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2015-02-13 07:21刘冠辰天津财经大学
同行 2015年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创新能力科技

★刘冠辰(天津财经大学)



浅析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刘冠辰
(天津财经大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给全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的数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拥有与整个欧盟相当的高档仪器设备总量;但与此相对应的,我们不得不看到,我国与国际科研领先水平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员,无论是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科技创新需要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紧密联系,深入合作。而我国现行高校科技创新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合作各方因受到各自主体制约,将高校科技创新人为孤立,影响了整合效应。

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各学科单打独斗,科技活动缺乏协同创新

伴随着科学的进步,高校各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领域。这些领域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体攻关才能产生重大的研究成果。而现在的科研活动还多停留在单学科、小范围的研究基础上,各学科的研究人员之间缺少沟通交流,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单打独斗,缺乏不同学科之间、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协同创新,导致科研成果缺乏独创性,难以承担大项目,也不利于学校形成有特色的科技创新目标。

(二)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校现行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的全方位调查,绩效指标的权重设计缺乏科学依据,特别是对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产生重大经济效益,还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等的考核指标大多数直接与奖励、论文、承担的纵向课题等挂钩,忽视了对校企合作等横向项目的考量。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一般是针对教师个人的评价进行的,这样不利于创新团队的合作,也使得高校的教师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校际进行合作研究的意识。同时,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激励措施的缺失,也造成了科研人员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理念淡薄,科研开发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这对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非常不利。

(三)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校科技成果主要包括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主动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校的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完成很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成熟,导致很多非常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无法走向市场转化为产品。高校的发展与经济领域的发展未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科技成果脱离市场需求,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部分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四)高校创新教育体系不完善

纵观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潜能难以挖掘的弊端凸显,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高校的入学考试制度未能与创新人才的选拔接轨,导致一部分有创新潜能的考生被拒之门外。另外,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高校的创新氛围不浓,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的需求脱节,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对创新的引导。目前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传统评价机制,只强调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考察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抓好学科建设,搭建创新平台

第一,要抓好学科建设。高校学科是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体。高校要积极适应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瞄准我国发展所需要的前沿科技,打破高校和部门界限,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第二,要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以“开放共享、激励创新”为核心的运行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建立起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的运行机制,促进科技信息的流动,引进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技术,拓宽学术领域。

(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合作创新意识

高校必须适当调整人事管理制度,在完善人才评价方面,要改变过去评价与奖励、经费、论文简单挂钩的做法,要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改变以往评价指标过于单一的局面,从教学科研人员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尤其要突出对科研合作的评价,适当的增加评价主体,例如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高校还要实施有效的科研奖励措施,对在科研合作和科研创新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使得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系,架起高校与企业、市场联系的桥梁。高校的科研工作不仅要解决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也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立足于解决本行业、本学科急需解决的实际生产问题,重点定位在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应视企业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及时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收集起来,传达到高校相关科研技术人员那里,使高校的科研方向始终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了将高校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向国内外宣传学校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通过发布信息、提供咨询、推广成果,寻求“产学研”合作。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教育实践

高校要适当调整学生的准入机制,给创新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同时,高校应设定评价标准和物质奖励,激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创新价值。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实践,首先,要鼓励教师把科研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参与到具体项目中去,使大学生在科研中增长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其次,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等,既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机会,也让大学生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要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学风,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弘扬创新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五)科教结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度统一,既有利于科研反哺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用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进一步检验科研工作的成果。特别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大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是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和重要基础。因此,高校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参加创新团队,推动教学与科研互动,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创新能力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