兹焉”。[2]但元君究竟是哪个宗教的神祇民众有兴趣去分别吗,未必,明人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载,“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7]不远千里朝道教神祇拜碧霞元君,却口诵“弥陀”佛号,难道不怕神灵怪罪。明末大文豪张岱曾游览泰山,有《岱志》传世,据其所记,其登山时,“山上进香人上者下者,念阿弥陀佛,一呼百和,节以铜锣”,“甫上舆,牙家以锡钱数千搭樏杠,薄如榆叶,上铸阿弥陀佛字,携以予乞”;[8]岱顶拜谒碧霞祠时,见“十数人负予而前,坐其肩上,乱扑香客,导余见元君金而,铁栅如椽,从窗棂见佛像不甚大”,[8]又见“四方香客日数百起,醵钱满筐,开铁栅向佛殿倾泻,则以钱进”。[8]山顶并无佛寺,山顶诸神唯碧霞元君香火最盛,众香客乃以锣鼓为点,数百人齐声念阿弥陀佛佛号上山祭祀道教神祇碧霞元君,而博学如张岱者,也以“佛殿”、“佛像”称呼碧霞元君宫观和圣像,遑论普通大众。在民众的心里,元君是佛是道恐怕无心去甄别,人们只知道“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也亦靡诚弗应”,[7]元君承载者各色人等纷繁多样的祈祷诉求,接近于万能女神。

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在民间信仰中这种身跨佛道二教的身份在《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表现得更为充分。《灵应泰山娘娘宝卷》是明代万历时民间宗教西大乘教徒所编,该教是“外佛内道”以“无生老母、真空家乡”为信条的民间宗教。在宝卷中,说到碧霞元君的来历,说她父亲“原是西牛贺洲升仙庄金员外,母黄氏,圣母娘娘投胎,三岁吃斋,七岁悟彻心明”,[9]后在泰山修炼得道成仙;讲其神仙品级,说由于元君“泰山苦行三十二年,神通广大,……三官大帝上奏玉帝,玉帝满心欢喜,牒伸天佛,天佛亦准,天佛牒文,玉帝敕令,升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9]关于神仙谱系,更是佛道混乱,五花八门,开篇“法界来临,诸佛菩萨悉遥闻”,[9]但顶礼的顺序确是碧霞元君为首,后面依次为眼光、子孙、送生、注生、催生、斑疹、王母诸娘娘,最后才是“观世音菩萨”和“佛法僧三宝”。按该宝卷所说,碧霞元君不仅出生于佛教四大部洲之一的西牛贺洲,修炼得道,由道教“玉帝”和佛家“天佛”共封名号,与“观世音菩萨”同列仙班,还“心欢喜吃斋念佛人,保护大众一个个赴命皈根”,[9]该宝卷通篇尽是“轮回果报”等佛教化语言和说法,但却在颂扬碧霞元君和眼光及子孙等众圣母娘娘的神通,在民间信仰中佛、道二教是如何混杂融合的,在此可见一斑。

二、明代泰山佛道和谐合一的原因

(一)佛道教内部原因

佛道教的相互吸收与合一绝非明代之新生命题,也不是泰山一地之孤例,事实上,自从汉魏之际道教出现及佛教传入内地开始,佛、道两教及官方的正统哲学儒学三者之间便互相借鉴吸收,三教和谐与合一乃中国国情历史所决定的必然趋势。明代除承应该趋势外,还有其自身时代特征,明廷对各宗教奉行既保护提倡,又限制整顿,以限制整顿为主的宗教政策,而佛道两教在明代精神教义方面急剧衰微,世俗化加速,“从教理的佛教走向信仰的佛教,从僧侣的佛教走向庶民的佛教”,[10]道教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佛道两教更需从对方及儒学中吸收对己有益的成分,调整自身,更好地满足各阶层的世俗需求。而就泰山来讲,诚然道教势力远大于佛教,但后者也形成规模,在明代与道教并行立足发展,互相借鉴吸收,逐步融合。

(二)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世俗的利益和需求。一方面,从统治阶级来讲,明廷虽不效法宋以前帝王登封泰山,但不断遣官祭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等神祇,祈求国家稳定,皇权永固,万历和崇祯皇帝分别将“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置于天书观,与碧霞元君同祀,无非也是希望她们与碧霞元君一道“万年仰大明”,保佑朱氏江山万万年,面对以儒学为正统的强大的中央皇权,佛道教不能也绝不敢违拗其意旨,只能听任朝廷将佛道神同寺祭祀,并不断自我调适以求得统治阶级的认可与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佛道界限,促进了泰山的佛道合一。另一方面,从广大民众来讲,他们的愿望是朴素而实际的,他们无权也不愿去关心国家社稷之类的宏大命题,只企盼神灵解决其日常生活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明代碧霞元君在民众中的地位节节升高。同时,受到佛教和明代颇为流行的“外佛内道”的民间秘密宗教的影响,广大民众对于元君的信仰其实倾向于一种佛道杂糅的、混合的、和谐的神仙信仰,以期受元君和佛道诸神庇佑,求得心灵慰藉和希冀,民众力量虽不及官府,但其拥有广大和深厚的信仰土壤,在民众的敬信传布下,明代及之后的碧霞元君信仰越来越以一种佛道融合、功利实用的面貌出现。

三、结语

泰山的宗教历史悠久,兼容并包,从原始的山岳崇拜,到后来融合山岳崇拜的道教与外来宗教佛教共同发展,交相兴盛。明代佛道教在诸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淡化各自分别,相互之间及与儒学之间走上了融合为一的道路,对后世泰山及周边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合一的趋势在清代继续发展,最终使泰山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一方面极具包容性,佛道儒兼收并存,但任何一种均未独统泰山,如刘慧在《泰山宗教研究》一书中指出:“泰山是儒家的?不是。泰山是道教的?也不是。泰山是佛教的?更不是。泰山是泰山的。”[11]另一方面逐渐淡化了其神圣色彩,以一种更为佛道儒融会贯通式的、更亲民的、更实用化的形象存在于广大民众的信仰中,成为他们祈愿膜拜的信仰中心。

[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明]查志隆.岱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明]释洪惠.重开山记[Z].泰山普照寺满空禅师墓塔碑铭.

[4][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5]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Z].明万历刻本.

[6][清]陈僖.燕山草堂集.卷五之《天书观》[Z].清康熙刻本.

[7]葛延瑛.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A].山东府县志辑(第六十四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8][明]张岱.琅嬛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9]灵应泰山娘娘宝卷[Z].明万历刻本.

[10]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1]刘慧.泰山宗教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梅焕钧)

The Harmony and Syncretism of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aishan

GAO Qiang
(School of Histor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199)

In the Ming Dynasty,Buddhism and Taoism coexisted harmoniously in Taishan.and they also reached reconciliation and syncretism due to various factors.The harmony and syncretism was embodi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phenomenon:both the religions coexisted in the same mountain,gods of both the religions were enshrined in samemonastery,and both the religion were weaved into folk faiths in an undifferentiated manner and so forth.Such harmony and syncretism could be attributed to internal reasons among the two religions and external causes from the outsideworld,and such harmony and syncretism exertedmajor effects to the development,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us faiths towards Taishan.

Ming Dynasty;Taishan;Buddhism;Taoism;Harmony;syncretism

G127;B9

A

1672-2590(2015)05-0011-04

2015-08-19

高强(1981-),男,山东新泰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教合一泰山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